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路

品讀 | 家鄉的路

很多年來,我時常用時間的長短來判斷路途的遠近,用年輪的記憶來辨識回家的方向。

兒時,家鄉的路,有的也只能叫作為田埂,長長短短,曲曲折折,尤其是每天上學要經過的一段羊腸小道,則是斷斷續續的“無厘頭”路。

因為,春天來了,麥苗返青的快,前幾天還走的“路”,一不留神,成了綠油油的一片麥地,再要經過的話,需要“另闢蹊徑”。等麥子收完了,插上了秧苗,這時路上則開了許多的“缺口”,路又成了“九孔橋”。

無論這樣的羊腸小道有多曲折,但在童年的記憶中從來沒有過迷失,即使我閉上眼睛,也能準確的辨別。這樣的鄉間小道,它總是領著我回家。

品讀 | 家鄉的路

要說所謂的“出遠門”,應該是我到另外的一個鎮就讀高中。這裡,我之所以說“另外”,而沒說是“隔壁”,是因為這個鎮,在自己家的隔壁的隔壁的隔壁,有四十多里的路,中間要經過兩個鄉鎮。

那個時候,鄉村公路大多數還是石子路,在上面騎自行車是非常吃力的,因為摩擦力大。第一次開學報到,我就騎了兩個多小時。當然,也和我的“裝備”不夠精良有關。

體力消耗對於我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真正的問題是灰塵太大。只要汽車開過,就會揚起漫天塵土。如果有風的話還好,可以提前騎到“上風頭”避一避。如果“風平浪靜”的話,就會風塵“噗噗”,這樣的塵土“裹挾”著你至少要走上個一、二里路。

品讀 | 家鄉的路

現在想來,是這條求學之路,教會了我堅強,在寒來暑往間,我懂得了什麼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也是這條求學之路,教會了我思念,在四季更迭中,我總是找尋著回家的路。

高中畢業後,我加入了綠色方陣。兵之初,三個月的新兵連生活,自然成為每一個當過兵的人,軍旅回憶的“重頭戲”。可以說,酸甜苦辣,戲戲精彩,天天上演。

對於我來說,除了新兵連難忘的往事外,對自己從家鄉到部隊的這條“回家路”,始終記憶猶新。那時,老家還沒有通上火車,我們是從淮安坐汽車到了新沂,從新沂上火車,一路向西到徐州,再一路南下,中間在蚌埠住了一宿,就住在車站旁邊的軍人接待站。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坐火車繼續向南,晚上才到了蕪湖的裕溪口,再改坐汽車到銅陵。銅陵,是此行的終點,也是我軍旅行程的起點。

品讀 | 家鄉的路

對這條路總是印刻腦海,除了真正意義上我的第一次“出遠門”,還因為我要識別準回家的路,每經過一個地方,我竭力記住這個城市;每走過一條線路,我竭力記住它的名字,生怕自己忘了回家的路。

這是一條繞行、運兵的路,雖然後來與我探親回家的路大相徑庭,甚至是南轅北轍,但至今我還是把它當作自己家鄉的路。

不用地圖,我也總是能用最短的時間勾勒出這條路。這條路上,有我懵懂的青春,有我拋撒的鄉音,更有我來時的初心。這也是家鄉的路。

離開家鄉已經二十六個年頭了,無數次的來回於城市與鄉村之間,印記最深的還是這熟悉的村莊,熟悉的小路。

多年以前,我的願望是走出村莊,在遠方的城市,在燈火闌珊的樓宇中,有一間屬於自己的住處,成為城裡人。現在,我雖然在城市裡有了自己的家,因時間的積澱,反而更想時時伴著家鄉人,重新做個村裡人。

品讀 | 家鄉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