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幹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企業家必須敢於承擔責任與壓力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風雲激盪,氣象萬千,中國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千萬企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而生,並發展壯大。而企業家群體作為改革開放實踐者,在推動企業向前的同時,也把改革的精神詮釋得更加深刻,推動中國各領域的不斷創新謀變。

保險業,因改革而復興。四十年間,一批保險企業成長為金融體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批保險企業家也應運而生、因時而興,在推動保險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發揮出巨大的主觀能動性,造就當今之保險業。

在這其中,陽光保險無疑是值得關注的一家,作為“中生代”險企,陽光保險批籌已經是2004年。1979年保險業復業後,先是人太平鼎力,之後,外資一代、96一代、04一代等紛紛出現,陽光保險在2004年才開始組建,2005年第79家開業的保險企業沒有任何的先發優勢。彼時,保險賽道上已經密密麻麻站了不少選手,有的還領先不少,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陽光保險還是突出重圍、脫穎而出了。

而覆盤陽光保險的發展,該公司從一開始就是順改革開放之勢,堅守文化、堅持創新,逐漸走出了一條非同尋常的跨越之路,成為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企業家才能和精神在保險領域的一個生動例證。

順應改革開放精神,不斷進取,不斷創新求變

專注“做事”,選擇“下海”,順應改革應有之義

與國內很多知名企業家一樣,陽光保險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張維功也是“仕而優則商”的一個典型人物,其在“下海”之前最後一個職務是原廣東保監局局長,是當時保監繫統最年輕的正廳級官員,在旁人看來前途可謂一片光明,但他卻在別人的豔羨和不解中最終選擇了“下海”這條道路,以用他的話說“就是完整一下人生。”“原來做過國有企業、做過國家機關,都還做的不錯,特別想自己創業去組建一家保險企業,看看自己行不行。”

不過,對於“下海”,張維功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不管是從政還是經商,其實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做事”,只是不同位置上做事的角度和效果有所不同政府通過企業以及市場來反映其監管效果、管理效果;企業經營的效果則相對更加直接,不同企業在同一個環境下同臺競技,其效果更加透明和可衡量,更能直接產生生產力。

選擇下海創業並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當時,張維功雖然已經工作多年,但全部積蓄也不到兩百萬元,把全部積蓄拿出來,再加上朋友的借款,才勉強維持創業。不過也因此,陽光保險有了其他金融企業不具備的獨一無二的經歷——在拿到監管部門批文之前,沒有用過股東一分錢,完全依靠創業者自己的資金啟動創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大量黨政機關幹部走向茫茫市場,形成所謂“下海潮”,成為當今中國企業家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這批企業家,眼界開闊、熟悉政策,投身市場後,極大充實了中國的企業家群體,豐富了中國的企業家精神。

不走尋常路,先有理念再有公司,始終堅持股東價值觀的認同

熟悉陽光創建歷程的人都清楚,有別於傳統保險公司,陽光保險的創建更大程度上是張維功為首的創業團隊一手打造出來的,也正是因此,陽光保險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緊迫感

據張維功介紹,儘管保險業在2004年已經發展迅猛,但在社會上整體影響並不大,社會對保險行業的認識還有不少偏差,保險公司的投資價值並沒有被太多人認可,這給張維功尋找股東增添了不少困難。

不過張維功並沒有因此放低對於股東的要求,他有一個現在看來很有前瞻性的觀點——股東是一個企業的根基,注入企業價值觀的DNA之中,股東不僅需要有資本,還要與創業者有趨同的價值觀

因為一家負責任的保險公司需要陪伴消費者整個生命週期,這是價值觀不同的股東很難理解與做到的。

有朋千萬,知己難求,張維功從零起步,利用8個月時間跑遍17個省,談了389家企業,最後選中理想股東,而且所有股東又都是獨立財務投資人。所以與政府牽頭組建或股東議和投資發起不同,陽光保險的創建完全靠個人的市場化能力,是實實在在拼出來的,陽光保險極其獨特的創業模式,開始就為陽光保險注入了一種敢於挑戰堅韌不拔的創業基因。

別出心裁,以文化立身,集眾家之長、取自我之道

陽光保險的另外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十分注重文化建設,在開業之前,高管團隊甚至專門拿出四個月時間研究企業文化問題,這不管在中國企業界還是國外企業界都是很少見的。

在張維功的記憶中,2004年12月24日下午拿到監管部門批文後,創業團隊並沒有因此進行平安夜的狂歡慶祝,當天,他就開始思考究竟要發展成什麼樣的公司?員工如何統一思想?最後,他用五分鐘寫出五句話描繪出理想中保險公司的樣子:

集眾家之長、取自我之道

聚業內人才,納業外賢士

高起點組建,遠戰略發展

風雨中做事,陽光下做人

走精英之路,創陽光品牌

這五句話從此也成為了陽光保險的精神內核,從初始創業的幾十個人開始,逐步傳遞給每一名陽光人,且伴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而逐步豐富,建立核心價值觀,形成獨特的“陽光之道”。讓每一個人都知道公司發展的目的、使命、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等等,所有人才有可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一致向前進。

看重“敬業”,堅信“成功是靠雙手拼出來的”

在用人問題上,張維功最在意的就是兩個字“敬業”。在他看來,一個人無論多麼聰明、素質多麼高,敬業精神都是最重要的託底因素,沒有敬業精神的人不可能獲得成功。

張維功本身就是一個工作起來異常“拼”的人,而他也徹底把這種習慣帶給了陽光保險。至今,陽光保險人的敬業在業內都有口皆碑。據說,陽光剛剛組建不久,市場同業就開始流傳陽光保險內部有一個“夜總會”——夜裡總開會。

敬業精神本身就凝聚著力量,高層的敬業、骨幹的敬業形成整體的敬業,形成凝聚的力量,凝聚的力量一定呈現出向上的態勢。這在陽光的發展史上,特別是初始的前幾年,成為其最為重要的發展驅動之一。

其結果就是,自2005年正式成立之後,陽光保險爆發出強大的增長動能,成為中國企業中第一家用5年時間即進入中國五百強的企業,即便是在格局穩定的保險業,十幾年的經營之後,也已經連續超越71家公司進入行業前八,同時其業務發展、價值增長、戰略推進、規範管理的平衡把握能力更是有目共睹。

企業發展離不開改革開放大背景,理應承擔企業責任,回報社會,回報行業

改革開放是事業的全部,民營企業能異軍突起,要更對時代心懷感恩

“改革開放”的意義無比重大,是中國人民偉大創造力的集中迸發。從體制內到體制外,作為民營經濟領軍者的張維功體會尤其深刻,他認為,“改革開放”這四個字是我們這一兩代人事業的全部,沒有改革開放,所有事業都無從談起。

他指出,改革開放40年,民營經濟迅猛發展,反過來,缺少了民營經濟的進步發展,中國的改革開放可能是不完整的,或者不徹底的,不會像現在這樣絢爛。以保險業為例,正是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才能迅速引入了大量的民營資本,才能吸引來大批的人才投身保險業,造就了長達幾十年的高速發展階段。陽光保險能夠進入金融保險行業,成為民營經濟的一個典型代表,也完全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政策。

改革開放,給了企業家成長與展現的舞臺,讓企業家群體成為改革開放最光亮、最出彩、最閃亮的階層。”張維功表示。

企業必須按規矩按規律走,“農民心態、工匠精神”

改革開放順應時代潮流,給市場以更多自由,但底線思維也顯得更加重要如今,保險公司在很多社會公眾眼裡就成了“暴發戶”的典型,不少保險公司也急於“賺快錢”,但在張維功看來,保險行業既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產業,更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僅僅是把保險理解為金融企業,理解為投資公司,是非常不正確的。

陽光保險一成立,張維功就提出用“農民心態、工匠精神”去做保險。據介紹,目前,陽光保險在全國已經設立近3000家分支機構,擁有28萬員工和銷售人員。在張維功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特點,而這種產業特點決定了,企業經營者必須要用工匠精神去經營企業。如果僅僅是將保險公司當做融資平臺、投資平臺,企業就基本會出現問題。

對此,張維功表示,“究其根本,保險業是很傳統,且特點鮮明的行業。現在保險要藉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進步創新發展,但始終不能忘記保險的風險保障本質,不能忘記保險公司是要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負責,是為老百姓排憂解難的企業。這意味著保險企業需要承受更大更重的企業責任、嚴格規範堅守底線,以農民心態與工匠精神腳踏實地的經營企業。”

企業要學會感恩,做好的企業公民

張維功認為,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背景,今天的很多中國企業根本從談起。正因為得益於時代,所以一個企業除了做好企業自身經營以外,必須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企業家應該明白,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社會的大環境,因此,要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盡社會之責,盡企業公民之責。中央正在進行全面脫貧攻堅,企業更應該積極認真探索企業與脫貧的結合形式,並積極推動實施。”

據介紹,近幾年,陽光保險在四川、吉林延邊等貧困地區已經進行多種嘗試,除了錢財物的支持之外,還特別探索用企業的管理思維幫助貧困地區形成農村經濟、產業經濟,形成良性發展勢頭。

不僅如此,陽光保險還贊助了很多希望小學,參與了很多社會公益事業。很有創新意義的一點是,陽光保險會從員工父母60歲開始,堅持每個月給員工父母發放500元錢的津貼,以幫助員工解憂慮、盡孝心。

改革開放的寶貴財富,企業家精神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

企業家是一個特殊的物種,被誤解不被理解都屬於物種特質,成功的道路並不平坦,肩膀必須扛住壓力。企業是幹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

一路走來,儘管已經習慣了創業打拼,張維功依然感嘆創企業艱難,做企業不易:創業初期,困難是找資金、白手起家組建企業;發展初期,需要定方向,明戰略,聚人氣,鼓幹勁,奪先發優勢;繼續發展企業則需要以頑強的毅力戰勝與克服各種困難與挑戰,以忘我的敬業精神去引領與推動企業的進步與發展;當企業成為佼佼者時,有人會眼紅使絆子,有人會眼饞摘桃子……

現代企業制度,對企業家而言意味著高風險高回報,企業家的職業生涯就是不斷與各種困難做鬥爭的過程,很少有人可以分擔其重擔,孤獨、困惑、不被理解、經常被傷害等等亦常常伴隨左右。

不過,多年的創業之後,張維功已經變得更加豁達,他表示,每當不快樂的時候,或者迷茫的時候,甚至被誤解、不被理解的時候,都會用積極的心態去解決調整,專注於把陽光保險做好,讓企業員工有信心,讓老百姓有可靠的保障才是企業家的本分。

企業家是一種特殊的物種,要在順境中成長,在逆境中成熟

作為改革開放實踐者,可以說企業家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一家家實力雄厚的企業背後,是一個個不懈奮鬥的企業家,戰勝各種困難、帶領企業前進的喜悅,給消費者提供服務得到的感激與回報,為國家社會創造價值得到的認可與榮譽,比金錢和物質回報更讓企業家興奮,這大概就是企業家心底的“經世濟用”追求吧。

張維功有他自己的觀點,企業家是一個特殊的物種,他基本上不是被培養出來的,沒有其特質與基因是幹不出來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稱得上企業家,就不僅要經歷順境中的發展,成長中的喜悅,也必須經歷逆境中的艱難,困境中的痛苦面對孤獨、不被理解、被冤屈甚至各種傷害。企業家的本質就是要去戰勝自我,追求突破,“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中國企業家肩負民族和國家的使命,必須夙夜在公

張維功經過十幾年創業,對於企業家的理解自然更加深刻。他認為,他以及上一代人嘗過貧窮的苦頭,知道貧窮意味著什麼,所以有更強烈的意識去做出改變,從而形成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用自身的努力和勤奮去改變——過去改變的目標是改變個人的生活境遇,而現在則更多思考如何把中國的企業做成世界一流的國際優秀企業,將個人奮鬥與民族和國家的復興之夢緊緊聯繫在一起。

面對近一段時間,複雜的全球經濟環境下產生的各種雜音,張維功表示,自己始終堅持一個信念,中國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基礎向好,積蓄的力量十分充裕,隨著民營企業家隊伍日漸成熟和壯大,再加上中國人無人能比的勤奮,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當中依然有著巨大優勢。

“只要中央的政策得到非常好的執行,能夠營造一種好的公平競爭環境,中國民營經濟的第二個春天、第三個春天也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