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畫中的“鬆”,第六幅最好看!

“松”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文化”的最重要的符號之一,也是東方藝術審美中極具代表性的表達載體。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四季賞玩圖》(局部)明 佚名

與明代帝王有關的行樂圖,目前存世有數幅,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憲宗元宵行樂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宗行樂圖》卷等。此幅《四季賞玩圖》,曾在大英博物館“明:皇朝盛世五十年”展覽中展出。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四季賞玩圖》(局部)明 佚名

畫卷描繪皇室四季賞花行樂的場景,春日賞牡丹、夏季賞紅蓮、重陽賞金菊、冬季賞雪梅。頭戴黑色便帽、身穿繡金龍袍的憲宗皇帝,前後共5次出現在畫面裡。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四季賞玩圖》(局部)明 佚名

松樹亦出現在各個橋段,扮演重要角色:一開始,憲宗皇帝坐在雙松下的草堂裡觀看女童盪鞦韆;春賞牡丹時,憲宗所坐的琉璃涼亭外,被古松圍繞;秋冬交界處,以青松和雪松表示季節的變化,雪松下的便殿也銀裝素裹,憲宗也換上棉袍,戴著貂皮帽。畫面瑰麗堂皇,一派太平喜樂氛圍。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古松獻壽》 清 蔡含

蔡含,明末清初女畫家。字女蘿,號圓玉,江蘇吳縣(今蘇州)人。著名文人冒襄側室。擅山水、花卉、禽魚。蔡含常與冒襄另一妾金玥合作繪畫,人稱“冒氏兩畫史”。

世人常知冒闢疆與董小宛,鮮知冒氏有一位工繪畫,尤其擅畫古松的側室蔡含。閨閣女子,能放筆畫松,且筆墨老辣勁健,實屬女中才子。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冒襄

後來“虞山派”詩人鄧林梓作《畫松歌》贊她:“少君貞心比老松,千巖萬壑在胸次。四方乞畫無虛時,繚綾側理滿篋笥。

每因能事苦迫促,君公牆東避不啻。”說明她的古松圖在當時士大夫階層十分搶手,這幅古松獻壽即是證明。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古松獻壽》(局部)清 蔡含

一株盤迴老松,簇簇松葉攢針於枝,根根有力,層次分明,扇面雖小,卻有大氣象。加上冒襄對題,是不可多得的琴瑟唱和之作。為《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唯一著錄的蔡含作品。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松花圖卷》(局部)清 項聖謨

項聖謨,明末清初畫家。字逸,後字孔彰,號易庵,亦有“松濤散仙”別號。浙江嘉興人。

祖父項元汴,為晚明著名書畫收藏家和畫家,故項聖謨自幼精研書畫名作,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境界明淨,極富書卷氣。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項元汴

亦精書法,端莊嚴謹,峻拔出脫;善賦詩,文辭警策凝重,悲壯慨然。國破家亡,晚年家貧,而志存高潔,不交權貴,賣畫自給,後人評論其詩書畫構成“崛起之豪”的完整境界。

著有《朗雲堂集》、《清河草堂集》、《歷代畫家姓氏考》、《墨君題語》。項聖謨善畫樹,尤善畫松,有“項松 ”之譽。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項聖謨

此圖卷滿眼瑩碧,取意漢魏仙道思想中的松花長年,以細筆繪歲寒雙松,遠近成對,近處雙松翠冠如蓋,繁枝裡藏著一位採松花的小童子;山石錯落有致,茸草青苔,鮮潔無塵。

據項氏自題,時逢山齋松花盛開,命童子採收,貯存為食,並作《採松花》詩三首,又因昔日嶽大司馬曾作《詠松花》色、聲、香、味四題,於是繪此圖相配。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旭日松濤》(局部)清 徐玫

徐玫,清初畫家。字採若,號華塢,蘇州人。主工花鳥、人物,兼事山水,賦色妍雅,生動盡致。善臨摹古本,與柳遇並挾盛名,“兩人凡臨摹古本逼真處,可謂之翻身鳳凰也”。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康熙南巡圖

因其技藝出色,後供奉內廷,曾參與繪製《康熙南巡圖》,亦有《春宮圖》組畫存世,人物、園庭、植景無所不精。唐代無可和尚詩:“與鶴來松杪,開煙出海波。”

仙鶴、松樹、旭日、海波,這種組合象徵著長生不老,延年益壽,為宮中祝壽的標準樣式,類似圖式也出現在郎世寧筆下。雖然此畫是“壽與天齊”的命題創作。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旭日松濤》(局部)清 徐玫

從畫風可以看出,徐玫不僅繼承了宋人畫法,而且注重寫生,凡筆到處,無不古意而生動,難怪王石谷對他有“立法精妙,直入宋元名家之室,雖仇(英)唐(寅)諸公,亦不得專美於前”的讚譽。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禪悅圖》(局部)禹之鼎

禹之鼎,清初畫家。字尚吉、上吉、尚基,江蘇揚州人。康熙年間供奉內廷,授鴻臚寺序班,入值暢春園。

工山水、人物,尤精寫真,作品多為當時的重臣文翰傳神寫照,“一時都下名公通人描畫殆遍”,自稱“必逢佳士亦寫真”,是繼晚明曾鯨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禹之鼎

此圖作於康熙三十九年,作者時年五十四歲。傳主為清初文壇領袖王士,曾在揚州為官,禹之鼎十多次為他畫像。

“禪悅”一詞是佛教用語,形容參禪悟道之後的法喜。此畫借佛教精神,彰顯中心人物退養林泉、遊神禪悅的氣韻風度。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禪悅圖》(局部)禹之鼎

用筆纖潤,設色明麗,一株象徵長青不老的百尺翠松橫貫畫面,松蘿低垂覆罩茅廬,松下白鶴振翅,引吭向天,茅廬裡趺坐這位著淡黃衲衣的一代宗匠。几案上放置經函和拂塵,茅廬外澗泉如明月,此類澗泉多見於水月觀音畫。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松山觀瀑圖》(局部)清 張崟

張崟,字寶崖,一字寶巖,號夕庵、且翁、夕庵老人,鐵甕城東蟄叟。丹徒(今江蘇鎮江)人,所居曰“飲淥草堂”。幼承家學,以詩畫著名京江。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松山觀瀑圖》(局部)清 張崟

花卉、竹石、佛像皆佳,尤擅山水,善畫松,時顧鶴慶善畫柳,有“張松、顧柳 ”之譽,世稱“丹徒派”。此畫描繪崇山幽壑、危巖高崗之間,高士攜友宴坐茅亭,聽泉論道。亭後危磴入雲,寺觀樓閣深藏山蔭。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松山觀瀑圖》(局部)清 張崟

畫面構圖巍偉,雄奇鬱茂,虛實結合,山林野趣盡出於紙墨之間。由左上方的題識可知,此畫創作完成後,畫家自藏三年,花朝節與友人飲酒,一時起興,展圖共賞,結果被友人索去,便補了段題跋,是為畫外趣事。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驪山避暑》(局部)清 袁耀

袁耀,清代畫家。字昭道,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畫家袁江之侄。約活動於乾隆中期,以界畫見長,工整華麗,畫風與袁江相近。偶作花鳥,亦甚佳。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驪山避暑》(局部)清 袁耀

袁耀擅作山水,樓閣界畫,氣勢恢弘,題材常為《驪山避暑》、《蓬萊仙島》等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且能作高頭大卷,其精品甚至超過袁江。

此畫描繪唐明皇前往驪山華清宮避暑消夏的情景,畫面遠景高山崇嶺,雲霧繚繞,層層樓閣,華美壯觀,如瓊池仙宮。

中國古代書畫中的“松”,第六幅最好看!

《驪山避暑》(局部)清 袁耀

畫面左下方雕砌精美的石橋上,一行宮中人往樓閣的方向去,華蓋、羽扇彰顯尊貴身份。袁耀將傳統建築畫與院體山水巧妙相融,其華麗精緻的風格,為清初揚州工緻流派的典型代表。

[聲明:本文由淘古趣平臺自互聯網蒐集並整理發佈,侵刪。同時,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