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讀《詩經》就像越過了時空

捧讀《詩經》就像越過了時空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是個總集,原稱“詩”或“詩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說到詩經,我們都會不由自主的想到一首《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捧讀《詩經》就像越過了時空

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關雎》的內容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關雎》流傳之久遠、之深入、之廣泛,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無論從社會進步的意義上看,還是從文學發展的意義上看,《關雎》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不朽詩篇。

捧讀《詩經》,就像越過了時空,看到了先民的喜怒哀樂,聆聽到了來自天籟的聲音。這樣富有特殊魅力的聲音,時常讓我痴迷,讓我心醉。

《詩經》中許多的詩人一定處於草根階層,他們的詩歌更多的是抒發對愛情、對生活、對家鄉、對未來的感受。這種感受有時是熱烈的,有時是沉鬱的;有時是歡樂的,有時是哀怨的;有時是平靜的,有時是激越的……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詩歌,熱愛歌唱的民族,屈原、杜甫、李白、蘇軾……無數的詩人從《詩經》中汲取營養,成就了千古流芳的名篇華章。

真應該感謝上蒼的恩賜,秦始皇焚書坑儒,《詩經》曾被付之一炬,值得慶幸的是,劫後餘生的《詩經》從民間又流傳開來。從這些清新樸實的篇章中,讓我們領略到了遠古的社會風貌,先民的真情實感。雖然時光流逝千年,但仍能與今天的人們心靈相通,引起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