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開心,可能是對快樂索取太多

你不开心,可能是对快乐索取太多

要問2019年什麼最貴,不是房子,不是包包,也不是大餐,而是掙再多錢也漸漸買不起的開心。

這種不開心是隨著年齡漸長與日俱增的。

一個40剛出頭的大叔就曾經說:

到了我這年齡,周圍沒一個人是真正快樂的。

而他兒女雙全,有北京戶口,也有房有車。

如果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那些東西並不能讓人快樂,那麼擁有快樂人生的奧秘到底是什麼?

我們在這裡推薦一個TED演講,作家Emily Esfahani Smith深入淺出地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希望你能獲得一些啟示。

曾覺得人生的目標就是追求快樂。

所以我試著找理想的工作、完美的男朋友和豪華的住處。

然而我並沒有感到圓滿,反而覺得焦慮和迷茫。我的朋友們也對此頗有同感。

最後,我決定攻讀積極心理學,找出真正令人快樂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的發現改變了我的一生。

先說結論:追求快樂會讓人不快樂。

為什麼?因為絕望的原因並非缺乏快樂,而是缺乏某樣東西:人生意義。

研究表明,有人生意義的人適應力更強,他們能在學校及職場上表現得更好,甚至活得更久。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活得更有意義呢?

為了找到答案, 我花了5年時間採訪了數百人,通讀了數千頁的心理學、神經系統科學和哲學內容。

彙總出來的結果,我稱之為“人生意義的四大支柱”。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在生活中建立起其中的一個或多個支柱來創造出有意義的人生。

01.第一根支柱:歸屬感

歸屬感來自於一種關係,一種你與他人在本質上相互珍惜的關係。

但有些群體或關係傳遞的是廉價形式的歸屬感:

你被重視與否取決於你相信什麼、討厭誰,而非你是誰。

真正的歸屬感來自愛,它存在於個體間共處的時光中。

它也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與他人培養歸屬感。

你不开心,可能是对快乐索取太多

舉個例子。每個早上,我在紐約的朋友喬納森(Jonathan)都會向同一個街頭小販買一份報紙。

但他們不只有交易關係,他們會花點時間聊聊天,將彼此作為朋友對待。

有一次,喬納森沒帶夠零錢,小販說:

沒關係,不用啦。

但喬納森還是堅持要付錢。

於是他去一家店買了他不需要的東西,把錢找開。

但當他把錢給小販時,小販拒絕了。

他覺得受傷:他試著表現友好,但喬納森並不領情。

我想我們都曾在類似的小事上拒絕過他人而不自知。我就有過。

這些行為都是在貶低他人的價值,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不值得。

對很多人來說, 歸屬感是意義最必不可少的源泉,是與家人、朋友之間的聯結。

02.第二根支柱:目的

對有些人來說,獲得意義的主要方法是第二根支柱:目的。

目的的重點是你能給予什麼,而非你想要什麼。

你不开心,可能是对快乐索取太多

一家醫院的管理人告訴我,她的目的是治癒病人。

很多家長告訴我,“我的目的是養育我的孩子。”

目標的關鍵是運用你的強項去服務他人。對我們很多人來說,這是通過工作達成的。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在工作中找到目的。

發小自幼喜歡畫畫,大學畢業後本想北漂追夢,卻拗不過父母,聽話回家考了公務員。

困在小城市朝九晚五體制內的崗位上,終日昏沉。

好在她依然找到了自己的目的:週末去福利機構教殘疾孩子畫畫。每次臨近週末,她整個人都變得幸福和輕盈。

她說,以前不理解為什麼說“給予讓人快樂”,可看到不會說話的孩子用稚嫩的小手錶達出腦海裡的天馬行空,“真的忍不住想哭,又覺得幸福極了,真的!”

唯有目的能給你驅使你前進的理由和支撐你活下去的意義。

03.第三根支柱:超然

意義的第三根支柱也與突破自己有關,但是通過完全不同的方式:超然。

超然的狀態是當你超越日常的忙忙碌碌,自我的意識消失了,便關注起更高的現實。

你不开心,可能是对快乐索取太多

同樣是每日通勤都擠在狹小地鐵車廂裡的北漂,有人愁眉苦臉只盯著生活的艱辛和不如意,用焦慮的臉和暗淡的眼神給這座城市增加幾朵黑雲。

有人戴上耳機,用音樂或書本給自己創造一個連接更大世界的天窗。

腳踏實地前行時,仰望星空會讓你忘記身上的疲憊。

我曾交談過的人中,有人說超然源於看見藝術,有人則認為超然發生在教堂裡。

於我這個作家而言,超然發生在寫作的過程中。

這種超然的經歷能改變你。

一項研究是,讓學生往上看200英尺高的桉樹1分鐘。

之後這些學生就沒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當有機會去幫助他人時,他們表現得更為慷慨。

04.第四支柱:講故事

可能會令很多人驚訝的是,第四支柱是講故事。

講關於你自己的故事,可以幫助你明白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不僅如此,你可以編輯、解說、重構你的故事。但不是讓你瞎編。

我見過一位名為埃梅卡的年輕人,他因為踢球受傷癱瘓了。

受傷之後,埃梅卡告訴自己:

我的人生曾因踢球而精彩,但你看現在的我……

你知道嗎?那些喜歡這樣講故事的人——“我的生活本來很好,但現在很糟”,更容易焦慮和沮喪。

埃梅卡有一段時間便是如此。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編織一個不同的故事。

他的新故事:

在我受傷之前,我的生活毫無目標。我參加過無數的聚會,是個相當自私的人。但受傷讓我意識到我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這種故事的改編改變了埃梅卡的人生。

有了自己的新故事之後,他開始指導孩子踢足球。他發現他的目標是服務他人。

心理學家丹·麥克亞當斯(Dan McAdams)稱該故事為“救贖故事”。在這種故事裡,壞事會被好事彌補。

他發現:過得有意義的人更喜歡從拯救、成長和愛的方面講述自己的故事。

故事的改變並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可能需要數年,可能會令人痛苦。畢竟我們曾深受其害、苦苦掙扎。

但擁抱那些痛苦的記憶能引導出新的見解和智慧,幫你找到能支撐自己的美好。

寫在最後

歸屬感、目的、超然和講故事是意義的四大支柱。

而想要過有意義的人生,需要不間斷地付出努力。

隨著日子的流逝,我們在不斷地創造著我們的人生,為我們的故事添磚加瓦,雖然有時候會偏離軌道。

但無論何時我偏離軌道,我都記得與父親那段難忘的經歷。

我大學畢業後,父親心臟病發作得特別厲害,險要了他的命。他最後活下來了。

我問他,當面對死亡時他心裡都想著些什麼。

他說,他能想到的就是必須活下來,為了我弟和我。這給予了他為生而戰的意志。

當他因緊急手術被麻醉時,他沒有倒數10,而是如禱告般重複著我們的名字。

如果他死了,他希望我們的名字是他在地球上最後說的話。

我父親是位木匠,日子過得卑微但美好。

躺在那兒面對死神時,他有家庭的歸屬感,有作為父親的目標,也會重複我們的名字做超然的冥想。

這些,他說,就是他活下來的理由。

這就是意義的力量。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眾號:imcio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