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甩大辮”跟“甩辮穿衣”是一回事嗎?

“洛陽橋甩大辮”跟“甩辮穿衣”是一回事嗎?

豫劇《洛陽橋》,又名《葉含嫣》、《梵王宮》等,京劇、秦腔、蒲劇、豫劇、晉劇、北路梆子、河北梆子、川劇、滇劇等劇種都有演出。不過根據各劇種的流行地域、唱腔特點有較大區別,所以演出版本不一樣,表現方法也不一樣,不少名老藝人都花費過不少心血,為這出戏創造出自己的“絕活”。

豫劇《洛陽橋》因出色的辮子功,“甩大辮”一詞甚至成了這出戏的代名詞。出版的陳素真的這出戏的光盤就用大字寫著“洛陽橋甩大辮”,下面用小字註明“又名《梵王宮》”可見“甩大辮”的表演影響之大。

但是這出戏並不是陳大師的獨門絕活,它是豫西調的傳統劇目,骨子老戲。早在陳素真之前,有著“豫西的梅蘭芳”之譽的早期豫劇優秀男旦演員燕長庚便擅演此劇,稍晚於燕長庚的早期男旦名家慕水旺、翟燕身等也都擅演此劇。

“翟燕身有豫西第一花旦的稱號。《洛陽橋》是其拿手好戲,一直到晚年都能演出。豫劇十八蘭之一的陳蘭榮老師的弟子豫西調旦角名家賈玉梅曾回憶當年與晚年的翟燕身合演的《甩大辮》,她曾在劇中搭演嫂嫂,當然在劇團有時也演出耶律含嫣。翟燕身的甩大辮堪稱一絕,他的臺步輕盈飄逸,若行雲流水,人稱“水上漂”,邊舞邊唱,將辮子甩起來衣服穿上身,整套動作連貫流暢。生於1918年的慕水旺,同樣因為臺步輕盈有著“水上漂”的讚譽,他的《洛陽橋》也同樣出彩。”

由男旦們創造的早期的《洛陽橋》盛況,現在只能在隻言片語的方誌和戲劇志中尋找到。他們演出的錄音錄像是一點也沒有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出戏在早年就有“甩大辮”的表演了。但是他們的“甩大辮”是怎麼“甩”法,現在也無從知曉了。

在陳素真的回憶錄《情繫舞臺》中,記錄了豫劇名旦司鳳英演出《洛陽橋》的盛況,但是指出了這出戏其實一出“粉戲”。但是陳素真的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司鳳英的“辮子功”。這出“粉戲”後來經過樊粹庭的改編,成了一出愛情戲。

在齊建昌、宋大聲寫的《豫劇演員陳素真》文章中,有這樣的記錄:“樊先生看準了陳素真是可造之才,1937年帶她到北京跟範富喜學武功,拜趙綺霞學舞翎子。這次用陳素真的話說是“外出留洋”,她博覽藝壇,大開眼界:“富連成”科班的戲,她看了不少;程硯秋的水袖在京劇中居於首位,這使她受到很大啟發;看了葉盛蘭的戲,也覺得有許多精到之處。在京三、四個月學戲看戲,她為以後的革新創造吸收了必要的養料。此時,她如飢似渴的學習已經到了著迷的程度,甚至在逛盔頭社時看見一個大辮子也吸引了她的注意,非要把它買下不可。沒想到,就是這條辮子,經在排演《梵王宮》這個重頭表演戲時,被陳素真琢磨成名符其實的甩大辮,成為眾口稱絕的別具一格的甩辮功。這由京劇演員毛世來《打櫻桃》中的辮子得到啟發而發展起來的辮子功,經過陳素真的精心創造,甚至拿辮穗都能當槍花、刀花耍,更好的表現了少女的心情。”以上的這段文字強調了是陳素真“琢磨”成名副其實的“甩大辮”,強調了“甚至拿辮穗都能當槍花、刀花耍,更好的表現了少女的心情。”陳素真的“甩大辮”是完全自己“琢磨”出來的,還是在吸收了前輩演員“辮子功”表演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不得而知。但是文中並沒有沒有提到“甩辮穿衣”這一表演技巧。

又有文章記錄了1957年陳素真在北京演出《洛陽橋》這出戏的盛況:“她那精湛的演技,委婉俏麗的唱腔驚動了京城,劉少奇主席及周恩來總理到場觀看,並留影稱讚。歐陽於倩、夏衍、曹禺、田漢等老一代戲劇家及著名話劇演員朱琳等,紛紛寫文章,題詩詞盛讚她的藝術。”“全劇最精彩的是"思雲"和"催妝"兩場戲,其中"催妝"更令人叫絕。"思雲"一場戲通過回憶,運用眼神、臺步、造型等形體動作,表現了耶律含嫣初見花雲後的愛慕與眷戀,及多情善感、急於再次相遇的內心世界。"催妝"一場則運用戲曲的多種程式動作,吸收舞蹈的表演精華,通過她創造的甩大辮、轉身穿衣等"絕活",極力渲染了耶律含嫣在心上人即將到來之前如何梳妝打扮,突出了主人公內心的喜悅與興奮,以致手忙腳亂,忘形失態,把一個既"嬌"又"憨"的少女形象立在了舞臺中央。”這段文字中提到了“轉身穿衣”,還有的文章中寫成“巧穿衣”,並沒有用“甩辮穿衣”這個詞。可見,陳素真在早期的演出中,在“穿衣”這一表演技巧中強調的是“巧”字,並沒有跟“甩辮”結合起來。

在進步傳媒拍攝的《不忘初心承使命-李素芹》中,李素芹老師講述了創造“甩辮穿衣”這一表演技巧的過程:在1958年一次陳素真生病不能上臺演出,李素芹有機會頂替陳素真大師演出了《葉含嫣》並獲得成功。但是在之後的演出中李素芹感覺自己在這出戏上沒有突破,於是苦苦思索,將陳素真大師的“轉身穿衣”改成了“甩辮穿衣”,就是在翻身的同時,將辮子高高地甩起來,同時快速將衣服穿上。“甩辮穿衣”這一創造性的表演技巧,一經在舞臺演出,就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同樣在齊建昌、宋大聲寫的《豫劇演員陳素真》文章中,還有這樣的記錄“1981年夏季,豫劇《梵王宮》的演出,轟動首都劇壇。觀眾被扮演葉含嫣的演員在《梵王宮》中表現人物的一團愛火,而嫻熟地運用絕技甩辮穿衣功、水袖功、扇子功、眼神功等所吸引,不僅忘記演員嗓音有些失潤,而開始領略其唱腔的真切感情和醇厚的鄉土韻味,同時,全都被一刻多鐘生動的獨特表演所征服!誰能想到這輕盈嫋娜的妙齡少女,竟是闊別首都舞臺二十三個春秋,時年六十四歲高齡的陳素真所扮演的呢!”這段文字描述了1981年陳素真在北京演出《梵王宮》的情景,裡面出現了“甩辮穿衣”這個詞。可見,善於學習的陳素真的大師,在1981年的演出中,對“轉身穿衣”這一表演也進行了改進,吸收了學生李素芹的創造的“甩辮穿衣”這一表演技巧。

通過以上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洛陽橋甩大辮”是豫劇傳統戲,但是早期的“甩大辮”的表演技巧到底是什麼樣,不太清楚。陳素真大師經過加工整理,使這出戏成為陳派代表作,其中的“甩大辮”更多的是將辮梢甩動,有時跟扇子功表演結合起來,但是“穿衣”技巧並沒有跟“甩大辮”結合起來。陳素真學生李素芹在陳素真“轉身穿衣”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出了“甩辮穿衣”表演技巧。後期陳素真在表演中也吸收了學生李素芹的這一表演技巧。

“洛陽橋甩大辮”跟“甩辮穿衣”是一回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