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到天寶,大唐對外軍事戰略從“持重安邊”轉變為對外“開邊”

開元盛世末期,李隆基已經明顯不想當個好皇帝了,把屢次頂撞自己的宰相張九齡換成了貼心可人的李林甫,李隆基真的覺得天下太平,再也沒有煩心的事情了。

李林甫也算是個能幹的,把李隆基拍得舒舒服服,並對朝政進行了一系列改變。這些改變有些是鞏固了開元盛世的成果,值得肯定,但有些後果嚴重,尤其是對外軍事戰略方面。

開元到天寶,大唐對外軍事戰略從“持重安邊”轉變為對外“開邊”

【開元時期的持重安邊】

武則天后期,大唐從武則天的政治高壓和酷吏清洗中逐漸恢復過來,憑藉大唐的國力和百年來積累的文臣武將,在對外戰爭方面處於主動態勢,仍然屬於擴張時期。

到了李隆基開元時期,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大唐軍隊戰鬥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建立的邊境節度使制度,也使大唐各方用兵更為靈活和積極主動。效果也很明顯,東南西北各方有明顯的推進和擴張:

這時,北方最遠羈縻了整個東北平原及外東北,建立了室韋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渤海國也歸附大唐;在華北壓制並消耗契丹和奚,雖然他們時叛時降,但並不是個大麻煩;蒙古高原上後突厥是個勁敵,但本身內亂不斷,新興起的回紇與後突厥內鬥不休,已經滿足於與中原進行貿易,入侵中原只是個夢想;

開元到天寶,大唐對外軍事戰略從“持重安邊”轉變為對外“開邊”

西域的昭武九姓各國在大唐、吐蕃、大食三國之間遊移不定,但總的來說還是傾向大唐,僅憑安西、北庭都護府數萬兵馬就能佔領如此廣闊的西域,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高原上的吐蕃與大唐一直處在戰爭狀態,但在大唐防守反擊下,每次入侵都被碰個頭破血流;西南的六詔統一建立了南詔,成為大唐在吐蕃身後的盟友。

大唐的總體戰略形勢前所未有的好。

邊境諸將都是老成持重的名將、宿將,包括張守珪、蕭嵩、李禕、皇甫惟明、王忠嗣等人,朝中是姚崇、宋璟、張九齡等穩重正直的宰相,邊境上以屯田、實邊移民為主,既延續了初唐時敢於戰鬥、善於遠程奔襲的優良傳統,又不輕易挑起戰事。後來西域在安史之亂後切斷了與中原的聯繫還繼續堅持了幾十年,不得不說當年這些人的底子打得好。

開元到天寶,大唐對外軍事戰略從“持重安邊”轉變為對外“開邊”

【天寶開始的對外開邊】

客觀的說,盛唐具備足夠的實力開邊,這並非是不自量力的窮兵黷武。但是,有想法不等於有戰略,既然是戰略,就要有方向,有輕重緩急。否則大唐再強大,也不足以同時挑戰周邊所有國家。

當時大唐最應該解決的敵人仍然應該是北方後突厥、契丹和奚。首先,這些敵人相對弱小,後突厥內亂不斷,與當年貞觀年間消滅西突厥的形勢差不多;其次,契丹和奚離中原最近,牽制了大量精銳部隊在河北,如果徹底解決這兩個敵人,不但與東北的通道被完全打通,還能把大唐的戰略縱深向北推進數千裡,重新立足在貝加爾湖;

至於吐蕃,應該仍然保持戰略防守態勢,與南詔保持良好的戰略合作關係,待吐蕃發生內亂後再一舉拿下。畢竟西域太廣闊了,現有領土都需要幾代人才能消化掉;

東北的渤海國以及朝鮮半島上的新羅,都不是那種侵略性極強的政權,應該放在最後,甚至可以借用它們的力量對付後突厥、契丹和奚。

當然,以大唐當時的國力,具備了與當時任何一個周邊國家進行全面戰爭的實力,包括吐蕃和大食,只是得不償失而已。

開元到天寶,大唐對外軍事戰略從“持重安邊”轉變為對外“開邊”

(貝加爾湖)

李林甫這個掌權長達十九年的宰相,在軍事方面做了很多有深遠影響的改變,直接摧毀了盛唐,他之後的楊國忠也延續了這些做法。

首先,在人員上大肆打擊政見不合者,包括張九齡、皇甫惟明、王忠嗣等主張對外持重安邊的大臣和將領,在貶官之後或被害死,或鬱鬱而終;又大力提拔牛仙客、安祿山等主張開邊立軍功的朝廷內外重臣;

其次,在戰略上毫無重點,既鼓勵李隆基主動向吐蕃發起進攻,又縱容高仙芝、安祿山等人在西域和幽州向異族開戰;

第三,廢除了大唐一直的由朝廷重臣任邊境領軍大將的傳統,改由安祿山等胡將任節度使,並掌握地方行政、軍事、財政大權。

開元到天寶,大唐對外軍事戰略從“持重安邊”轉變為對外“開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這個過程中,各地邊將為了突出自己的顯示度,都在盲目的與異族交戰,甚至為了取勝採取了很多讓人不齒的手段,後果非常嚴重。

在蜀中,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賄賂吐蕃將領取得了安戎城這個戰略要地,盡殺守城吐蕃士卒。而之後的雲南太守張虔陀又侮辱逼迫南詔王,直接逼反了南詔王。在天寶南詔戰爭中,大唐大敗,損失士兵二十萬,並把南詔徹底推到了吐蕃一邊;

在幽州,安祿山前後十幾次以宴會為名誘騙契丹人,酒中下迷藥,等契丹人昏醉後斬首挖坑埋了,每次數十人。安祿山在打仗方面算是有兩下子的,勝多敗少,也曾經俘虜奚王,但多年戰爭下來,除了讓安祿山勢力大漲之外,契丹和奚與大唐的仇恨已經無可化解;

在西域,高仙芝擅自攻打與唐朝關係很好的石國和突騎施,並俘虜了他們的王,還縱兵搶掠、屠殺。石國、突騎施與大唐的關係一下降到冰點以下,並勾結大食入侵西域,造成了高仙芝恆羅斯城之敗。

開元到天寶,大唐對外軍事戰略從“持重安邊”轉變為對外“開邊”

從開元末到天寶,短短十餘年的時間,各方的形勢就了很大的變化:

大唐在西域已經與大食這個強敵的勢力範圍連到了一起,原本輕易能組織十餘萬藩屬勢力騎兵進行軍事行動,現在變得困難了,那些藩屬國有些不聽指揮了;

西南的吐蕃和南詔結成了戰略同盟,雖然大唐防守不成問題,但已經很難再保持進攻態勢;

北方蒙古高原上回紇消滅了後突厥,重新統一了蒙古高原,但對大唐不算太敵對,而大唐也未藉此向北擴張,算是與之前差不多;

只有河北形勢比較好,安祿山獨領三鎮節度使,手中十五萬大軍,牢牢守住了河北之地。

也就是說,大唐在國境周圍已經沒有盟友了,只剩下敵人和一批三心二意的藩屬勢力,與開元時期的形勢有天壤之別。

開元到天寶,大唐對外軍事戰略從“持重安邊”轉變為對外“開邊”

(仍是歌舞昇平的盛唐)

量變到質變,總體形勢不好就可能在任何一點被突破,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最讓李隆基放心的安祿山造反了,安史之亂不但對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還解放了原本被牢牢鎖在高原的吐蕃,帶來了吐蕃入侵的連鎖反應,大唐只好全面進行戰略收縮,放棄了西域。

開元到天寶,大唐對外軍事戰略從“持重安邊”轉變為對外“開邊”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