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凭老照片和记忆“复原”已消失的古建筑


在佛山碧江有这样一位老木匠,他利用自己退休后的空余时间,仅凭几张老照片,再加上自己的记忆,将早已拆毁的碧江苏家大祠堂、社洲苏公祠、燕翼楼以及一间当铺和民宅微缩重现,他的初心很简单,只是想让后人看看:“原来碧江曾经有过这些建筑”,他还做了一整套微缩版传统农具,只为留住那一抹乡愁。

在广东有句老话叫:“顺德祠堂南海庙”,即言顺德祠堂之多,而祠堂之盛,又以北滘碧江为最,鼎盛时期曾多达280间,解放后也有70余间,现时则只剩下10间不到。

有着“碧江天安门”之称的燕翼楼,门楼上一扇扇一指大小的门窗皆可开关,后面还有窄窄的楼梯可通二楼,旁边是社洲苏公祠,门口的一对“石鼓”也依原样重现,还有旁边气势恢宏的碧江苏家大祠堂以及当铺民宅等,北滘碧江一位老木匠,不想它们就此消失,便用自己熟练、精巧的木工手艺将他们一件件“复活”。


 这位老人名叫何均统,今年69岁,是地道的顺德碧江人。退休后,闲不住的何均统经常会用一些旧木头或边角料做一些小物件,起初,他做的只是传统的农耕用具,这些农耕用具以前他下乡时都做过,现在只是按照10:1的比例进行微缩。

只见眼前的桌面上,有水车、风柜、五一犁、冬耕犁、禾桶、鱼桶、射桶、秧船、脚钊、沙梆、锄头、磅秤、喷雾器等农耕用具共计40余件,一架小小的打禾机,有踏板和齿轮,可以转动,何均统还细心地将这些农耕用具的名称写在一艘农艇的底部。他说,这些老式农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农具对于年轻人来说恐怕连见都没有见过,做这些只为让后辈有个留念,让年轻人了解顺德传统的农耕文化。

他最先“复活”的古建筑便是从燕翼楼开始的,其次是社洲苏公祠,这两个地方正是如今碧江小学的旧址。他从小在那读书,里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何均统都记忆犹新。由于燕翼楼的外观有点像天安门的样子,所以村民们都喜欢将燕翼楼称为“碧江天安门”。


紧挨着的是社洲苏公祠,何均统记得他读书那会,社洲苏公祠是一至四年级低级部,燕翼楼是五至六年级高级部,后来社洲苏公祠改为工人子弟学校,燕翼楼则改为农民子弟学校。时光再往前推,抗日战争期间,广州的广雅中学曾迁址至此办学,当年叶剑英同志还亲临学校为学员作政治报告。



问及为何对苏家大祠堂如此熟悉,何均统说从小就在这几间祠堂里玩,甚至爬上过房梁捉鸟雀,因此对于梁上的雕花都很熟悉。

纵观这些微缩古建筑,每个建筑的零件都是用“榫卯”技术连接起来的,所以门窗都是活动的,有些地方则用胶水黏住,非常牢固。

如今很多古建筑已荡然无存,何均统只是根据几张模糊的老照片来“复原”,由于照片只照到一个面,而大多是平面的,而古建筑里面的结构以及空间感,他完全凭记忆来制作。比如七开间的碧江苏家大祠堂(种德堂),建制形制很高,据悉,“种德堂”建成后,辉煌了五百多年,一直是广东祠堂的翘楚,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被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