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默默無聞到眾人皆知,“宇宙大爆炸”是如何一步一步站穩腳跟的

我上初中的時候,物理課本中就有介紹“宇宙大爆炸理論”。課本中也只是提了兩句,沒有作詳細的描述。雖然只是簡短的幾句話,但它已經在我心中埋下興趣的種子。

後來隨著知識層面的擴大與網絡的發展,我瞭解到更多關於“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知識,大量的知識充斥在我腦中,極大地滿足了我的好奇心。那麼,讓我們來一起簡單瞭解一下“宇宙大爆炸理論”發展的整個過程。

從默默無聞到眾人皆知,“宇宙大爆炸”是如何一步一步站穩腳跟的

1946年美國科學家伽莫夫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大約在140億年前,宇宙由一個體積很小的點發生大爆炸而形成。

剛剛發生發生爆炸的宇宙非常熱,宇宙四處漂浮著中子、質子、電子等基本粒子。隨著宇宙的不斷膨脹,溫度迅速下降,物質的密度也從密變疏。

隨後,這些基本粒子發生劇烈的反應,生成了各種元素。這些微粒相互融合吸引,形成更大的區塊,並逐漸演化成我們現在宇宙中的行星、恆星和星系。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大爆炸理論提出後人們一直不相信,人們相信宇宙是穩定的、永恆的。

從默默無聞到眾人皆知,“宇宙大爆炸”是如何一步一步站穩腳跟的

其實在20世紀20年代,哈勃通過天文觀測已經推導出大爆炸的假說。哈勃發現,星系的紅移與星系之間的距離成正比,並推導出星系彼此遠離的宇宙膨脹理論。正是哈勃的這個重大發現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

1964年科學家發現了“宇宙大爆炸”的遺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像化石一樣記錄了宇宙形成的過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對“宇宙大爆炸”理論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明,發現它的科學家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哈勃的觀測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已經足以讓“宇宙大爆炸理論”站穩腳跟,而“宇宙大爆炸模型”、“DNA雙螺旋模型”、“地球板塊模型”、和“夸克模型”,被認為是20世紀科學中最重要的四個模型。

2014年美國天文臺發現了“原初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是愛因斯坦1916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預言,但在過去百年間廣義相對論中的其他預言都已被證實,只有“引力波”這個預言一直沒有被測量出。正是這一發現填補了廣義相對論實驗論證上的空白。

從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測量便有重大的意義,人們可以瞭解到更多關於宇宙大爆炸初始時期的過程。

從默默無聞到眾人皆知,“宇宙大爆炸”是如何一步一步站穩腳跟的

“宇宙大爆炸理論”還有宇宙元素丰度、星系演化和宇宙中微子背景輻射的證據支撐,已成為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

當然,有人會認為這只是一個假說,根本不相信它的存在。對此,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