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不在了,農村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親了?

駿景農業


我是鄉村靜嫂,我來回答。

為什麼父母不在了,農村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親了。

其實,我們如果瞭解了親情的意義和親情的延續,就解決了題主的問題。

一、父母是聯繫兄弟姐妹之間親情的紐帶

父母在世時,兄弟姐妹們常來常往,因為有著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看望父母,並且這些人會在父母家裡團聚,然後大家吃飯,聊天,聊各自的工作、孩子和對未來的展望。

無形之中,關係就會越來越牢固,大家有事都互相幫忙,父母看兒女們這樣心裡也高興,兒女們這從這份親情中得到了溫暖,大家會更加珍惜這份親情。

越是親,就越是親,越是疏遠就越是疏遠。

而一旦父母去世,平時大家都很忙,沒了父母后,不能經常聚在一起,沒有了以前聊天的氛圍,大家也就慢慢疏遠了,越是遠,就越是遠,最後是有事了才在一起,沒事都各忙各的,很多人為此感到不解。那麼,咱們在第二個問題中解答。

二、大家會有各自的新親人

成家立業後,不是隻有父母這邊的親人了,會有妻子家的親人,等自己有了孩子,孩子大了後,又會有他的親人,然後自己會成為這些親人之間的中心。他們都圍繞著你來維繫這份親情,對於原來的親情,由於已經沒有了父母的中心維繫,不但從精神上無法顧及,也從內心會把親情的度向自己這邊傾斜。

所以,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人類延續繁衍後的必然表現,我們不必為此感到感傷,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生活本來就是分離聚合組成的。

當一份親情斷裂,肯定是有了別的親情頂替。可有些親情我們還是要珍惜。不過,另一個事實就是,一般情況下,父母去世後,下一代的親情並不會斷裂,只不過是疏遠了。

等到下一代人再去世,那才是真正的不親。

總結:親情是我們中國人最看重的東西,這是我們的美德,不應該被拋棄。但我們不必過多的糾結這種分散離合,做為成年人,做為一個有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這些是必須要承受的,只要自己心中保留這份親情,那麼,親情就會永遠存在,並不會隨著誰的去世而消失。

我是鄉村靜嫂,一個有態度的農村觀察者。喜歡我,請點擊關注。


鄉村靜嫂


大家好,我是七隻蟲。為什麼父母不在了?農村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親了?我不同意這個說法。我感覺父母不在了,農村的兄弟姐妹之間更親了。我身邊的好多人是這樣。嗯,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是不是,像你說的是個例。

我今年三十多歲。我的父母鄰居啊他們那一代。一般都是兄弟姐妹多。所以在父母對待子女的問題上。還有子女對待父母養老的問題上。都會產生矛盾。但是當父母不在了。他們的之間的矛盾反而減少。反而比以前有父母在的時候。更親了。不知是不是沒有了父母,然後才知道親情的可貴。我舉個例子給大家說說吧。

我們鄰居兄弟姐妹七個。四個閨女三個兒子。四個閨女和兒子都在外地。大兒子和三兒子在家。大媳婦總感覺老人偏向最小的老三。總是和老三和老人發生矛盾。然後其他的兄弟姐妹呢,也看不下去。都紛紛排斥老大媳婦。當時老大媳婦兒子結婚。他的姑姑啊,叔叔們,都沒有參加。為的就是讓他難堪。後來老人去世了。我是真不知道人家家裡的矛盾到底是怎麼化解的。現在每年就是家裡的兩兄弟啊,都會去外地看望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外面的兄弟姐妹也會回家探望家裡的兩個兄弟。經常會發現他們家的人發朋友圈,一大家子人然後坐在一起吃飯,其樂融融的樣子。

我們家也是。爸爸弟兄五個。奶奶在的時候,也沒有感覺怎麼樣?我們就是各過各家的日子。因為我從小我就沒見過爺爺去世的早。自從奶奶去世以後。就發現我們家,特別團結。弟兄五個,不管哪一家有事情。他們就會坐在一起。喝著酒然後商量的事情到底該怎麼辦。然後都各盡所能的把事情處理好。

所以我認為父母不在了,農村的兄弟姐妹之間,更親了。


農人七隻蟲


父母不在了,農村弟兄姐妹不親了,也是很正常的。

因為父母在的時候,不管家裡的大事、小事、包括父母過生日,家裡的兒女基本都會去父母家,吃飯,嘮家常,因為父母在,父母就是領頭羊,把身邊的兒女都包裹在一起的,不管兒女貧窮還是富貴 ,都是父母的寶貝,父母的希望,父母在,不管吃什麼,做什麼,都會叫上兒女,一起享受,一起分享。

所以,父母不在了,家就散了,兒女都各自發展自己的去,弟兄姐妹見面的時間就少了,時間久了,就不親了。





農獼老二


是的,父母不在了,農村兄弟姐妹之間也不那麼常常相互往來了,給人感覺不那麼親熱,有了什麼阻力似的,隔開了情份,有了距離感。

這是人之常情的事,農村交際最廣的就是親情圈子,父母在時,大家都是兒女,是一家人!父母走了,最親的人從父母圈裡轉到了自已兒女圈裡,兄弟姐妹由一家人變成了親戚,發生轉變也是現實生活壯態下不能躲避的事,誰家都一樣。

長兄如父。長姐如母!好家風兄弟姐妹擰成一股繩,團結奮進,你幫我趕,過日子紅紅火火。

也有私慾強式的兄弟姐妹,親情不顧,天王老子自己就是第一,啥都喜歡指手劃腳,自己說了算,東一套西一炮,搗鼓的兄弟姐妹象仇人似的,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燕過留聲,人過留名。世上事,沒有誰對誰錯,利益燻心太重的人,老了都會很孤獨。真的!

因為親情是血緣,活到老才懂得可貴!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都是孩子,家合萬事興,家和萬事興。家合萬事興!


開心151933790


問:為什麼父母不在了,農村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親了?

個人覺得,影響兄弟姐妹之間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父母並不是主要因素。

一、兄弟姐妹之間的和睦關係,離不開父母的教導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父母從小對孩子的偏重教育,使得兄弟姐妹之間相互心生不滿,他們從小就不和睦,長大了,財富自由了,更加不願意受到家庭的束縛,就如蘇明玉跟蘇明成之間的關係。

如果蘇母小時候不那麼重男輕女,蘇大強能替蘇明玉說上一句話,他們一家的矛盾也不會鬧得如此尖銳,蘇母在的時候,一家人還能維持著平衡,蘇母一去世,一家人的矛盾越來越深,從其中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要。

二、父母在的時候,可以幫助子女化解矛盾

兄弟姐妹長大後,嫁人、娶妻、生孩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父母在的時候,每年至少可以聚在一起吃一個團圓飯,兄弟姐妹之間不管有沒有恩怨,看在老人的面子,也會坐在一起,如果有恩怨,在飯桌上由長輩出面化解。

如果父母不在了,以後兄弟姐妹之間鬧矛盾了,相互走動變少了,自然會影響相互之間的感情,特別是涉及到一些家庭利益的時候,更容易爆發矛盾。

三、農村在變化,大家都忙著掙錢,兄弟姐妹長期分離,關係變得疏遠

在農村種地不賺錢,農村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兄弟姐妹之間不可能都在同一個地方打工,相互之間長期分別,或許只有過年期間才會聚一下,表示大家還是一家人。

不過距離遠了,也是會疏遠相互之間的感情的,比如家裡的女兒嫁到了很遠的地方,這其中的關係自然就淡了很多,如果兄弟姐妹離得近,我覺得相互之間的感情會越來越濃厚。


老梁話三農


近些年農村發展是比較大的,其中最大的一點變化,就是農民不再依靠土地過日子了,留在農村裡從事種田種地的農民是越來越少了,僅僅有少數的50後、60後的老人還在堅持,其他能外出打工的,基本都是到城市裡去討生活了。而隨著在城裡生活的時間久了,並且手頭的錢也富裕了之後,有些人就萌生了城裡買房的想法。看著身邊人一個個都在城裡買房了,所以這些年也興起了城裡買房的熱潮。等在城裡買房以後定居下來之後,如果父母還健在的話,那還會逢年過節回去看一看老人家。可當父母一旦不再了,有些人一年中也難得回去一次,就算是親兄弟姐妹也是很少走動了。為什麼父母不在了,農村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親了?

父母在,家就在!

對於許多60後、70後的農村人來說,他們普遍都是兄弟姐妹比較多的。小花父親的兄弟姐妹就有8個,而母親的兄弟姐妹也有5個。在當時那樣的年代,雖然條件比較艱苦,但大多數家庭的孩子都是比較多,普遍都有四五個小孩,而多的還有八九個的。而孩子一多,父母在照看孩子的時候,也就很難一碗水端平了。出現偏心這樣的事情,也是在所難免的。對於這種情況,父母還在的時候,孩子們之間雖然心中會有不痛快,但也不會明顯表現出來,多多少少都會顧及一下父母的感受。而且父母在,那即便是離家再遠,兄弟姐妹之間又隔閡,也還是會常常聚在一起。如此一來交集也就多,聯絡就比較多。再加上還是從小玩到大的,有深厚的感情基礎。遇到誰家有困難了,只要父母知會一聲,也會毫不猶豫去幫忙。大家你幫我,我幫你,這樣自然就比較親密。

父母去,家也散了!

可是,當父母都去了以後,那情況也就發生了變化。比如在過去每年父母過生日,大家在忙也會一年至少聚上兩次。可是父母不在了,那一家人聚齊的機會就更少了。因為維持兄弟姐妹之間感情的紐帶就斷了。如果有些父母當初還比較偏心,那在這個時候也就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情而爆發,然後兄弟姐妹之間就會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自然就會影響到彼此的感情。再加上這個時候彼此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了,也有了自己的小孩和生活了。本來生活壓力就很大,也沒有過多的精力去維繫感情,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也隨著聯絡少了而慢慢變淡了。

另外,在過去成家了以後,雖然也會分家。但是畢竟分家了也是在一起的,相隔也不會太遠。可是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大家也是分佈在天南地北的,有的在農村建房子,有些在城裡買房子,還有些甚至在國外發展,這樣聯絡肯定也少了。而且在彼此成家了以後,每個人的發展狀況也不一樣,有些發展比較過,日子過得富足。而有些發展很一般,日子過得不好。這樣貧富差距拉大了,然而也會產生微妙的關係。比如沒錢的不願意和有錢的交往,而有錢的可能看不上沒錢的。大家心裡都有著彼此的一些小算盤,對感情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有人說父母去世了,家也就散了,這個也並不誇張。

當然了,也不全是這樣的,有些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就很好,即便是父母不在了,依然還是和當初一樣。在你身邊有這樣的情況嗎?


村花也瘋狂


為什麼父母不在了,農村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親了?

我認為這個問要講清有一定的難度,

一年代不同了,

二工作不同了

三居住點分散了,

四父母不在了,

五經濟看重了,人情也淡了,

首先從年代的角度看起:與現代比,匕八十年代,人口計劃生育剛開始,那時人口多,大都數人家二三個子女,多的四,五個也有,在大集體幹農活,經常在一起,自家一幫人經常見面,抬頭不見低見,而且當時交通不便,找對象嫁娶都幾公里之內,親戚,自屬生活圈子小,有事走走也不遠,且單一農業勞動不緊張,有時間走動。

二同工作比,原來比較單一的衣業勞動,現在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城市的大城市,開發區的開發區,自經商的經商,打工的打工,創業的創業,創業的創業都搞得忙碌碌,熱火朝天,那有時間走動聊天,只有閒時手機相會了。

三由於工作崗位不同,居住地點不同,人口變少各分西散,相聚在一起的時間少,看起來好似疏遠了。

四父母不在了也是一種因素,父母在的時侯常回家看看,萬一父母生病什麼的身體不好,作為子肯定放下手中活,或清假回家看父母,如果父母過世了,喪事過後,沒有了父母親情紐帶,有可又減少回家次數。親戚親戚越親越威,多走動,多往來,多困聚的親情越緊蜜。

五社會的變革,家庭的壓力,親情淡化了,經濟看重了,生活水平提高,經濟收入跟不上經濟需求,安家落戶買房子,成了房奴,娶媳婦了債臺高築,忙忙碌碌為了錢,那有時間回家,串門,除了必要的禮節要走親戚,要回家,其餘真的少回家了,少走動從而疏遠。不過象我們外出打工不多,或者多在近效走動仍然在繼續,很老的親眷還在一起吃年酒,所居住遠近有相當因素。


扭坤


俗話說“有娘才是家”,沒娘了家也就散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兄弟們多了,結婚後都是分家單過,無論父母窮與富,在分家時不可能分的那麼均勻,一定會有差別。無論是一根筷子,還是一隻碗,兄弟們都會看在眼裡,在分家時沒有一個人會顯出高風亮節的風度,大部分會斤斤計較。因為這是大家的共有財產,沒有互讓的習俗。

我舉個例子:我二爺爺家有兩個兒子,在兩個兒子結婚後就分家單過,分家時每人一雙筷子,每人一個碗,就這樣分著,最後就剩下一座石磨(可能城市裡人沒見過),大家說怎麼分?最後因為老大力氣大,被老大用繩子一拴揹走了。從此兄弟不再說話,只是有老人的存在,兄弟矛盾沒有公開,等老人去世後,兄弟倆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就開戰。

還有一家是兄弟三人,只有一套老宅,老大結婚後分出去自己蓋房單過,老二結婚後分出去自己蓋房單過,老三結婚後就留在老宅住。這樣老大老二肯定心裡不平衡,等老人年紀大了,老大老二就不上門了,養老人的活就落在老三的頭上,天長日久後老三也不願意了。乾脆外出租房住,也不管老人了,現在老人過的很淒涼。

在農村有很多是因分家不公而導致兄弟失和,也有的是因為兒子不孝敬老人而惹惱了自己的姐妹,等老人去世了姐妹們也不再上門了,親戚也不是那親戚了。


平安向未來


父母,就如一根無形的繩子,把兒女們連結在一起,共同生活成長,組成一家人。父母不在,繩子消失,家人也就散了:大家分為小家,各自獨立出去過日子,去闖蕩打拼,創造、收穫不同的生活成果。不在同一屋簷下生活,不再天天見面,聯繫也少了。有情有義的,還能相扶相助;有利益衝突的,甚至老死不相往來。父母在,家就在;有多少家庭,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成了親戚。無論如何演變,血脈相連的同胞,就該是人世間最值得珍惜和愛護的人。





LZW1987


感情淡不淡跟父母在不在關係並不大,我覺得主要還得看性格。

假如說,你性格就是貪財,那你跟哪個兄妹關係都不能好。再假如,你性格溫柔和善,那不想大家關係應該都不錯。還有就是兄妹姐弟住的近不近,住的遠,一年見不到一面,時間長了,感情難免會淡一些。

經常聯繫,性格不是那種讓人接受不了的,我估計關係都會不錯的,畢竟從小一起長大,感情基礎是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