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魯迅先生有言:“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將國人盡知的魯迅先生名言真正付諸實施,腳踏實地在本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維新載途的道路來,尤其在國外以藝術的形式尋求探索民族復興之路,是多麼的艱辛和絕難。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憑藉堅船利炮,敲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祖國山河破碎,人民苦難深重,無數有志之士為尋求救國救民、民族復興的道路。“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其然”,他們殉國家之急,前仆後繼,負荊海外,甘苦遍嘗,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尋求出途。在此大潮之中,整整一代留法藝術家群體,是其中最為靚麗的色調之一。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展覽現場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展覽現場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此次舉辦的“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大展,展出囊括吳法鼎、徐悲鴻、林風眠、吳作人、呂斯百、劉開渠、王臨已、常書鴻、潘玉良、常玉等40餘位留法藝術家的200餘件作品,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呈示和展現上世紀前半葉留法藝術家的綜合大展。

據法國資料記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藝術家到法之後,一部分人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校或美術研究機構學習,如吳法鼎、徐悲鴻、林風眠、常書鴻、吳作人、呂斯百、龐薰琹、潘玉良等人,費用來源大多來自官費、帶職自費、華團華人或鄉友資助。法國學院派特色獨具,自十八世紀創立高等美術教育體系以來,始終以教學嚴謹規範,基礎訓練紮實,講求繪畫客觀反映與哲學思辨名滿藝術界。

留法先驅們在學習期間,通過對古代藝術作品的研究,解剖學的瞭解和寫生練習。在技術技巧上,逐步掌握了較為精湛地道的手法;在構圖、透視、人物造型與色彩方面,逐漸培養出細膩、嚴謹、準確的表現思維。在題材立意方面,尤其是歷史、史詩性題材的深度性、深刻性以及作品戲劇性處理與情感的抒達方面,獲益良多。特別是徐悲鴻、劉開渠掌握此項能力尤為突出,從歸國後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與體現。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另一部分藝術家,如常玉(後旅居法國)、劉海粟(短期遊歷)等人,則把志趣轉向於對法國社會和文化的瞭解方面,諸如遊覽盧浮宮為代表的博物館、參觀巴黎國際博覽會和巴黎各項大展而獲得的觀知感觸,巧妙運用於繪畫當中。最突出的是常玉,他認為藝術在咖啡館裡、在法國社會場所中,並堅持以此角度理解繪畫,參藝悟境,自成一格。

以上留法藝術先驅,直接或間接受到法國學院派代表人物布格羅、卡巴內爾、格羅、大衛、德拉克洛瓦、德拉羅什、安格爾等人的薰陶,得益於畫家米勒、雷諾阿、莫奈、塞尚、高更、梵高、馬蒂斯、畢加索等人的影響,以及古典主義還有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立體派和法國沙龍、展覽以及博物館文化的浸染,他們在技法、理念、思維方面得到長足的進步和提高。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展覽現場(劉海粟作品)

觀展之時,我有兩點感觸頗深:

一是縱覽這一代藝術大家的作品,可從他們習畫初期稚嫩的筆法中感知其內心時不我待,質樸真誠的求知精神;從他們明顯帶有模仿痕跡的作品中深切感受到發硎新試背後那撲面而來的投身藝術的滿腔摯誠。林風眠作品《思》,結合古典學院派的嚴謹構圖與印象派色彩筆觸,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吳作人的《縴夫》,夾帶尼德蘭畫風與受德拉克拉德風格創作痕跡,表達出內心人道主義情懷。劉海粟模仿莫奈《日出》的初學,透露如飢似渴的取藝之心。稚嫩,那是求知的渴望;仿跡,那是心性的啟蒙。前輩藝術家孜孜以學,不只是筆底的探索,更是心靈的寄託。

二是從他們的作品中讓人深深感受到無論是當年留在法國,居異鄉苦心耕耘於純藝術領域的潘玉良、常玉,還是後來歸國、投身於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新中國社會建設的滾滾洪流中的徐悲鴻、常書鴻、劉開渠、吳作人等人的赤誠之心,以及他們在藝術上丹堊一新的蓬勃創造力。可謂循工問藝不辭苦,厚載春華報國門!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林風眠 《思》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吳作人 《縴夫》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劉海粟 《日出》

展覽中,我個人最熟悉的是常玉、潘玉良的作品。04年前,我在法國蒐集整理常玉與潘玉良的藝術與生平相關資料,拜謁尋訪與其同時代的碩果僅存的老先生們,幸獲第一手資料,融入個人對他們藝術的理解,為向國人推介常玉的生平與藝術,匡斧人們對潘玉良的誤讀,撰寫《不可湮沒的東方明珠——常玉的生平與藝術》與《總是玉關情——你所不知道的潘玉良》,常玉文首刊於香港《明報月刊》和大陸《讀者欣賞》。

之後應教育部門邀請回國在北大、清華等數十所高校講學,講座主要內容之一便是常玉與潘玉良的生活和藝術,也算拋磚引玉,投礫引珠,幸得有國內同道相繼研學,常玉為國人所熟識,對潘玉良認識一定程度上脫梏於文娛層面,今之觀畫頗感慰籍。

吳作人先生的作品倒是暌違已久,十幾年前巴黎七區政府舉辦吳作人先生藝術展,當時有幸應邀參加,如今追昔,倍感親切。從林風眠線條運用和吳大羽先生用色手法中,切實觀得朱德群和趙無極繪畫風貌之源頭端倪,遂即憶起與兩位先生的往時的言談舉止。望見呂斯百先生的《風景》,名為“風景”,實際畫面上的景色就是凡爾賽宮東南角門……展廳站定,環顧四望,可發“一時今夕會,萬里花都情”之感慨。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常玉 《紅衣女子》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呂斯百 《風景》

此次“留法先驅“大展中藝術前輩們中的大多數人,回國投入於中國美術教學、藝術創作和研究領域,培養出一代代傑出人才,奠定了中國學派繪畫的基礎,在中國藝術史上書寫了輝煌的篇章,建立不朽功勳。

直至今日,他們技巧技法和理念思想,仍深深影響著中國現代美術教育。但是他們在法蘭西孜孜求學的具體路途之艱辛,現代人恐怕很難理解,也唯有通過作品管窺其藝術歷程了。那一時代藝術先驅的藝術征途和閎卓探索,可謂荒山劈路,焉知其工夫之勞;丹青妙成,怎知那筆底血淚?!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展覽現場(潘玉良作品)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展覽現場(林風眠作品)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展覽現場(方君璧作品)

回溯百年前那場浩浩湯湯的、發軔於解救民族危亡、尋求民族復興之路的留法大潮、前輩們懷理想,承抱負、開民智,普藝識猶如江河大潮中一股湍流,將藝術的追求與國家命運融為一體,與家國命運休慼與共,代表著那一時代“報國寸心堅似鐵的”精神底色,正是體現蔡元培先生的格言精神:“愛國之心,實為一國之命脈“。

縱觀近代中法交流史,我們會發現,滾滾留法大潮的參與者中不止於我們提到的以上繪畫藝術大家,其他藝術門類,諸如音樂領域冼星海、任光;戲劇領域焦菊隱、齊如山;文學領域巴金、錢鍾書、傅雷、蕭山、戴望舒等前輩,同樣以藝術為載體在法蘭西的土地上苦苦探索著民族復興之路。當然,留法革命家更是星華燦爛,有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陳毅、蔡和森、蔡暢、李富春等諸多前輩,滿懷赤子之心,在法蘭西的土地上為祖國復興而徵,為中華民族獨立而戰。我想,此次“留法先驅”大展的意義,是力求從繪畫(包括雕塑)的藝術角度,讓國人知曉、瞭解那一代留法前輩為尋求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之路百折不撓的大節之風,這對國人,尤其對當今青年一代具有特別的教育意義。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魯迅先生說得好:“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個“法”,我想如果置論於留法先驅的行止上,可以理解為前輩藝術家以藝載道,為尋求民族解放和祖國復興之路,在異鄉身體力行實踐耕耘與探索的追尋之程。留法前輩藝途碩果累累,來許期期,更需代代接力,薪火相傳。這一代留法藝術先驅,無愧是中國的脊樑!這應是此次展覽核心意義所在!

文 / 高遠

旅法文化學者、藝術評論家

高遠:中國復興之路在法蘭西的耕耘與探索 | 觀“留法大展”述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