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氾濫”,恰恰是文明的進步


女神“氾濫”,恰恰是文明的進步


女神“氾濫”,恰恰是文明的進步


不知從何時起,或許是“三八婦女節”一詞聽起來不夠友好,或許是商家營銷製造的噱頭,相比“紀念婦女運動”,人們越來越喜歡慶祝“女生節”(又叫女神節),甚至“用女生節取代婦女節”的呼聲,在民間也越來越高。

在當下年輕人群體中,“女神”一詞有著微妙的特殊含義。當一名男士說“XX是我的女神”,就像從前說“XX是我的白雪公主”一樣,意思就是“XX是我心儀的對象、理想的妻子”(英文叫Miss right)。

與直白的“情人節”相比,在“女神節”這一天表達愛意,似乎要含蓄一些,可以避免尷尬。在這一天,有些男士會向心儀的女士送上祝福和讚美,甚至還有鮮花和禮物。

一些看重“儀式感”的妻子,對丈夫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期待——一名嚮往智慧、獨立、知曉是非、富有愛與美的妻子,自然希望丈夫每天都把自己當作“女神”。

▍東方多仙女,西方多女神:

神話體系下的女性角色

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有很多女性人物,比如女媧、嫦娥、洛神,不過她們通常被視為“仙女”,而不是女神。實際上,中國的年輕女性們,似乎更願意被男性稱作“女神”,而不是“仙女”。

這種潛意識裡的“崇洋情節”,是為什麼呢?

首先,西方的女神通常是天神的女兒,是天生的,比如美神維納斯。而中國的仙女,往往是凡人變的,是飛昇的,比如奔月的嫦娥。

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但我相信大家都能體會到:相比仙女,女神會顯得更加“高不可攀”。

其次,西方女神所代表的,通常是與現代文明有直接關聯的價值觀,給人很多美好的想象,比如自由女神、智慧女神、正義女神、藝術女神。

而中國的仙女,通常只侷限於“男耕女織”的農業文化,比如牛郎的妻子織女、董永的妻子七仙女。農村的老人們,今天仍然會用“仙女”來夸人,但是對於農業生產的浪漫畫面,相信沒有多少現代女性會真正向往:

女神“氾濫”,恰恰是文明的進步


農業文化的極致浪漫: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


可見,中國年輕人更青睞“女神的眷顧”,是出於人性對美好生活普遍的嚮往。遺憾的是,當我們想要表達“自由”“智慧”“正義”等文化追求時,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無法找到可以寄託的女性形象,只能借用西方的女神。

▍兩種神話

兩種價值體系

細究起來,中國的“仙女”和古希臘羅馬的“女神”,差別到底有多大呢?

1.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女神,人數眾多,地位超越,掌管著人間大多數的事務和關鍵職權,在所轄的每個領域都握有最高權柄。

而在中國神話傳說中,雖然有眾多光彩奪目的女性,卻找不到掌管智慧、正義、自由、和平、戰爭、生命、命運、音樂、狩獵、財富、豐收、愛情、青春的女神。

除了與帝王幽會,她們幾乎都不承擔具體工作。比如西王母的全職工作,竟然是整天開派對招待各路神仙。

而且,中國仙女最後的歸宿,幾乎都是嫁給有權有勢的政治首領。比如女媧嫁給了伏羲,巫山神女嫁給了楚王。

西王母與玉皇大帝本來毫無瓜葛,但是後來,西王母先是變成玉皇大帝的母親,最後在國人的口耳相傳中,竟然委身於玉皇大帝。

2.古希臘羅馬的女神,大都有固定而明確的形象,並通過雕塑、繪畫或硬幣圖像的形式展現出來。

比如正義女神忒彌斯手持天平、蒙著雙眼,是為了不偏不倚地執行裁決;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身穿無袖寬袍、肩背箭袋,是為了方便隨時出擊……


而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女性,由於沒有深度介入凡人的生活,幾乎都沒有固定、明確的形象,更不要說成為某種價值觀的象徵了。

從實際來看,各個族群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承載著他們的情感和價值觀。例如在中國的傳說中,財神爺是掌管凡人財運的天神,所以新年迎財神,寄託著人們對財富的渴望。仙女卻從沒有這樣的象徵地位。

可見,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女性的地位,絕對無法同古希臘羅馬的女神相提並論。

▍尊重女性,就是文明

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文化傳統,造成了怎樣的社會後果?

以古希臘羅馬為代表的商業文明尊崇女神,尊重女性,這使他們的觀念制度非常人性化,且富有現代性。

比如,在12世紀的歐洲城邦,一個女人如果成為寡婦,她的財產並不歸婆家,而是歸她個人自由支配,這項權利受到法律和教會的保護。

即便很晚才學習西方的俄國,也將“尊重女性”視為男士必備的美德。

比如,當一名俄國女士在衣帽間穿大衣時,如果沒有得到其身邊的男士服務,那麼該男士就會遭到“沒教養”的指責……

女神“氾濫”,恰恰是文明的進步

法國革命名畫《自由引導人民》


相應的,為了配得上這種尊崇女性的道德和審美觀念,西方女性也通常以獨立、智慧、正義等品德來要求自己。

而反觀中國的農業文化傳統,幾千年來一直奉行男尊女卑的理念,以“紅顏禍水”“唯女子與小人難養”等說法,竭力貶損女性。

袁偉時先生在《遲到的文明》《文化與中國轉型》等書中指出:在以“三綱五常”等儒家倫理構建的宗法專制體系中,女性根本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職業,她們只是男性的附庸、傳宗接代的工具。

有人認為裹小腳有一種病態的“美”,但事實上這種摧殘女性肢體的行為,目的就是把女性圈養在閨中,阻礙她們實現經濟獨立。沒有自由,美從何來?

從前有句話,“寧拆一座廟,不拆一樁婚”,因為當時,女性沒有財產權,不能像現在去自由擇業,一旦失去經濟倚靠,結局通常是死路一條。在族譜上,女性只有姓氏,沒有名字,因為當時只有“男丁”才算人。



因此,女人最重要的,是堅守“婦德”,“郎有才,女有貌”,“女子無才便是德”,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須從一而終,等等,這是當時社會對男女不同的價值評價體系。

女人在出嫁前要服從父母,在出嫁後要服從丈夫,在丈夫死後還要服從兒子。丈夫死了,妻子如果守寡到死,朝廷會頒發貞節牌坊,因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在深受儒家影響的東方國家中,即便是西化程度最高的日本,女性也長期處於被壓制的地位。這種貶損、壓榨女性的觀念制度,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政治學者劉軍寧在《天堂茶話》中說:

一直以來,中國存在兩種文化傳統:一種是“山文化”,崇尚的是男性的陽剛、雄起;一種是“水文化”,崇尚的是女性的陰柔、雌伏。

然而,兩千年的歷史中,“山文化”一直處於上風。這也是中國神話中,仙女很多,女神很少的主要原因。


中國古代的政治倫理一直強調“仁”,然而,那些備受推崇的帝王,無論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哪一個不是剛強、勇猛?一個皇帝如果有“婦人之仁”,不僅會遭人鄙視,還會有殺身之禍。

然而,這種“拿強用強”的積極的政治觀,在很多帝王身上表現為“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結果是國家和百姓跟著遭殃。

劉軍寧先生認為,西方人尊崇女神的文化傳統,與寬容、自由、法治等文明社會的基本價值,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因此,尊崇女神、尊重女性,不僅是文明的基本標誌,更是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

如果一個國家的女性,受到尊重/得到愛護,這個國家就會在愛和溫暖中成長。在一個女性長期受壓抑的國家,女性本來的美時常遭受戕害,甚至造成女人的不堪和彪悍(例如曾經一度流行的“鐵姑娘”和“女漢子”),這個社會就會越發墮落。

在今天,中國人已經感受到中國本土文化中缺乏能夠承載普世價值的女神。所以,當人們需要通過女神來表達對普世價值的信念時,他們並不排斥外來的女神。

嚮往文明的人們,請勇敢地追隨女神!

end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會持續更新優質有深度的文章,感謝!

另外有管理、股權等方面問題需求的可以私信我,竭誠為您解答。

女神“氾濫”,恰恰是文明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