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孩子的“眼力見”和“心眼”?

平靜生活anan


你所說的“眼力見”,可能就是指孩子的情商吧,遇到事情,孩子能做到有分寸、以最讓人舒服、妥善的方式加以處理。

關於情商的培養,其實,之前寫過很多這方面的內容,這裡,不妨再說一下。

遇事有“眼力見”,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是說有就有的,其實,需要孩子有一個同理心,有一個換位思考的能力:假如是我,假如我當時這樣,會需要別人怎麼做?怎樣做,能讓人舒服?

多從他人角度考慮,不自私、不只顧自己,慢慢地,如果能推己及人,採取最恰當的方式,就是最有眼力見的方式。

比如網上有個段子:領導夾菜你轉桌。

其實,這不光是有眼力見的問題,也是沒有禮貌,不尊重長輩的一個表現。只顧自己,只顧自己想吃什麼,不管他人,就是典型的沒有眼力見。

至於你說的“心眼”,我想問下,是多為自己考慮、多給自己好處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和有眼力見相違背,只顧自己,只為自己考慮,眼裡只有自己,哪會想到他人,哪會有眼力見?



我是親子心理師徐婧英,更多育兒乾貨,歡迎關注!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培養孩子眼力見

早期啊,比如我生病了,我會直接的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比如頭痛,給媽媽揉揉,孩子特別樂意幫我做啊。

下次孩子自然就做了。

家長需要給孩子明確的任務,不要含糊。慢慢孩子就有眼力見。

我家寶寶掃地,幹家務,裡裡外外"小能手",今天還給我刷鞋子。孩子特別開心的。

孩子心眼

比如玩具吧,告訴孩子的所有權問題。孩子去公園玩,帶上自己的玩具。可以跟人家換著玩,然後需要把自己的玩具收回來。




思寶媽媽成長記


我是育兒達人,在這上面我有一個大前提,我們所謂的“眼力見”並非是要孩子從小就學會看人說話,去討好別人,相信沒有一位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得那麼累。

但是“眼力見”在社會上還是一種生存技能,同時也有好的一面。

有眼力見的人非常受歡迎,他們更知道別人需要什麼,還能夠尊重長輩。這種說白了就是同理心、共情能力,也是家庭教育使然。我們只要區分出見風使舵和“眼力見”的正常界限就可以了。

“心眼”實際上用通俗的語言就是世故的一種,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很有心眼嗎?現代教育都是教導孩子成為一個簡單快樂的人,如果總是斤斤計較、算計來算計去,那樣活著會很累的。

歡迎關注我

莫嘰童書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家長說,我們家孩子可聰明瞭,看到爸爸在洗腳,就趕緊去把擦腳布拿過來;或者是跟別的孩子一塊玩的時候,知道把好的東西藏起來;以上皆被人成為有眼力見和有心眼。

家長似乎覺得這樣的孩子是聰明的象徵,是以後會混的開的象徵,但是我卻認為這樣的孩子的性格並不好。

有眼力見,一般都是我們在工作後,領導會經常說的話,其實說白了就是會討好人。也就是所謂的討好型人格。我們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不卑不亢、自信大方的人。討好型人格一旦養成,這樣的孩子會活的越來越自卑,他很難去認識到自己的優點,甚至在以後會因為討好型人格受人鄙視,活的越來越累;

而所謂的心眼,長大後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人勸你說凡事多長個心眼,不要太老實。這個心眼跟題目中的心眼是不一樣的。家長口中孩子有心眼,只是孩子不會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大家,或者只想佔別人的便宜,不想付出之類的行為,跟我們所謂的防騙子的心眼是不一樣的。這樣的孩子其實以後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

所以,眼力見,心眼還是不要培養了,有這個時間不如帶著孩子去嘗試一下不同的生活,帶他體驗一下不同的風景,見識不同的風土人情。


金豆麻麻加加油


無疑有“眼力見”和“心眼”的孩子是普遍受人喜歡的,人人都想培養這樣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具體怎樣培養,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是父母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我一朋友家的孩子,過年家庭聚餐,6歲的小女孩主動為在座的長輩端酒,祝酒詞更是老練成熟,贏得在座人的讚歎,很多年齡比她大的孩子都自嘆不如。歸其原因,就是她從小受父母影響,見不同人說不同話,情商比較高。

二是孩子見多識廣。一般都認為,城市的孩子比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大方聰明,其實這不在智商,而是城市的孩子看的多,經歷的多。農村的孩子來到大城市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對於城市的孩子早已見怪不怪了。因此,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三是孩子讀書多。讀書可以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很簡單的道理,讀過三字經的孩子,都知道融四歲能讓梨,因此在幼兒園,他學會了謙讓。

說一下自家的孩子,我家老大就是屬於那種有眼力見的孩子,他上幼兒園能主動為老師捶背,說老師站了一天辛苦了;上了小學能主動去辦公室問老師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他們都很詫異,問怎麼培養的孩子,其實我並未刻意教育,只是平時孩子在家看到大人也會這樣做!


瑞媽銳言


眼力見:說的直白一點就是眼界和處事靈活兩個方面。

心眼:通常是根據識人之明和辨事之清來決定對事對人方式。

培養眼力見就需要從眼界和處事靈活兩個具體方面著手培養。培養眼界需要多看多走多經歷一些事情來操作,豐富的學識結合實際的閱歷才會開闊眼界。培養處事靈活的方式需要從最基礎的經常自我反省做起,反思人與事,多角度考慮問題才會體會他人或者自己當下所處的情景而做出正確的應對方式,也就是所謂處事靈活。

培養心眼就需要從識人之明和辨事之清兩個方面著重培養。識人之明在於首先自己三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構建,因為人與人相處在於以自己三觀的基準去判斷相處之人,其次才是辨識他人是否適合或者自己所想結交之人。辨事之清在於自身三觀已經構建的基礎之上去判斷處理事物是否是適合自己自身的情況或者情景以及關係自身的未來發展,做出合理的處理對待方式。


用戶71025515739


這個得看您家孩子多大了,不用刻意培養的。

其實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大人就是小孩最好的老師,從小耳濡目染的,大人是什麼樣,小孩就學什麼樣的。

小時候您可以做孩子這方面的啟蒙老師,當孩子大了,接觸的人和環境也複雜了,您可以適當地教教。在孩子10歲左右您可以開始給他樹立一個正確的為人處事的態度,給他們指指路,適當糾正他們的錯誤再引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我還是強調大人要有個好的言傳身教。你自己如果行不正坐不直,耍心機,做壞事,就是間接害了孩子。


喵小姐說職場


導語:如果問題中的“眼力見”是指討好他人,“心眼”是指耍小聰明的意思,滿爸建議:父母們不要培養孩子的這兩種能力。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現象,一個人在小時候被送給別人養,長大以後往往會特別懂事,也就是問題中的有“眼力見”,這其實是一種討好型人格,是因為孩子長期生活在沒有關愛的環境中,不得不看身邊大人的臉色做事,而逐漸養成的不良心態。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會犧牲自己,來換取他人的關心,因為他們在而是太缺愛。典型的例子就是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

耍小聰明的孩子

有“心眼”的孩子則是另外一種表現。孩子有“心眼”,在盲目的父母眼裡可能是一種值得自豪的樣子。但是,如果孩子也認為自己有“心眼”,自己比被人聰明,那麼他就會被“聰明”所累,耍起“小聰明”。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孩子,他們智商很高,但是學習成績很差,不能踏踏實實地學習。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感覺自己很聰明,可以毫不費力地取得好成績,而這種心態往往來源於父母從小灌輸的“你很聰明”的暗示或者明示。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會執著於某件事情,可能是在金錢上越陷越深,可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典型的例子就是傷仲永!

綜上,滿爸不建議父母可以培養有“眼力見”和有“心眼”的孩子。我理解父母都是看著自己家的孩子優秀的心理,但是我們不應該拿成人社會上那一套陳規舊俗,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相比於有“眼力見”和有“心眼”,我們更應該著重培養孩子自強自愛、積極樂觀、勇於探索的品質。

今日討論:作為父母的你,希望孩子具備哪些品質?

我是“滿爸育兒經”,經驗豐富的育兒達人,多平臺原創育兒作者。堅持分享科學育兒知識,為朋友們帶來最前沿、最科學、最實用的育兒方法。期待您的關注!

滿爸育兒經


“眼力見”和“心眼”,唉,怎麼說呢?感覺就是硬傷。遺傳來的吧,感覺這東西怎麼教也教不會。

有的孩子,人家天生就有心眼,也有的是眼力見。大部分都是隨家長。有的就是沒有眼力見。真不是能教出來的。

有一次,我們這裡下降大雨,很多路面都淹了,有個老師,在馬路牙子上艱難地走著去上班。這時候,有個家長送孩子去上學,經過老師旁邊,略微緩慢行駛,然後跟老師熱情打了個招呼。就走了。留下老師繼續在水中凌亂。

那個老師只好在水中跋涉繼續前行。這時候,學校對面有個賣烤鴨的,開著三輪車,突突突,看見老師,大聲說“唉,那個老師,快上來!”拉上老師走了。送到學校門口。

你說,家長這眼力見就沒有,你還能指望他孩子多有眼力見?

比如,有的老師抱著一摞作業在校園裡走。真有孩子就會跑過來說,老師我幫你抱作業!有的孩子裝沒看見就跑了。這都是常事啊!

如果你教育孩子,告訴他看見老師有什麼活,幫著幹,估計所有孩子都會點頭答應,但是,啥時候去幫忙呢?很多孩子是看不見,也不知道的。就是“眼裡沒活”

真不是教的。天生的吧


Longsuixinyuan


想要孩子有“眼力見”那就教會孩子學會照顧他人,想要孩子“心眼”,很簡單啊,那就讓孩子凡事都想著自己一點,那麼你這個問題不是自相矛盾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