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有個千年隱世古苗寨 原汁原味沒有商業化 值得你一探究竟


或許,你曾在電影中見過如此場景:小巷裡,長有綠苔的青石板小路延伸至遠方。小巷兩旁,是擺放得整齊的捆柴及農具。整個寨子裡全是清一色古色古香的老宅子,還有頑皮的小孩躲在木門後。前不久,路過大園古苗寨,驚喜地發現,電影裡的場景居然在現實中真正存在。

大園古苗寨位於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東南部的關峽苗族鄉,地處雪峰山南部的狹長谷地中,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總建築面積18萬多平方米,目前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古建築100餘棟,生活著1300多名楊氐苗族同胞。讓人驚奇的是,大園古苗寨並沒有遠匿於深山老林中,它的交通非常便捷,距綏寧縣城僅僅15分鐘18公里,緊挨省道S319與武靖高速,卻在高速發達的現代社會周邊,安靜地變老。

大園古苗寨的歷史非常悠久。據考古發現,遠在新石器時期,當地就有土著苗民居住。據說三國時,大園古苗寨是吳、蜀的交界地帶,諸葛亮曾率40萬大軍駐紮於此,蜀軍將士身在大園,就像駐守在一座大園子裡一樣有安全感,這就是大園古苗寨名字的由來。


宋朝太平至熙寧年間,公元976-1077年,大宋王朝為強化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在大園大園古苗寨一帶設置關峽砦,並築城池,逐步形成了規模龐大、古老神奇、獨具特色的苗族寨子,居民也越來越多。湘黔古驛道的主幹線從村內通過,並在村子裡設有驛站,因此大園古苗寨成為過往商賈遊客的必經地、湘西南苗疆要區的交通要衝,曾經非常繁華。

大園古苗寨的楊爺爺驕傲地告訴我們,大園古苗寨背倚連綿的後龍山而建,伴蜿蜒的玉帶河而築,坐南朝北,視野開闊,形似一艘船,風水相當棒。在綏寧的歷史上,曾有過多次少數民族起義,但大園古苗寨神奇地躲過了多次戰亂,至今保存完好。2012年8月,大園古苗寨成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14年3月,大園古苗寨被住評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12月,大園古苗寨被評為國家級傳統村落。

在大園古苗寨,300多座元、明、清及近代的窨子屋依地勢而建,鱗次櫛比,高低錯落有致,蔚為壯觀。房屋之間,既有封火牆相隔,又有銅鼓石巷道縱橫交錯。各家各戶之間相對獨立,又路路相通,整個寨子如同八卦陣。據說第一次來苗寨,若無當地人帶路,大多數人都會迷路。


窨子屋,多為南方侗族、苗族居民居住,形似四合院,外為青磚高牆環繞以防火防盜,內為木質建築用來住人儲物,院子中間有天井,能透氣採光聚水納財。院子臺階四角各有一個大石蟾蜍,每至雨季,屋內四周的雨水便通過石蟾蜍的嘴嘩啦啦流到天井裡,形成四水歸堂的格局,充分體現了苗族同胞的智慧。據文物部門和專家考證,這些古窨子屋房齡最長的為858年,大多數房齡在300年以上。

大園古苗寨歷經宋、元、明、清、民國多個時代,經久不衰。苗寨內保存有宋、元時期的土地廟、燕子屋、楊光裕墓、三公同心路等古建築,還有大量的碑記、匾額、遺蹟、古巷石道、民俗器具,功能齊全的古商鋪及驛館。玉帶河上有明朝修建的石拱橋一座,後龍山有千年古樹22株,300年以上的古樹408株。這些都是詮釋大園古苗寨明、清時期商貿交往興旺與發展的實物見證。

大園古苗寨的民風相當淳樸,楊氐先祖的三字祖訓“勤、儉、和”傳承了一千年多年。千百年來,楊氐族人團結一心,患難與共,風雨同舟,人才輩出。苗寨里長壽的人頗多,最年長的老奶奶已近100歲,仍耳聰目明,起居能自理,五代同堂,其樂融融。80歲以上的老人全寨有20多人。


大園古苗寨民族風情濃郁,至今還保留著苗族的諸多習俗,如挑花、刺繡、竹藝、萬花茶、銀飾製作、吊龍舞、吊龍歌、草龍舞、祭牛、鬥牛等,都非常有特色。苗族四八姑娘節是當地一年中最為熱鬧的傳統節日,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園古苗寨美食眾多,苗家竹籃米粉肉、飄香的油茶、精美的工藝萬花茶、香醇的米酒、烏鋥幽亮的烏米飯、雪花烏骨雞、銅鵝、銅鴨和山羊、土花豬,湘西土臘肉、豬血丸、烏梅、八龍板栗等,讓你樂不思蜀,不想回家。

大園古苗寨的文化底蘊以至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吸引了眾多劇組前來取景拍攝。從20世紀90年代起,多部電影、電視就是在這裡拍攝的,如《那山·那人·那狗》、《秋收起義》、《痴虎》、《戰火童心》等,其中有的影片還獲得了國際大獎。2015年8月,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也把這裡選為了拍攝地。


如今的大園古苗寨,依然保持著那份淳樸與寧靜,沒被商業化,已成為了綏寧乃至湖南一張靚麗的旅遊名片。 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