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之前網絡上有一句很火的話“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但大多數人只是用來調侃自己的“死黨”,作為一句玩笑話而已,可是現實中也是真的有說翻臉便毫不留情的友誼,往往此時最扎心的莫過於付出更多的那個人。當友誼不在,是非過錯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真正直指人心的利劍莫過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罪孽,善惡也就在一念之間。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追風箏的人》主人公之一“阿米爾”便是製造罪孽的那個角色,而另一個主人公“哈桑”則是無端接受背叛的那個人,本是一對好兄弟好朋友,為何偏偏要走到這一步?人心最本質的善念能否拉回已經掉進罪孽深淵的“阿米爾”?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影片的前半部分主要講的是哈桑對阿米爾的忠心和深切友誼,阿米爾的父親是阿富汗比較有名望的人,他勇敢正直,雖然僱傭阿里和哈桑為傭人,但是始終視他們為家人,而阿米爾卻比較懦弱,每每和別人打架的時候總是哈桑出頭,並且阿米爾從來沒有把跟自己不同地位、不同階級的哈桑視為兄弟。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影片的開頭有這樣一個片段,哈桑拼命地奔跑,要為阿米爾撿到被他割斷的戰利品,一隻好看的風箏,阿米爾跟著哈桑追卻沒有看到風箏就問哈桑:你怎麼知道(風箏會掉落在這裡)?哈桑回答說:我就是知道,我從沒對你撒謊吧。阿米爾:我怎麼知道。哈桑:如果有,我寧願吃泥巴。阿米爾:你真的會那麼做嗎?哈桑:如果是你的要求,我會的。但是你真的會讓我這麼做嗎?阿米爾:你瘋了嗎?你知道我不會的。哈桑:我知道。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從這麼簡短的對話中很顯而易見,阿米爾有那種侮辱哈桑的念頭,但哈桑卻依然毫無保留的信任著阿米爾。只要是你想要的,哪怕付出我的全部也會去滿足你。只是因為我相信你不會隨便要求,不會對我棄之如敝履。看吧,哈桑多麼的可愛而可憐,明明那麼的忠誠,卻得不到別人的一點信任。人性的弱點就在於明明可能是一句卻之不恭的玩笑話,卻有可能凸顯一個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在此不要跟我說什麼童言無忌,如果任何人都可以童言無忌,那麼被傷害的心又由誰來救贖?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阿米爾非常喜歡寫作,他寫了這樣一篇故事:一個人的眼淚可以變成珍珠,最後這個人殺死了自己的太太,因為這樣他就可以一直哭,就能夠變得很富有。哈桑就問道:為什麼一定要殺死自己的太太?阿米爾:因為他的每一滴眼淚都可以變成珍珠啊。哈桑:那他為什麼不去聞洋蔥就好?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同樣是孩子,為什麼一個陰狠毒辣,而另一個卻憨厚善良?也許正因為兩個秉性完全不同的孩子,才彰顯了影片所要表現的美麗與醜陋。阿米爾的醜陋在於殘忍無情,哈桑的美麗在於純良敦厚。可是故事真的只是這樣又顯得太過於膚淺,這僅僅只是我個人對這一情節的看法。人非聖賢,草木也並非無情,善與惡不過是一個念頭罷了。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哈桑可以為了阿米爾付出所有,甚至為了不背叛阿米爾而寧願吃泥巴,但是當哈桑因為不願意交出阿米爾的風箏而被阿塞夫“欺負”的時候,阿米爾選擇的是逃避,甚至衍生出之後對哈桑的厭惡和侮辱。他為了讓哈桑和他的父親被解僱,將手錶藏在哈桑的枕頭底下,進而汙衊哈桑盜竊,面對阿米爾父親的質問,聰明的哈桑已經洞悉一切,他認下了這個可笑的“盜竊罪”,面對阿米爾父親的挽留,阿里和哈桑拒絕了,他們收拾行李連夜搬走,離開了這個他從小生活的地方,也離開了他一直都不會背叛的人。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影片到這裡我真的挺為阿米爾感到悲哀的,哈桑,一個寧願吃泥巴也不願意背叛阿米爾的人,一個玩猜字遊戲第一個說出阿米爾名字的人,一個即使自己害怕恐懼卻還是會舉起彈弓保護阿米爾的人,一個在自己尊嚴受到踐踏、忍受不可言說的侮辱時卻仍然保護阿米爾風箏的人,一個就算知道被阿米爾背叛卻依舊信任他的人,就這麼被阿米爾親手推開,甚至以這種侮辱的方式攆走。可惜,可嘆,也是可氣。哈桑是勇敢的,更是善良的,其實他一直追的那個風箏從來都是“阿米爾”,他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直到死去時,他都信守著這個承諾,從未背叛。善與惡其實本沒有界限,從來都是你若歡喜我便赴湯蹈火的付出,哈桑這個角色承載了太多的悽苦與悲傷。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影片到這可能會覺得我講述的太過壓抑,沒有抑怎會有揚?多年以後由於戰爭原因阿米爾在美國定居,過往的種種可能早已忘卻,但是一通電話在此勾起了兒時的回憶,也促使阿米爾走上救贖的道路。阿米爾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告訴他,在他們父子走後,他找回了哈桑幫忙照看阿米爾家的大房子,後來由於種族和階級原因,哈桑夫妻被槍斃了,他們留下了一個孩子叫索拉博被送進了孤兒院。他告訴阿米爾,哈桑是他父親的私生子,而索拉博是他的侄子。阿米爾需要去巴基斯坦找回並營救這個孩子,這是他欠哈桑的,也是他彌補自己以及父親對哈桑的虧欠。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在去營救的途中,阿米爾的記憶如洪水絕堤,氾濫開來,他想起了哈桑對他的種種信任和維護,想起了哈桑追風箏時奔跑的背影,想起了哈桑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在捱了阿塞夫(侮辱哈桑,囚禁索拉博的人)無數拳腳之後,阿米爾有一種釋懷和解脫,也體會到了被救贖的感受,因為這是多年前他欠哈桑的。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影片的結局是阿米爾帶著索拉博去放風箏,這個被命運摧殘的孩子始終不展笑顏,為了使得索拉博開心,阿米爾又施展了多年前的“功夫”,他割斷了一隻漂亮的風箏,然後對著索拉博說:想要那隻風箏嗎?我幫你追回來。看著阿米爾追風箏的背影,索拉博會心的笑了。影片到了這裡就是結局,這一場遲到了二十六年的道歉和愧疚終於有了圓滿的結果。

《追風箏的人》,兩個小夥伴,追的是友誼,尋的是善惡

到了這裡你會說阿米爾十惡不赦嗎?不,人性本善,只是年少時的過錯終究需要一個償還。沒有人一輩子不做下錯事的,只要回過頭擁抱那個曾經讓自己不堪入目的錯誤,哪怕鮮血淋漓,哪怕錐心刺骨也要學會悔改和彌補,救贖自己,也是救贖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