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梧州元豐錢監翻砂鑄錢工藝研究課題結項及新聞發佈會

由中國錢幣學會、中國錢幣博物館組織,廣西梧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廣西梧州市委宣傳部、廣西梧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承辦的《廣西梧州元豐錢監翻砂鑄錢工藝研究》課題結項暨新聞發佈會於2018年9月26日在人民大會堂賓館舉行。

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大學羅武幹副教授彙報了課題研究情況。羅教授在彙報中首先對宋代在元豐設置錢監的原因、歷史背景及元豐錢監概況進行了梳理;其次,對1956、2014年兩次關於元豐錢監的考古發掘工作進行了簡要介紹;同時,對我國古代翻砂鑄錢工藝起始年代、操作流程及其歷史價值做了系統梳理,並指出了翻砂工藝的歷史價值及意義。報告還結合歷史文獻,對元豐錢監出土/收集文物進行科技分析,從科技角度確認元豐錢監鑄錢工藝採用了翻砂工藝技術。研究認為元豐錢監是目前所知唯一經過系統考古發掘的且地點、年代明確的宋代翻砂鑄錢遺址。

廣西梧州元豐錢監翻砂鑄錢工藝研究課題結項及新聞發佈會

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著名冶金史及錢幣學家周衛榮先生認為翻砂工藝的發明是我國傳統鑄造業中又一次革命性的技術突破,是鑄錢業對我國傳統鑄造技術的重大貢獻。砂型鑄錢,大大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也大大提高了鑄幣的標準化程度。同時,翻砂工藝對世界工業文明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在11世紀傳到中亞,伊斯蘭國家用翻砂工藝鑄造鏡子。16世紀以後,翻砂工藝傳到歐洲,被用於機器製造;至17、18世紀,翻砂工藝在英國等工業化先行國家成為機器製造業的支撐技術。可以這麼說,沒有翻砂工藝,就沒有近代機器製造業,也就沒有近代工業革命。直至現代,翻砂工藝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仍是機器製造業不可或缺的支撐技術。可見,翻砂工藝這一由中國古代鑄造發明的技術工藝,對人類技術文明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堪稱中國古代重大發明。

梧州歷史悠久,文化遺產眾多,元豐監遺址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元豐監遺址始建於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1981年公佈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梧州市區桂江東岸的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內,面積約5萬平方米,為北宋時期江南六大錢監之一,產量居全國第九位,是目前所發現的北宋時期我國唯一保存完好、規模最大且年代最早、有出土文物作為實證的錢監遺址,對研究宋代中國古代工業文明翻砂工藝、冶金水平、鑄幣技術、錢監管理、貨幣流通使用、海上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廣西梧州元豐錢監翻砂鑄錢工藝研究課題結項及新聞發佈會

《元豐錢監翻砂鑄錢工藝研究》課題結項暨新聞發佈會的召開,為元豐監遺址的合理利用開發提供理論支撐和指導性意見,對籌劃以元豐監遺址為載體的中國古代錢監文化項目開發,展現中國古代工業文明,打造梧州市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競爭力,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港灣大局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廣西梧州元豐錢監翻砂鑄錢工藝研究課題結項及新聞發佈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