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變色可發光可變形,這樣的“科技旗袍”您看過嗎

可變色可發光可變形,這樣的“科技旗袍”您看過嗎

▲海派發光科技旗袍展演

從“穿得暖”到“穿得美”再到“穿得智能”,人們對於服飾的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也變得愈發不同。

近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東華大學時尚科創團隊原創“科技旗袍”智能服飾作品亮相展覽。

傳統旗袍大都採用錦緞、香雲紗等梭織面料製作,雖然飄逸但彈性不足。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師生創造性地採用更柔軟方便活動的針織面料研發了“針織變色科技旗袍”參展。

可變色可發光可變形,這樣的“科技旗袍”您看過嗎

▲海派變色科技旗袍展演

作品借用了上世紀20年代海派文化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中各類從自然形態中抽象而來的幾何圖形:對稱的幾何形和放射線混搭,象徵科技力量的直線造型與玉蘭花盤扣混搭,“拼接混搭加上覆合針織紋理,讓變色紗線在環境溫度改變後的變色效果更有層次感。”現場專業觀眾紛紛讚歎設計師的巧思。

另一款“發光科技旗袍”的奧妙在於使用了東華大學與校企合作企業聯合研發的環保節能納米發光材料。

不同工作狀態的發光線經過巧妙排布,恍若星雲滿天,呈現出強烈的立體感和透視感。尤其是透過旗袍的海派風的結構張力和圖案表達,滿滿都是帶有東方智慧的太空遐想。

各種變色發光變形的“科技旗袍”可不僅為了好玩好看,寬色域、高強度的電致變色材料是可穿戴顯示、服飾器材隱身領域急需卻一直難以突破的器件體系,東華大學科研處處長、東方學者王宏志教授領銜研發的多材料電致變色設計體系擁有原創知識產權,可以實現多種形態、多種色彩的電致變色,變色快速且均勻。

技術成功應用於“科技旗袍”變色系列2.0版本中,將只有A4紙厚度並可摺疊的變色片集成到柔軟貼身的旗袍面料上,讓服裝變色隱身成為可能。

可變色可發光可變形,這樣的“科技旗袍”您看過嗎

▲海派變色科技旗袍手繪稿

通過與科技元素的有機結合,海派旗袍文化正在不斷迸發出新的靈感和血液。

如今,服飾的智能化發展不僅是一個趨勢,更是一張宏偉藍圖,“智能可穿戴”正全面從概念走向現實。部分服裝企業開始引入智能可穿戴技術,嘗試生產智能可穿戴服裝,甚至一些企業和產業資本開始進入“智能可穿戴”技術領域,並與當地的傳統服裝企業進行對接與融合。

王宏志認為,隨著電子商務迅猛發展,以紡織服裝為主的時尚產業正處在急需構建新流通、新零售模式的時期,而未來附加值高、利潤率高的智能化服裝將成時代潮流。

參加項目的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學生沈質穎和劉昱辰,對自己的作品能夠在國家博物館參加展覽非常開心,“我們參加項目的一年裡,從靈感發想到實現,尤其是怎麼把變色線和柔軟的旗袍面料完美貼合,每一個環節都遇到很多困難,不過好在最後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美解決了。”

可變色可發光可變形,這樣的“科技旗袍”您看過嗎

▲項目組師生研討

從解決老百姓“穿衣難”的國計民生難題,到高性能纖維突破性成果對接國家頭號戰略武器研發、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及“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工程等國家戰略需求。

作為上海文教結合專項“高端文化藝術人才培養機構建設試點”單位,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一直倡導理論與實踐並重的項目制課程體系。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常務副院長李峻表示,“團隊未來會繼續發揮創新智慧和體現文化傳播使命的‘溢出效應’,通過促進創意教育、時尚產業的人才轉化和成果轉化,推動中國時尚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