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前的失敗,奧爾沙會議致命的錯誤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下達第35號訓令:

“鑑於對盤踞在‘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毗鄰側翼之敵的作戰取得初期戰果,加之包圍列寧格勒之敵的行動進一步成功,為打擊鐵木辛哥集團軍群的決定性行動創造了先決條件,這股敵人正在‘中央’集團軍群前實施不成功的進攻。必須在嚴冬到來前的有限時間內果斷將其殲滅。”

中央集團軍群地區“儘快做好與鐵木辛哥集團軍群交戰的準備……實施一場兩翼合圍,殲滅斯摩稜斯克以東地域之敵”,“在這場決定性的合圍殲滅戰後‘中央’集團軍群將沿莫斯科方向對敵發起追擊,同時掩護位於奧卡河的右翼和位於伏爾加河的左翼。”

莫斯科前的失敗,奧爾沙會議致命的錯誤

9月19日最高統帥部命名進軍莫斯科行動代號為“颱風”,希特勒和博克一度希望9月中旬即開始進攻,但迫於前線將領休整補充的壓力推後執行。

9月30日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群先期發動攻勢,10月2日霍特第3裝甲集群和赫普納第4裝甲集群同時進攻。至10月6日第2裝甲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合圍蘇布良斯克方面軍,7日第3裝甲集群第7裝甲師與第4裝甲集群第10裝甲師會師維亞濟馬以東的明斯克至莫斯科公路,達成對蘇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的包圍。

10月10日殲滅被圍蘇軍的同時,德軍開始對蘇軍莫扎伊斯克防線上的卡盧加、小雅羅斯拉韋茨、莫扎伊斯克沃洛科拉姆斯克四個築壘地域發動進攻。12日攻佔卡盧加,18日佔領小雅羅斯拉韋茨和莫扎伊斯克,27日攻克沃洛科拉姆斯克。至10月底,德軍推進至伏爾加河水庫-沃洛科拉姆斯克東-納拉河--阿列克辛-圖拉一線。而從10月中旬開始道路泥濘、天氣轉冷、後勤補給不暢、蘇軍抵抗反擊增強,疲憊的中央集團軍群各部至此大多裹足不前,難以再向前推進一步。

莫斯科前的失敗,奧爾沙會議致命的錯誤

11月13日零下15℃,德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乘坐其特別專列,來到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所在地奧爾沙,召開各集團軍群和各集團軍參謀長參加的聯席會議,討論該怎麼辦。是掘壕據守,度過冬季?還是不顧冬季的來臨,繼續攻勢,尤其是莫斯科方向。

“南方”集團軍軍群參謀長佐登施泰因要求停止進攻,就地轉入防禦。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布倫內克指出由於裝甲集群被剝離,“北方”集團軍群實力受損,進攻難以為繼。“中央”集團軍群參謀長馮·格賴芬貝格則認為無論從軍事還是心理上,即使存在未能攻佔莫斯科的危險,奪取莫斯科總比趴在距誘人目標30英里的冰天雪地要強得多。

莫斯科前的失敗,奧爾沙會議致命的錯誤

哈爾德認為德陸軍固然面臨兵員補充少、後勤不暢等諸多困境,但“俄國人的情況比我們更糟糕”,真正的冬季嚴寒前,德軍有六週的時間來完成所賦予的任務。他拿出早已擬好的《1941年秋季攻勢令》宣佈:中央集團軍群應以南方第2裝甲集團軍奪取圖拉後,從莫斯科東南方穿過科洛姆納,佔領莫斯科後方250英里遠伏爾加河上的高爾基;北方第9集團軍和第3裝甲集群渡過伏爾加-莫斯科運河,衝向莫斯科;第4裝甲集群、第4集團軍正面攻擊莫斯科。北方集團軍群應進至拉多加湖以東50公里的斯維裡河,與芬蘭軍隊會合。南方集團軍群應占領羅斯托夫。

莫斯科前的失敗,奧爾沙會議致命的錯誤

對於哈爾德給予第2裝甲集團軍的任務,其參謀長利本施泰因當場提出異議,指出目前情況下集團軍最好的結果是到達韋尼奧夫,向以勇猛無畏著稱的古德里安更書面報告裝甲集團軍無力執行命令。

11月15-19日除克盧格的第4集團軍外,中央集團軍群第9集團軍、第3、4裝甲集群發起對莫斯科的最後衝擊。在蘇聯人民頑強意志、堅決的抵抗下最終功虧一簣,慘敗而逃。

莫斯科前的失敗,奧爾沙會議致命的錯誤

對於莫斯科前德軍的慘敗,自詡為德軍最優秀戰略家的哈爾德怨天怨地怨西伯利亞人怨希特勒,卻唯獨沒怨過自己。

蘇德戰爭爆發後,他的情緒像過山車樣,在亢奮樂觀和悲觀沮喪中來回急劇擺動。他高估自身實力貶低對手,從沒沉下心客觀研究蘇聯,判斷蘇聯人的意圖和後備力量。奧爾沙會議明為聽取前線將領們的意見,實則他早已乾綱獨斷,在布勞希奇、博克支持下,一廂情願、盲目自信、孜孜以求“大師史詩性”宏大作戰,招致德軍在羅斯托夫、莫斯科、季赫溫三個方向連續失敗,而莫斯科前的慘敗使德軍喪失實施全面戰略進攻的能力。

莫斯科前的失敗,奧爾沙會議致命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