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裁】梦也无声:《古诗十九首》之二十七

【古诗新裁】梦也无声:《古诗十九首》之二十七


【古诗新裁】梦也无声:《古诗十九首》之二十七

《古诗十九首》之二十七——“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这一首差不多是言情版之大成了。

从外物上说,孟冬日,寒气,北风,是让清冷加倍的自然之光景,而长夜,外星,把人所处的时间拉长空间撑大,让无助感更加强烈。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空旷的场合独处一段时间,会比在狭小的空间里更觉孤寂。而“惨栗”是带着颜色的那种颤动,在这样一个凄凉阴冷的大环境中,如果有一个触动让你的身体产生一丝颤动,就会停不下来地颤栗起来。诗人在此处用这几个意象和感触,就把这样的感受描述的切身而且精准,他不是让我们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他简直是带动我们去体验他的感受,读着这些句子,就不由你不感到他的那种颤栗,想起孤独,已经是在感受之后的事了。

“三五”和“四六”的轮回,在感受上产生了回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圈子”,把月缺月圆这样让人心生惆怅的现象,与先前的颤栗连带起来,不知月满还是月缺,月明还是月暗,诗人仰望星空,俯首眼前,到处是不胜寒气的颤栗,还有空旷悲凉的暗示,诗人独自一人在这前无鸡鸣后无人气的空旷里,感受不到一丝丝——温暖就不用说了,连稍微缓和一下的机会也没有。

这个寒夜又不是生之尽头,好像就是平平实实的日子,就是他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语气中,没有凄厉的高音,没有激越的节奏,甚至都没有什么怨言,仿佛逆来顺受地,他早已接受并习以为常了这样没有温暖没有温馨的日子。于平实的语气中,于和缓的节奏中,于自然的风调里,于淡淡的感伤中,传达的却是人所难以承受的孤独和寒气,越是这样的平实自然,这样淹没在日常生活里的凄凉感,越能引起读者的强烈感受。

就像回放一个惨烈的杀人现场,那个场景是一般人不敢直视的镜头,但若有人在这个时候没有激烈表现,却告诉你那就是他的日常生活环境,这种表现,比之人们大呼小叫疯狂嘶喊“杀人了”,会显得更加恐怖,让人心里象没底一般的沉重压抑。

我们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生在这个阶层最黑暗的时期,他们生活的感受的底线,我们难望项背,他们那种见惯不怪的平静,给我们深重的压力感,他们一句平常语,对我们来说都是雷霆万钧的震撼。

就在这样没有一丝温暖的寒夜里,独自数星星的诗人收到了一份来自远方亲人的书信。

像不像漆黑的夜空里一道光明的闪电?

像不像北极冰山上一抹殷红的艳阳?

可能都不像,但从那寒夜里撩开的一丝温馨,却是此际生命的全部热力。

那信来自远方,就比来自身边有更重的分量,那信里的内容更是“绝笔”,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共两行字说尽人间情,“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对于在寒夜里颤栗的心灵来说,还有比这更透彻更切身的温暖吗?尤其是,这么平实的两句话,特别地从大老远处托人捎来,那又是在感受上无限量加分的举措。

我们通常说,有爱你就说出来,这样的说出来的“情分”,有一种轰轰烈烈的壮观,虽然只在名不见经传的两个小人物那里传播,但却更有着平实比之伟大更其动人的感性。那种透彻骨髓的感动,反而是其他那种诸如“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式的轰轰烈烈的形式完全不能相比的。

诗人用这平实深透的功力,一招致命,解决掉了“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华丽和“宝马香车前呼后拥”的富贵。

到此为止了吗?那是对方给他的情分,如果这情分只单方面的付出而没有相应的回应,也会是个不小的缺憾。

接下来,诗人说到自己是如何珍惜这份情分的。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把它贴在身体最热的地方,便是这漫漫冬夜北风凄厉,月缺月满,星移斗转,也撼动不了这份情分的热力。“不灭”透视出多少古往今来的执着不移的爱情故事呢?

这决心,这举措,足以和千里寄书的情分相呼应了吧?

还有,诗人还嫌不够,又追加一条,“惧君不识察”,一个“惧”字,好像又回到开始时的“颤栗”,用这个有身体感受的触动,来表达自己对那份情感的珍重态度,又是古诗作者最拿手最简洁的方式,让身体的颤栗代替文字代替财富代替花样翻新的形式,去给对方以深透骨髓的至极感动。

【古诗新裁】梦也无声:《古诗十九首》之二十七

梦也无声 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者实践者传播者,作家、影视编剧、影视策划人。当前国内旧体诗的领军人物之一。为新浪诗友写作诗评六十多万字,自创古体诗词作品千余首,诗词、评论、书序作品散见于诗友专集和国内各地专业出版物中。是少儿戏剧体验计划的总导演,项目策划和发起人之一。电视剧《爱无罪》、《无处可逃》、《剑拔弩张》主创之一南海旅游项目大型动画片《永乐龙洞》主创之一“禅月诗心”广东省2018年度十大年度诗词人物评选活动主要发起人、组织者,主创和艺术指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