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看《流浪地球》那天,導演郭帆和作家劉慈欣現身映後交流環節。好幾位觀眾在提問或發表觀後感想時,都提到說“看哭了”。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這沒什麼好遮掩的,我在看的過程中也有那麼幾個時刻情不自禁的淚目了。我還特意觀察了身旁的幾位觀眾,發現他們也都有悄悄拭淚。

坦白講,作為一部“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我的映前期待裡,其實是沒有想過會“淚目”的。相反,由於國產科幻電影此前尚未出現令人滿意的作品,對於《流浪地球》,我還抱持著一定的懷疑:我們能拍出合格的科幻電影嗎?特效水平能達標嗎?影片的世界觀會是怎樣的?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我想大多數觀眾大概都會存在類似的懷疑吧,畢竟,我們的電影與世界頂尖的電影工業化水準還是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科幻電影這一類型上,經驗和技術都存在短板,即便資金夠雄厚,也未必能出來一個令人滿意的成果。這也是為什麼《流浪地球》立項以來,會遇見不少的質疑——甚至不乏有人在預告片出來之後、看成片之前,就做出了不看好的判斷。

可實際效果是怎樣的呢?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在看完成片之後,有觀眾給出了這樣一種說法:我們等了很久的“國產科幻電影元年”,終於來了。

我不認為這是一種誇大之辭。事實上,《流浪地球》無論在故事內容層面還是影像技術層面,都呈現出了一種令人興奮的科幻大片的氣質。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故事方面,《流浪地球》在劉慈欣老師紮實的文本基礎上,

做到了既尊重原著故事,又融入了創作者自身的創新與想象力,用影像勾勒出了一個合乎邏輯的未來末日圖景,足以將觀眾帶入劇情,引發共情與思考。

看過原著的觀眾會發現,影片並沒有完全採用小說的故事,而是從中選擇了一部分加以改編擴充,完成了一個前後站得住腳的故事表達。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在影片的世界觀方面,

《流浪地球》沒有一味地凸顯“自己”,也沒有過分塑造主角光環濃重的英雄,而是立足於中國文化元素,融入了全球化的思維格局

除了人物和事件的主體都圍繞中國展開,諸多細節也都彰顯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小到“請注意,倒車”這樣的汽車提示音,大到北京、上海地標建築的展現,以及濃郁的春節氛圍,“回家”的內核體現,都是最能讓國內觀眾感到親切的中國特色。而“流浪地球”計劃的實施仰仗的又是全球多個國家的協作,結尾高潮戲部分的拯救行動,也都有多個國家參與,很好的將中外元素結合了起來。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可以說,影片的世界觀格局足夠宏大,證明了我們也是可以駕馭涉及人類命運、地球命運以及關懷宇宙的題材。儘管在表達的深度方面還和國外科幻經典存在差距,但卻應該看到其中有了長足的進步。

就像前面提及的那樣,整部電影所呈現出來的科幻大片氣質,是很令人興奮和激動的——這意味著國產電影在製作科幻電影方面,邁出了非常紮實有效的一步,的確稱得上是開啟了“國產科幻電影的元年”。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當然,在談論《流浪地球》的時候,我們不能忽略了影片的特效。儘管從成片效果來看,《流浪地球》的特效運用仍然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但整體表現出來的效果已然能讓我們為之驚歎了。

地下城市的場景可能主要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到了地表的“末日世界”,就開始展露出想象力與執行力的成果:北京、上海這些我們熟悉的地標建築在冰凍效果的覆蓋下,令人感到親切又心疼;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運輸礦石的貨車內部細節做出了未來科技的感覺,單是“圓球形方向盤”的設計就可見用了心思;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翱翔於太空的宇宙空間站無論內外都呈現出一種相當逼真的效果;幾組驚心動魄的“太空作業”失重鏡頭,更是顯現出了創作團隊幕後製作技術的水準;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到了後半段全力拯救地球的諸多畫面,未來感、科技感、真實感都做得很到位,很能勾起觀眾的心絃,沉浸感十足。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地球“流浪”在太空,劃出一道優雅的線條,這個畫面就很有美感,也很動人。

此外,多組人物敘事與推拉鏡頭的應用,也給電影的“宏大”感加分不少。幾組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的鏡頭調度,

不僅流暢大氣,還能讓觀眾更為真切地體會到人類之渺小、宇宙之浩瀚。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末日圖景的描繪,拯救地球的設計,並不是在給觀眾製造危機恐懼,反倒是能激發出觀眾對於地球環境的反思,更能引出觀眾對地球、太陽、宇宙以及人類文明的敬畏。

我在看完《流浪地球》之後,也和導演做了簡短的交流,我就提到了影片帶給我的一種敬畏地球、敬畏太陽、敬畏宇宙的強烈感受。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前兩天回到老家,站在一片星空下,仰望繁星點點,我不禁感慨地球的神奇:它自轉的速度剛剛好,所具備的引力剛剛好,離太陽的距離也剛剛好,讓我們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發展出豐富的文明。地球和太陽形成如此完美的關係,給了我們陽光、空氣、水等賴以生存的環境,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值得敬畏的存在。

正是因為這種敬畏心,讓我在觀看電影時,有了淚目的感動。大膽運用人造推力讓地球展開“太空遷徙”,這當然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但在現實裡,我們該慶幸地球無需遷徙,更要珍惜地球帶給我們如此合適的生產環境。當我看到片中人物竭盡全力地拯救地球時,我不由自主地就會湧現出因敬畏而產生的感動。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除了敬畏,《流浪地球》還製造了多次“燃到淚目”的情緒體驗。特別是影片的最後三十分鐘,“燃”情十足!

這種“燃”感主要源於所有人都拼盡全力拯救地球所傳遞出來的情感衝擊。

當我看到屈楚蕭飾演的劉啟以及李光潔飾演的王磊率領大家以一種奮不顧身的姿態去做最後的嘗試時;當我看到地球繼續探索之路時,內心都翻湧著一股熱血燃情。人類竭力拯救地球所表現出來的對地球、對人類文明的深厚情感,實在燃到淚目。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但最最觸人心絃的,還是影片融入在硬科幻外殼下的情感表達。

郭帆導演在交流時就不止一次地提及,當了父親的觀眾在看《流浪地球》時,可能會更有感觸。因為影片在描繪末日圖景與拯救地球的壯舉之餘,還巧妙地融入了爺孫情、父子情、兄妹情的表達。

而在這些親情表達裡,最令人動容的莫過於父子情的勾勒。吳京飾演的父親劉培強與兒子劉啟做最後通話那一段,臺詞與情緒都極具感染力,大多數觀眾大概都會在這一刻落下淚來。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還有一種情感似乎更讓人動容,恰恰就在於劉培強最後的行為所展現出來的精神。

那是一種包含了勇敢與無畏、以大局為重的精神,是“機器永遠理解不了,也無法阻止”的人類特有的力量。這種精神堪稱偉大,讓人肅然起敬,也足以讓人為之感動淚目。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包括其他不惜付出生命去拯救地球的人在內,其實都展現出了一種令人動容的精神力量。

而如此這般的竭盡全力,就是為了追求一種希望。這是一種生命的希望,更是一種人類文明的希望。而這希望,正是《流浪地球》整部電影所要傳遞的核心力量。

敬畏、燃情、為拯救地球孤注一擲的勇氣,編織出《流浪地球》諸多“讓人淚目”的點。竭盡全力地追逐希望,是《流浪地球》最動人的地方。結合主創團隊幕後創作所付諸的心力,我們同樣可以說:創造《流浪地球》的,也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創造《流浪地球》的,正是中國人孤注一擲的勇氣!

感謝地球。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