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第91屆奧斯卡落下帷幕,各個獎項塵埃落定。

拉米·馬雷克憑《波西米亞狂想曲》摘得影帝殊榮,奧利維亞·科爾憑藉《寵兒》擊敗Lady Gaga以及格倫·克洛斯拿下影后。

最佳影片則由《綠皮書》獲得。此前大熱的《羅馬》僅拿到了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以及最佳攝影。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這樣的頒獎結果出來後,為《羅馬》抱打不平的聲音不在少數。2015年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導演斯派克·李直接喊話:“這是一次黑哨。”

我們不禁納悶: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羅馬》輸給了《綠皮書》?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羅馬》講述了一個70年代的墨西哥女傭的故事,她遭遇了突如其來的變故,面對生活她只能勇敢面對。而《綠皮書》則將鏡頭對準了一名黑人鋼琴家,講述他與一個性格粗暴的白人司機從摩擦不斷到共度患難的故事。

同樣是聚焦非主流白人群體,單從製作質量上看,兩部電影不分上下。

誠然,《綠皮書》在故事講述、演員演繹上更順暢動人,如同涓流沁入心中,但《羅馬》以一種更沉重的姿態審視特朗普上任後更加弱勢的群體——墨西哥人,並進一步聚焦其中最為弱勢的女性群體,為其無力而又為其勇敢而吶喊。

《羅馬》的故事內涵是更具有當代社會意義的,在故事內核的重量上,是更勝一籌的——而且,故事的外衣也讓同樣出彩。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那麼,決定勝負的關鍵點,在哪兒?

讓我們試想一下,一旦《羅馬》獲得最佳影片,它將創造哪些歷史。

貼在《羅馬》身上的標籤有很多,有幾個格外引人注目。

首先,它是黑白影片;其次,它是一部純粹以墨西哥語演繹的影片——如此一來,一旦獲獎,《羅馬》就將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純外語最佳影片

語言上的排外是影響評選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作用有限。如果一部電影因為語言非母語而被否決,這顯然是對藝術的不客觀與不尊重。而且,表演藝術本身就具有語言功能,因此這不應該成為阻礙《羅馬》成為最佳影片的核心因素——更何況,大部分評委觀看的是帶字幕版本。

那麼,還有什麼呢?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實際上,除了語言,《羅馬》還有一個標籤:一旦它成為最佳影片,那將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一部“非公映且沒有公開票房”的電影(實際上,它的提名已經創造歷史)。

為什麼?因為《羅馬》僅在個別幾家影院有過短暫上映,其後便在12月14日登陸流媒體平臺播映——具體而言,是在Netflix上映。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Netflix是全球最大的流媒體平臺,最大的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中譯名為“奈飛”或者“網飛”。Netflix平臺上有超過30萬部電影電視劇,以《紙牌屋》《黑鏡》等劇集最為出名。2017年,公司買下《白夜追兇》播放權,這是他們首次買下中國內地網絡電視劇版權。

最近關於Netflix的最大新聞,是其收購了《流浪地球》的版權,並準備將其翻譯成28種語言,推往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Netflix開始展示自己搶奪電影市場的野心。除了類似於收購《流浪地球》播放權這樣的操作外,Netflix還開始製作電影,《羅馬》就是其中一部。據悉,公司本計劃在2018年推出80部原創電影,而2019年,是90部。

一個不算特別恰當的比方:Netflix就是外國巨頭版的愛奇藝。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一部在類似於愛奇藝的平臺上播放的電影,一部沒有票房做支撐的影片,殺入了最佳影片入圍名單,並且呼聲極高。

如果我跟你說,一部只在愛奇藝平臺播放的電影《XXXX》拿下了金像獎、金雞百花獎的最佳影片,你會是什麼感受?

難以接受,覺得是非主流佔道了。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這是一次觀念上、形式上的顛覆。

大家都明白,我們必定會去影院看的,是大場面電影,比如《變形金剛》;其他的電影,我們更多的是出於某些特殊場合——比如約會,朋友聚會等——才會走入影院觀看,而且多半在節假日,否則很可能選擇下線後在電腦上看。

然而,隨著私人電影院、家庭影院等小範圍觀影場所的興起,我們開始願意接納非傳統的觀影模式。這種模式更為自由、自主,我們可以多線程觀看,可以選擇隨時終止。同時,觀影成本也更低。

這也是好萊塢面對的挑戰,乃至挑釁,但也是必須面對的轉折點。流媒體平臺已經對傳統院線所佔據的市場帶來衝擊。

《羅馬》和其他影片的角力,實際上是Netflix和院線運營方的戰爭,是一場流媒體平臺和傳統院線平臺的戰爭。

而這場戰爭的犧牲者正是《羅馬》。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在頒獎典禮之前,不少人就已經不看好《羅馬》,而他們針對的正是電影的上映模式。TiVo(美國電視業界的Google,數字設備及媒體商)前CEO羅傑斯就認為,奈飛和院線的角力,很可能讓《羅馬》“敗下陣來”。

“我不認為《羅馬》能夠勝出,”羅傑斯說道,“奧斯卡不可能支持一部可能導致影視業界重新洗牌的電影。奈飛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觀影模式,而消費者接受度很高。你想看什麼就看什麼。他們這次賦予了電影全新的定義。”

市場已經接受,而一旦《羅馬》得到了藝術上的肯定,那就是商業和非商業方面的雙重勝利。這等同於進一步肯定,網絡平臺也能提供優秀電影。這顯然是“院線派”所不願意看到的。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在奧斯卡超過9000名的評委裡,“老學院派”依舊佔據多數,斯皮爾伯格就是一個。對於流媒體平臺上的電影,他的態度很明確:“在流媒體平臺上的,那是一種電視電影。不管拍得多好,我只同意給她頒發一座‘艾美獎’,而不是奧斯卡獎。”

在美國,乃至全球,不少電影界從業人員依舊是抱著這種“涇渭分明”的態度評判兩者,並不願意讓天平傾斜。他們願意固守這種模式,以及這種模式背後的利益鏈條。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歐洲電影業界也秉持相似的態度。多個影院運營商聯合發聲:“如果讓《羅馬》拿獎,那將是奧斯卡的一次貶值。”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他們認為,《羅馬》根本算不上一部電影,因為它沒有正式的在院線上映。奈飛根本不會在意電影能否獲得殊榮,他們只是想借助奧斯卡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名聲,一切都是出於商業目的。

實際上,流媒體對影院已經形成衝擊。據一份報告顯示,2009-2017年,美國影院觀眾人數正以-2%的複合增長率下跌,而同期的流媒體觀影人數,正以2.5%的複合增長率飛速增長——而且,影院的觀眾,大多由超級英雄電影貢獻。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這樣的趨勢,讓“院線派”更加不願意看到流媒體電影的成功。實際上,2017年的時候,由亞馬遜流媒體平臺拍攝的《海邊的曼徹斯特》就已經吃了虧,僅僅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項。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然而,不少影視娛樂公司已經開始向新商機“妥協”,迪士尼就是一個。他們的Disney+將以流媒體平臺姿態進入市場,目前萬眾期待的劇集《洛基》就將在這個平臺上播出。

《羅馬》沒拿到最佳影片,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

其他的平臺,如Hulu,亞馬遜,也開始對Netflix形成“圍剿”。

很顯然,矛盾點根本不在影片質量上,也不在語言上,而是在上映模式上,在電影的定性上,在捍衛傳統商業模式免受新興商業模式衝擊上。

流媒體VS傳統院線的戰火,勢必會越燒越烈,燃燒至全球,最終引起一場革命。

《羅馬》只是一個犧牲者,可在將來,更多的《羅馬》將站到我們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