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按:電影史大師凋零,但戈達爾還健在。他不僅健在,而且以非常高的頻率出產新作。有人說,戈達爾的每部電影都是一次實驗,絕大多數人看不懂是正常的,也許只有3%的觀眾能有所領悟。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讓-呂克·戈達爾


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家解釋一下戈達爾的最新作品《影像之書》,影片在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上獲得特別金棕櫚獎。

文 | Terence_W_Yang


極少有電影人能在每一個不同階段的創作中都得以突破上一個極限,而對於讓-呂克·戈達爾來說,電影沒有極限。

在很多人的心中,這也與晦澀難懂這樣的詞語畫上了等號。

但在《影像之書》中,他似乎想要觀眾去理解他:他親自翻譯製作了部分英文字幕,頗有給英美觀眾「劃重點」的意味。


他嚴格按照出場順序列出了全部的引用作品清單,電影、新聞片段、文學、音樂、繪畫......如一本書的附錄;甚至他招牌的挑釁也變得充滿幽默感——隨著一聲千兆赫茲的巨響,那片神奇又諷刺的特別金棕櫚,以典型的戈達爾方式向觀眾問好。

最重要的第一個鏡頭出自傳聞是達·芬奇生涯最後的畫作《施洗者聖約翰》——一隻手;之後,我們看到戈達爾拍攝的鏡頭——剪輯臺前,一雙手剪接著膠片。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影像之書》(2018)


戈達爾說:「人的本質,是用手思考。」 似乎他想在電影伊始,就和觀眾交代觀看它的正確方式。在戛納著名的FaceTime發佈會上,戈達爾也反覆強調這一點。

正如手上的五個手指,影片非常嚴謹清晰地分了章節:前四章每段約10分鐘,佔據了電影的前半部分;第五章「中部地區」,名字取自邁克爾·斯諾的同名實驗電影,則佔據了整個後半部分。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開場不久,戈達爾引用了布努埃爾的《一隻安達魯狗》中著名的割眼睛鏡頭——電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剪輯之一。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一隻安達魯狗》(1928)


也正如前文引用的剪輯臺的鏡頭所描述的一樣,這是一部關於剪輯的影片,同時也是一部手工作品。

我們已經在《電影史》等片中見過了這樣的戈達爾,但《影像之書》作為手工作品的屬性,則表現在一種更加原始和私人的剪輯之中,我們甚少看到前者花哨的疊影和前衛的字幕,而是黑屏、硬切、以及戈達爾蒼老但不失韻律的旁白,看著如未完成品,一篇即興潦草的論文。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而引用《安達魯狗》也引入了暴力,隨後而來的則是戰爭,「一場噩夢」。

戈達爾檢索著歷史上的暴力,同時也有虛構作品中的暴力——電影的永恆話題之一。

第一章名為「翻拍」,一個如今司空見慣的影壇詞語,但戈達爾不僅認為它是電影的現象(《荒漠怪客》中的對話,對上戈達爾自己的《小兵》),同時也是歷史的本質,電影「翻拍「歷史,而歷史、暴力與戰爭同樣也不斷反覆。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奧爾德里奇展現冷戰核恐懼的《死吻》的片段,與真正核武器爆炸的蘑菇雲平行擺放;而帕索里尼的《索多瑪的120天》、斯科特的《黑鷹墜落》、《雨月物語》、蘇聯版《戰爭與和平》、以及戈達爾自己的《卡賓槍手》、《德國玖零》(戈達爾1965年科幻片《阿爾法城》的精神續集,戈達爾借該片中艾迪·康斯坦丁飾演的偵探探索了冷戰之後的舊東德)等影片的片段,則雜糅在真正的戰爭與暴力(「伊斯蘭國「的暴行)之間。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這種模糊消解了虛構暴力和真實暴力、熱暴力與冷暴力之間的界限,剪輯將「將現實放入現實中」,這甚至還包括了邁克爾·貝(戈達爾引用了他的《危機13小時》)娛樂化的火爆場面。

第三章「繁複旅程中鐵道間的花朵」,名字取自德國詩人里爾克的作品,將我們帶回了電影的開端——盧米埃爾的《火車進站》。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彩色鏡頭中,一位小女孩興奮地看著火車駛入,隨即切入一段黑白的舊膠片——火車到站了,由此開始了全片最動人的一章,藉著女孩稚嫩又好奇的聲音,戈達爾顯示了一種罕見的天真,似乎又回到了年幼時第一次看到電影的時刻,難以相信一塊平淡無奇的銀幕上能呈現如此的世界。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而火車的運動則太像膠片的運動,為此戈達爾引用了雅克·特納的《柏林快車》的片段:勻速運動的平移長鏡頭介紹了各個車廂內的人們,不難想象,這就是一格格膠片中各異但平等的影像。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它不僅是美妙的符號,這種鏡頭也會成為戈達爾後來的標誌性語法。電影註定要以火車開始,也註定要和歷史交匯。

戈達爾也不讓我們忘記火車在近代史上的種種象徵——階級不平等、納粹標誌出現在火車頭上、集中營,等等。

戈達爾似乎在說,火車(電影)本應代表民主,是關於人的,可卻成為了集權機器,此時他以一個溫柔的鏡頭,為對抗著歷史車輪的看似渺小的人們致敬。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在第五章「中部地區」中,戈達爾將視角轉向中東世界,他稱之為「快樂的阿拉伯」。西方人解密東方的鑰匙(戈達爾插入了《美人計》和《午後的迷惘》的鏡頭),叫「異國情調」。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影像之書》中為數不多的自主拍攝的鏡頭(由Fabrice Aragno掌鏡)基本上都出現在這一章,其它的引用也多為中東電影(《廷巴克圖》《關於伊麗》等),試圖展現著一個去「異國情調」的中東。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一組固定的鏡頭:一樣的大海、日出、一樣美麗的房屋和人們、和別的地方一樣鮮活濃豔。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革命狂人戈達爾突然變得如今寧靜,憂鬱的質感中攜帶著溫柔。

當然,他還是那個幽默的挑釁者,突如其來的爆炸聲在7.1環繞聲系統中將觀眾炸醒,但這些爆炸的鏡頭是不可辨的——是的,戰爭與暴力存在於中東,但他們又為何不同於西方?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戈達爾在試圖推翻「西方的眼睛」,而他對中東的興趣可以一直追溯到七十年代,當時的戈達爾、其伴侶安娜-瑪麗·米埃維爾與他組建的維爾托夫小組拍攝了關於巴勒斯坦解放運動的《直至勝利》,這部作品未能完成,但是最終一部分素材被利用演變成了《此處與彼處》——另一部偉大的論文作品。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此處與彼處》(1976)


該片描述了電視時代大量的垃圾影像如何吞噬我們,而兩個時代間,影像的歷史輪迴仍舊繼續著,垃圾影像依舊無處不在,中東依舊被邊緣化...... 勝利還在遙遠的彼處,米埃維爾的聲音說到:「我們都不足夠悲傷來去讓世界變得更好。」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此處與彼處》(1976)


在這部新作中,戈達爾似乎並沒有發明什麼革命性的新事物,然而,似乎在這個難以再超越自己的時刻,戈達爾製作了可能是他最充滿溝通欲的電影,即便這語氣是失望和無奈。

他僅僅是使用著他的工具,不再有改變電影的決心,正如任何文人的筆一樣。他由影像來書寫,一切都在表面上,都在影像以及它們的連接處,我們要做的,便是像翻書一樣,翻看閱讀這宏大的一切。

其實,未必只是翻書。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可能很少人知道的是,戈達爾今年不僅完成了《影像之書》,還低調製作了一部小短片,作為今年捷克伊赫拉瓦紀錄片節(Ji.hlava IDFF)的預告片。

內容很簡單:伴著《影像之書》最後的旁白,戈達爾手持著他的手機,用手指來回快速地翻看著他的相冊:大量自家狗的照片、各種繪畫書籍選段、新片素材、戛納邀請函、家門口的照片、以及幾張怪模怪樣的自拍......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這儼然是微縮版的「影像書」,而這卻存在在每個人的口袋中,如布萊希特說的一樣,「碎片才反映了真實。」

「用手思考」,正是這樣,《影像之書》以一種豐富的情感和天真,再一次讓我們折服於戈達爾,那個仍舊在狂舞吶喊著的戈達爾。

他是活著導演中最偉大的一個,每年仍拍一部沒幾個人能看懂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