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有个千年隐世古苗寨 原汁原味没有商业化 值得你一探究竟


或许,你曾在电影中见过如此场景:小巷里,长有绿苔的青石板小路延伸至远方。小巷两旁,是摆放得整齐的捆柴及农具。整个寨子里全是清一色古色古香的老宅子,还有顽皮的小孩躲在木门后。前不久,路过大园古苗寨,惊喜地发现,电影里的场景居然在现实中真正存在。

大园古苗寨位于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东南部的关峡苗族乡,地处雪峰山南部的狭长谷地中,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目前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古建筑100余栋,生活着1300多名杨氐苗族同胞。让人惊奇的是,大园古苗寨并没有远匿于深山老林中,它的交通非常便捷,距绥宁县城仅仅15分钟18公里,紧挨省道S319与武靖高速,却在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周边,安静地变老。

大园古苗寨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期,当地就有土著苗民居住。据说三国时,大园古苗寨是吴、蜀的交界地带,诸葛亮曾率40万大军驻扎于此,蜀军将士身在大园,就像驻守在一座大园子里一样有安全感,这就是大园古苗寨名字的由来。


宋朝太平至熙宁年间,公元976-1077年,大宋王朝为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大园大园古苗寨一带设置关峡砦,并筑城池,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古老神奇、独具特色的苗族寨子,居民也越来越多。湘黔古驿道的主干线从村内通过,并在村子里设有驿站,因此大园古苗寨成为过往商贾游客的必经地、湘西南苗疆要区的交通要冲,曾经非常繁华。

大园古苗寨的杨爷爷骄傲地告诉我们,大园古苗寨背倚连绵的后龙山而建,伴蜿蜒的玉带河而筑,坐南朝北,视野开阔,形似一艘船,风水相当棒。在绥宁的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少数民族起义,但大园古苗寨神奇地躲过了多次战乱,至今保存完好。2012年8月,大园古苗寨成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3月,大园古苗寨被住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12月,大园古苗寨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在大园古苗寨,300多座元、明、清及近代的窨子屋依地势而建,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房屋之间,既有封火墙相隔,又有铜鼓石巷道纵横交错。各家各户之间相对独立,又路路相通,整个寨子如同八卦阵。据说第一次来苗寨,若无当地人带路,大多数人都会迷路。


窨子屋,多为南方侗族、苗族居民居住,形似四合院,外为青砖高墙环绕以防火防盗,内为木质建筑用来住人储物,院子中间有天井,能透气采光聚水纳财。院子台阶四角各有一个大石蟾蜍,每至雨季,屋内四周的雨水便通过石蟾蜍的嘴哗啦啦流到天井里,形成四水归堂的格局,充分体现了苗族同胞的智慧。据文物部门和专家考证,这些古窨子屋房龄最长的为858年,大多数房龄在300年以上。

大园古苗寨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多个时代,经久不衰。苗寨内保存有宋、元时期的土地庙、燕子屋、杨光裕墓、三公同心路等古建筑,还有大量的碑记、匾额、遗迹、古巷石道、民俗器具,功能齐全的古商铺及驿馆。玉带河上有明朝修建的石拱桥一座,后龙山有千年古树22株,300年以上的古树408株。这些都是诠释大园古苗寨明、清时期商贸交往兴旺与发展的实物见证。

大园古苗寨的民风相当淳朴,杨氐先祖的三字祖训“勤、俭、和”传承了一千年多年。千百年来,杨氐族人团结一心,患难与共,风雨同舟,人才辈出。苗寨里长寿的人颇多,最年长的老奶奶已近100岁,仍耳聪目明,起居能自理,五代同堂,其乐融融。80岁以上的老人全寨有20多人。


大园古苗寨民族风情浓郁,至今还保留着苗族的诸多习俗,如挑花、刺绣、竹艺、万花茶、银饰制作、吊龙舞、吊龙歌、草龙舞、祭牛、斗牛等,都非常有特色。苗族四八姑娘节是当地一年中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园古苗寨美食众多,苗家竹篮米粉肉、飘香的油茶、精美的工艺万花茶、香醇的米酒、乌锃幽亮的乌米饭、雪花乌骨鸡、铜鹅、铜鸭和山羊、土花猪,湘西土腊肉、猪血丸、乌梅、八龙板栗等,让你乐不思蜀,不想回家。

大园古苗寨的文化底蕴以至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吸引了众多剧组前来取景拍摄。从20世纪90年代起,多部电影、电视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如《那山·那人·那狗》、《秋收起义》、《痴虎》、《战火童心》等,其中有的影片还获得了国际大奖。2015年8月,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也把这里选为了拍摄地。


如今的大园古苗寨,依然保持着那份淳朴与宁静,没被商业化,已成为了绥宁乃至湖南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文/图 纳兰小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