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媽早就識破了對方的“真面目”

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了“故意失陪”這個梗。

大致是說那種逢年過節都不在場的人,雖然迫於不得已,但實際上還是“故意而為之”。

即使回到家裡也是魂在人不在,人在魂不在,人魂都不在的狀態。

雖然臨節的時候會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慨,但家人問到要不要回家的時候還是回一句

“不了吧”。


我和爸媽早就識破了對方的“真面目”



本來沒覺得這個梗有什麼,感覺和自己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直到週末時候聽到朋友很無奈的抱怨說和家裡人吵架了。

我才意識到,我們都是“故意失陪”那類人。

“她說我不關心家裡人,但我又哪有時間陪他們,我忙的睡覺都已經沒時間了。”

朋友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真的感同身受,因為工作和學業要同時兼顧,他根本抽不出更多的時間去陪家裡人。

僅剩的休息時間,我想他也和我一樣吧,只想在家裡躺著,睡個好覺。

想起我上大學那幾年,和我媽吵的所有架,基本都是關於我是個白眼狼之類的話。


我和爸媽早就識破了對方的“真面目”



不是在diss爸媽,但造成我這種“不關心”態度的原因,我覺得還是因為他們。

小時候爸媽工作很忙,好多時候都是我上學了,他們還沒起床,我晚上已經睡覺了,他們才回到家。

我們雖然住在同一個房子裡,但是一週見面的次數卻是一隻手都數的過來的。

因為那時候陪伴對於他們來說,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六一兒童節別的小朋友會和爸爸媽媽去遊樂場,而我還是像往常一樣在即寫作業。中午同學們都回家吃爸媽給做的飯,我只能拿著早上爸媽留在桌子上的錢去711買快餐。從小學二年級一直自己帶鑰匙自己回家,即使下雨我也是等雨停了自己慢慢走回家。

我從來沒有怪過他們,畢竟他們辛苦工作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為了我。


我和爸媽早就識破了對方的“真面目”



長大之後爸媽的工作終於沒有那麼忙了,但我也真正到了不需要他們照顧的年紀。

我還是像從前一樣,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把空餘的時間留給他們自己和朋友喝喝早茶,逛逛公園,從來不會粘著他們。

這種“不陪伴對方”的狀態在那時候,我們好像都在那個時候潛移默化的接受了。

但這種狀態也只持續到我離開家上大學之前。

因為從小習慣了“故意失陪”,我早就養成了獨立的好習慣。


我和爸媽早就識破了對方的“真面目”



沒有那種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的依賴性,反而相對在父母身邊,更輕鬆了一些。

加上學業忙還談了戀愛,所以小的節假日,都不會回家。

慢慢的他們開始每次打電話都會有 一些小的抱怨,但我都沒有太在意。

直到有一次和我媽通話的時候,我透露出了,畢業暫時不想回廣州的念頭。

她一下子就炸掉了,說我的心裡從來沒有她們,從來不會主動打電話,從來不說自己的情況。

她說我變了,不知道怎麼會有這樣的白眼狼女兒。


我和爸媽早就識破了對方的“真面目”



我氣不打一處來,邊哭邊和她大吵。

“你們以前工作忙的時候,我從來也沒要求你們關心過我啊。現在我們只是調換了角色,為什麼你要要求我這麼多?”

那次大吵之後,我和我媽很久都沒通過電話。

其實我想表達的並不是那個意思,只是希望曾經我理解他們,也希望他們現在也一樣理解我。

何況,我從來都沒覺得這種“故意失陪”的相處模式是好的。

反倒是更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樣,每天黏在爸媽身邊。

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撒撒嬌,聽到一切溫暖且鼓勵的話。沒事就賴著他們給我做好吃的。想去哪裡玩,秋賴著他們跟我一起去。

在我長大之後,也一直覺得,比起在他們面前做個矯情的小孩,我更希望我是那裡理智的有能力照顧他們的人。

本來以為畢業工作之後會好一些,可沒想到反而更加嚴重。


我和爸媽早就識破了對方的“真面目”



我不知道他們會不會還覺得我不關心他們。

但和以前不同的是,現在這種“故意失陪”是既主動又被動。

我把所有的經歷都放在了工作和交際上。

為了能用最短的時間給自己和他們更好的生活,一刻都不敢停歇。

我能做的只是每次出去玩的時候,都會給他們精心挑選一些小禮物。每次回家的時候和朋友出去玩永遠約在晚上,因為想抽出白天的時間多陪陪他們。每次回家人在魂不在的狀態,不停的刷手機和擺弄電腦,是因為我總是想著工作上的事情。

想起小時候爸媽雖然總是沒時間陪我。

卻也會每晚在我睡著之後偷偷進房間給我蓋被子,把洗好的水果裝好放在桌子上等我上學的時候帶走。

他們過去失陪了我的童年,而現在我也失陪了他們的生活。

我們彼此其實都對對方抱有歉意,但同時又選擇了“不陪伴對方”的那個選項。

我們都是“故意失陪型”的那類人。

但初心也都是為了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