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出來的鑽石你會買嗎?

近年來,實驗室培育鑽石進入大眾視野,以“科技+環保”的理念,培育鑽石在短時間內備受關注,並在國際市場上逐步風生水起。

去年,全球最大鑽石生產商戴比爾斯宣佈涉足合成鑽石領域,併發布自己的合成鑽石品牌,給鑽石行業投下一枚重磅“炸彈”。一時間,天然鑽石價格回落、鑽石市場重心轉移等擔憂情緒瀰漫市場,引發行業各方熱議。

年輕化消費群體——與培育鑽石比較契合

據悉,培育鑽石是指採用小鑽石作為“種子”,通過技術手段模擬天然鑽石的生長環境,讓“養料”中的碳原子逐漸附著在鑽石種子上,從而讓鑽石種子成長為更大的鑽石晶體。根本上講,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具有相同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它並不是假鑽石,只是“生長”軌跡不同。

合成鑽石的顏色、淨度以及切工和天然鑽石沒有明顯差別,但兩者的價格卻相差懸殊。目前,1克拉合成鑽石的市場價格約為5400元,不到天然鑽石的1/10。由於合成鑽石的製作過程完全可控,純度較高,亦比天然鑽石更容易加工成各類首飾。有關預測顯示,五年內合成鑽石的全球市場規模有望增長到2100億元。

培育鑽石技術最近5年才被用於珠寶配飾領域。數據顯示,最大的消費動力是,千禧一代逐漸成為鑽石消費主力軍,他們注重佩戴需求的特性,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追逐新潮和時尚,為培育鑽石市場發展帶來契機。

國際市場迅速增長,但目前國內消費者對合成鑽石多抱持觀望態度,長久以來存在的“天然”情結,令大部分消費人群較難為人造類寶石買單。

培育鑽石供應商——儘早佔領新“藍海”

目前,實驗室生產鑽石只佔全球鑽石總產量的一小部分,在不少培育鑽石供應商看來,對於鑽石培育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未來市場總會發展與規範,越早佔領藍海,越能佔得先機。

作為我國培育鑽石市場的先行者,華晶企業有關負責人認為,根據目前行業的市場分析,消費者對於鑽石的需求已由最初的婚慶必需,慢慢升級為日常首飾佩戴。培育鑽石在價格、品質、款式等多方面擁有綜合優勢,將為市場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也有望改變鑽石行業長久以來的固定格局。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全球三大國際權威鑽石鑑定機構GIA、IGI、HRD,均可為培育鑽石開具鑽石鑑定與分級證書,且各種數據監測表明,培育鑽石在品質和成本上已達到市場化水準,與天然鑽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完全一致。而隨著培育鑽石行業的成熟,國內檢測機構對於培育鑽石的定義也將逐漸規範、標準化,並且制定嚴格的界定標準,令消費者能夠更放心地選擇培育鑽石。

天然鑽石品牌——短期內無法撼動主力地位

一邊是培育鑽石供應商對未來藍圖的期許與暢想,一邊是天然鑽石品牌對市場無法撼動的自信。

天然鑽石品牌商認為,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並不屬於同樣的銷售市場,它們之間不存在競爭關係,培育鑽石的特性註定了與天然鑽石的消費市場不會有所重疊,而天然鑽石有限的儲備量和開採量也決定了它的價格必然持續走高。“只要銷售的鑽石可溯源、可鑑定,就不會沒有市場。”

對於培育鑽石對天然鑽石市場的影響,深圳市盛世南非美鑽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凌楷表示,不排除培育鑽石未來會有受部分人青睞的可能性,但天然鑽石作為“寶石之王”,要想取代其地位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他以在中國市場出現良久的莫桑石、鋯石、紅藍寶石等為例,雖然合成或優化的寶石因價格低廉會在市場上擁有一定數量的消費群體,但相比天然寶石來說,依然差距明顯。“短期內,天然鑽石的地位還是牢固且不可動搖的。”

在深圳市愛迪爾珠寶有限公司事業部總經理張錦濤看來,眼下,培育鑽石進入珠寶市場並不會給天然鑽石造成太大的影響。其根本原因在於,二者定位截然不同,天然鑽石屬於珠寶,而培育鑽石則自誕生起,就被定位於飾品。

張錦濤表示,建立行之有效的鑑定標準,是行業做強做大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培育鑽石領域目前也存在類似現象,部分不法商家以培育鑽石冒充天然鑽石來銷售,或在銷售過程中故意對消費者隱瞞、淡化“培育”這一關鍵詞彙。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培育鑽石在珠寶飾品領域有一定的市場優勢屬性,但目前的培育鑽石市場尚不規範,培育鑽石應當光明正大的強調“培育”身份,不走弄虛作假的彎路,加強市場的監督與規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