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中國小包子帶給家長們的愛與恨!

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已經落下了帷幕,讓人驚喜的是一股中國水墨風飄了出來,這就是華裔導演石之予指導的《包寶寶》,容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中國小包子帶給家長們的愛與恨!

空巢媽媽獨守寂寞,無處不在的空虛讓她倍感沮喪。然而,這一天卻出現了神蹟:當做晚餐的肉包子長出了四肢,變成了活靈活現的嬰孩。

喜出望外的媽媽認定這是上蒼的福報,於是精心呵護,無微不至的將他養大。愛的陪伴,這份感情到了極致,這已經成了她的精神寄託和安慰。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中國小包子帶給家長們的愛與恨!

然而,生活總是會變化的。當那個眼中的孩子慢慢長大,渴望著自己的空間,憧憬著外邊的世界。這個家,這個永遠陪伴著的媽媽,似乎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衝突無處不在,矛盾逐步升級,一切還在忍耐中蓄積著憤怒的力量。終於,搶奪最終感情的那個女人出現了。

她,在宣告著自己的主權。他,在宣告著自己的獨立。

而憤怒的媽媽,已經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情感怪圈,居然一口將自己的孩子吞到了肚子裡,繼而嚎啕大哭!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中國小包子帶給家長們的愛與恨!

不聽話,無法擁有,就將你毀滅!

這個可怕的模式,在影片中顯得異樣的可怖。但在日常生活中,卻總是有一些似曾相識的味道。

是的。多少父母的愛,是基於一種渴望,渴望一種擁有的滿足,渴望彌補自己的缺憾與完美,渴望將她或他變成自己心目中的他或她!

然而,現實總是那麼無奈。人生沒有彩排,人性的複雜也註定不是養成的模式,而是變幻著生活的魔力。當你無法擺脫,就陷入了迷茫與悲情。甚至一代代輪迴著,讓無數旁觀者感嘆原生家庭的罪惡。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中國小包子帶給家長們的愛與恨!

還記得《狗十三》麼,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瞭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裡,李玩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希望通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湧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啟了它洶湧又無奈的成長之路。

懂點事,要聽話,這種養成模式讓無數的男孩女孩壓抑著自己內心的渴望,無奈著遵照社會準則,充當著父母內心完美的自己。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中國小包子帶給家長們的愛與恨!

所謂父母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還多哦。誠然,在父母們的帶領下,少走了很多彎路,也似乎更容易尋找到成功的榮耀。但在無數成功者的陰影后面,還有一些人,他們的心在滴血,他們的愛在流淚,他們找不到自我,他們陷入了無法言說的抑鬱中,他們恐懼社會的流言蜚語,他們沒有能力去應對。最終,他們選擇的是一條讓人傷心的悲痛。

如何去消除原生家庭的魔咒,這也是父母們需要思考的,讓那絲絲沉澱下來的罪惡心消散,不要再帶給自己的孩子。

學會溝通與理解,這是必須的。只有彼此理解,才能學會放手,學會在適當的時間解除愛的枷鎖,這才是真正的愛!

我們欣喜的看到,這個包子的喜怒哀樂並不存在於現實中,僅僅是媽媽的夢。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中國小包子帶給家長們的愛與恨!

夢醒時分,真實的一幕發生在門後,現實中的媽媽會如何做呢?

夢境即現實,包子成長的人生路,恰是現實中母子兩人的點滴生活寫照。或許就像劇中所說,媽媽幡然悔悟,接受了洋媳婦,重新擁抱了愛的力量。

然而,人性的慣性是有強大力量的,即便是再尖銳的思想碰撞,或許短時間內能夠改變,但長時期的模式改變,這無疑是艱難的,更是會帶來無法言說的痛苦。

這種內心的衝突,你們會遇到麼?

在這短片裡,你們看到了什麼?又感悟到了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