服務小企業最多利潤卻墊底,阿里系的網商銀行在下什麼大棋?

文|封成

每年三四月份,密集發佈的銀行年報總是給財經媒體和大眾自媒體貢獻了大量的話題。財經媒體看的是門道,他們關注的是諸如“宇宙行工行的極限在哪裡?”,諸如“零售之王招行是不是依舊是一匹黑馬?”等一系列略帶專業性質的問題。頭條自媒體則更為關注熱點,通過小學生都會做的除法,炮製出一篇又一篇標題類似於“日賺10億,工行才是祖國驕傲”這樣的爆款文章。

就這樣一箇中國各大銀行集體展示利潤肌肉的傳統舞臺上,這幾年卻出現了一些新鮮血液。出身於互聯網的一大批民營銀行也紛紛加入到這場展示之中,其中無外乎脫胎於阿里的網商銀行和依附於騰訊的微眾銀行最為人所關注。

然而,當這些已經享譽海內外的中國互聯網巨頭們,開始和作為經濟支柱的各大傳統銀行在他們的領地比身高的時候,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傳統四大行動輒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的利潤讓他們望塵莫及。

儘管今年各家的財報還未完整呈現,但已經發布的業績快報也毫無疑問地印證了這樣的現象。

服務小企業最多利潤卻墊底,阿里系的網商銀行在下什麼大棋?

25家A股上市銀行的數據表現依舊亮眼,互聯網銀行們則有點不盡如意。微眾銀行還算是好的,至少利潤上已經來到了十億數量級,僅僅服務20萬小微企業就實現了14.48億的淨利潤,上升趨勢明顯。網商銀行的數據就有點尷尬,雖然服務了1500萬小微企業,但是淨利潤卻只有可憐的4.04億,連工行利潤的1%都不到。

這樣的數據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為什麼擁有1500萬小微企業客戶的網商銀行會在利潤榜上排名墊底,甚至和只有20萬小微企業客戶的微眾銀行都還相差一個數量級呢?這著實令人弔詭。

小微困局

要明白這樣的差異,就得先理解中國銀行業的發展現狀。經過不足半個世紀的發展,銀行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經濟體系的中堅力量,是GDP的重要構成。在過去的20年發展過程中,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規模增長成為銀行的主要追求目標。

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不斷在其每年發佈的《中國Top40家銀行價值創造排行榜》中提出相關觀點。最新一期報告中的相關陳述是這樣子的:

從2015年到2017年,40家銀行的資產規模增長達10%,風險加權資產增長達11%;而整體收入增速僅為1.8%,稅前利潤增長為1%,經濟利潤下滑了32%,是典型的規模驅動型銀行。

在傳統金融環境下,要追求規模的增長,無論是從風險控制還是資金體量的角度,大型企業自然成為了銀行資金去處的不二選擇。所以,研究中國市場的整體負債最先是集中在大企業端,而小微企業極難獲得銀行青睞來獲得發展資金。每個人都知道加槓桿能加快發展速度,但前提是先夠得上銀行的服務門檻。

服務小企業最多利潤卻墊底,阿里系的網商銀行在下什麼大棋?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整體發展,人民群眾的富裕和消費程度越來越高,增速放緩再加上飽受經濟效率質疑的銀行開始把目光盯向零售端以尋求突破。努力沒有白費,中國的負債開始向居民轉移,但是大家都明白這其中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是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房地產還是相對於銀行來說風險較為可控的產業,這是一個相對保值的抵押物。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間留下大量長尾小微企業的服務空白?既缺失完善財務指標,又沒有抵押物品,更不用談詳細的徵信數據。十多年前,“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上書總理,痛陳“農民真苦”、“農民真難”、“農民真危險”,引發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關注和討論。現在,小微企業也是面臨這樣的節點,“小微企業真苦”、“小微企業真難”、“小微企業真危險”。

單純從規模增長的角度上來看,銀行並非主觀上不願意服務小微企業。客戶數目的增多,規模一定會增大。但是小微企業的經營性質決定了這卻不能給銀行帶來更高的利潤,因為其無法承擔大企業所能承擔的利息水平,同時其償債風險也在增大。

服務小企業最多利潤卻墊底,阿里系的網商銀行在下什麼大棋?

這兩年在政策的傾斜下,一些銀行也在努力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以民生銀行為例。截至2017年末,民生銀行為609.34萬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餘額為3591.47億元(戶均不到60萬),併為592.42萬戶小微企業提供了多種形式的金融服務。貸款餘額和收益最穩定的房貸接近。

平安銀行也開發出多種服務小微的形式,2018年,他們服務的小微用戶數達到了30萬。

以四大行中的建行為例,根據2017年年報,建行更是向130萬小微企業提供了5.9萬億的貸款支持。

但是翻看這些銀行財報,則會發現:凡是小微企業信貸業務比較集中的領域和行業,比如小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居住餐飲業等,業績往往比較慘淡。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網商銀行擁有1500萬小微企業用戶卻只創造了4.04億利潤了。

全球視野下,就算是公認的格萊珉銀行模式,也是帶著濃烈的公益色彩,盈利指標也並不好。所以,得承認這簡直就是一個世界級難題。

思路轉變

無擔保、沒抵押、缺風控數據,是阻礙傳統銀行服務小微企業最重要的原因。

關於這些問題解決,得益於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思路轉變。傳統銀行總是謀求在小微企業本身尋求解決方案,因為群體規模巨大,之間的相似性又很少,這個進程推進極為緩慢。

互聯網的網狀連接使問題的解決變得可能。比如,網商銀行就以“收錢碼”作為節點形成的巨大網絡,去挖掘求解有效合理的滿足新時代的風控策略。

網商銀行資深總監胡曉東曾對這個探索過程有過相關關描述,“剛開始探索線下小微企業的貸款時,我們也心裡沒底。但隨著不斷的探索,我們發現線下小微經營者用上移動支付之後,能夠沉澱下來的部分數據維度甚至比線上電商還要豐富,再結合我們的風控能力和經驗,為他們提供貸款服務就有了基礎。”

同時,AI等先進技術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針對線下小微經營者,網商銀行創建了多套針對性風控措施,能有效識別經營屬性、判斷交易有效性、預測商家經營能力。人工智能,甚至能夠在1秒鐘內通過轉賬關係鏈判斷出是個人還是個體經營者,排除虛假交易,並在支付數據基礎上結合商圈人流、同類商家經營狀況等綜合緯度,給用戶一個最合理的授信額度。

服務小企業最多利潤卻墊底,阿里系的網商銀行在下什麼大棋?

網商銀行前行長黃浩針對風控曾有個形象比喻“傳統的信貸風控理念往往先把人預設為壞人,但網商銀行從不預設任何一個壞人,我們把每個人首先看成是好人,然後用大數據的風控技術把其中少數的‘壞人’挑出去。”

從更高的維度來看,這套風控模型的發展趨勢在於,從整體到個體,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都能實現自身的“風險”控制。首先,對普通人來說,可以依據移動端形成的賬單詳盡數據來對個人的經濟風險進行把控。其次,用收錢碼得專屬經營賬單、大數據經營分析。網商有數,讓商家對自己的資金能夠全面瞭解,做到“心中有數”。接著,諸如網商銀行的金融服務提供商可以創建有效適用的風控模型。並且,積累的服務線下小微經營者的經驗和能力也向更多銀行等金融機構開放,有利於更大層面上解決線下小微貸款的難題。

這簡直堪稱是普惠金融時代下風控模式的標準模版。

2017年6月,螞蟻金服推出針對線下小微企業的“多收多貸”服務,只要用收錢碼收款,收到越多客人的付款,能貸款的額度就會越高,燒餅店、小賣鋪、街邊攤這樣的小商家也能方便地在網商銀行貸款。

服務小企業最多利潤卻墊底,阿里系的網商銀行在下什麼大棋?

不到6個月,已經有超過155萬線下小微經營者獲得了網商銀行的貸款。當年雙十二期間,網商銀行推出的“碼商金融狂歡節”,短短17天就有超過36萬碼商申請並獲得了貸款,超過209萬碼商開始使用商家專屬的現金管理工具“餘利寶”,活動總參與人數超過了1095萬。

與大企業滿額貸款慢慢使用不同,小微經營者更為精打細算,為了節省利息,只有必要時才申請貸款,並且儘快還款,有需求再貸,“小、急、短、頻”的特點明顯。數據顯示,線下小微經營者筆均貸款金額僅7615元,平均資金使用時長為50天,6個月內貸款超過3次的經營者卻達到35%。網商銀行針對這個特點,提出了創新性的“310”模式,即三分鐘申請貸款,一秒鐘到賬和零人工干預。

從獲客到風控,再到產品創新,網商銀行一套組合拳打出後,效果立竿見影。截止當年11月底,網商銀行線下經營者貸款的不良率僅0.78%,99.15%的商家都能做到按時還款。而同期,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創辦的格萊珉銀行償債率約為98%。

初心

回顧阿里巴巴近20年的發展歷程,像網商銀行這樣“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例子並不少見。無論是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樣銘記人心的口號,還是支付寶解決交易信任問題,再到阿里云為技術進階的瘋狂嘗試……阿里巴巴成功之路似乎給人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觀感。

網商銀行不過其中又一個鮮明的例子。馬雲此前在多個場合就表示,“中國和世界不缺銀行,但是缺創新型的,為小企業真正服務的銀行。在成立之初,他還許下願望,他的夢想是未來5年,網商銀行能服務1000萬家中小企業。

服務小企業最多利潤卻墊底,阿里系的網商銀行在下什麼大棋?

如今,馬雲的這個夢想已經提前兩年,在2018年實現。現在承載他夢想的是新任行長金曉龍,而這個繼承者有了更大的宏願:三年內讓所有路邊攤都能貸到款。對此,他有自己的思考:這個體量微小但數量龐大的群體不應被忽視,他們的需求得不到解決,可能就會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現在的金曉龍已經習慣了在支付寶“碼商說”專區和他的客戶“親密接觸”,走近他們,傾聽他們的故事。他說“每天看著他們的留言,讓我們更堅定地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馬雲和網商銀行的初心和努力,最終換來了高層的讚許。在兩會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提到金融機構如何為民營和小微提供服務的時候,點名了:網商銀行、江蘇銀行、微眾銀行做得都不錯。“今年我們會繼續推廣普及這些經驗,支持民企和小微企業發展。”

表揚或許對他們來說,不算什麼。4.04億利潤,也不算什麼。

他們只是一直走在“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