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的對手不是星巴克,與阿里有關嗎?

外賣點咖啡的需求有多少?這應該是瑞幸最關心的問題。因為需求量的大小直接決定細分市場的規模,如果規模太小,即便只有一個玩家、市佔率100%,也一樣支撐不起高昂的運營成本。

接下來,我們就從需求和成本兩個角度,拆解瑞幸的商業模式。

瑞幸咖啡的對手不是星巴克,與阿里有關嗎?

講瑞幸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咖啡的需求。

咖啡的本質是飲品。飲品首先滿足的是生理需求,“好喝、提神”,這是用戶第一層次的需求。

飲品之外,咖啡還能滿足人的情感需要。走在街上,手裡拿著一杯星巴克,會自然有一種小資情調。霍華德·舒爾茨(星巴克創始人)的傳記中提到,當星巴克剛剛風靡美國,人們喝星巴克時喜歡把杯子的商標一側露在外面,也是同樣的道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咖啡還有“輕奢品”的屬性,而輕奢的前提是價格夠貴。如果端著的是一杯雀巢“1+2”,就一定沒這種感覺。

以上就是咖啡的前兩個需求。一個確定的趨勢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咖啡的“輕奢品”屬性(情感需求)會越來越弱,因為用戶的收入在增加;相反,飲品屬性(生理需求)會相應增強。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開設第一家店,將“第三空間”概念帶到中國(家和公司分別是第一、第二空間)。人們發現,原來咖啡館可以成為一個社交空間,由此出現咖啡的第三層次需求——社交需求。

事實上,目前的速溶咖啡和即飲咖啡(如雀巢的絲滑拿鐵)只滿足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高檔的自助咖啡機在滿足了生理需求的同時兼顧一定的情感需求;咖啡館則是可以同時滿足第一、二、三層次需求。

有一種說法是,只有沿著馬斯洛需求更高層次的消費才是未來的方向。我們將不同類咖啡產品的價格帶與需求一一對應,發現:相比前兩個層次,社交需求確實給星巴克帶來更多的產品附加值——一包速溶咖啡1~4元,一杯即飲咖啡4~9元,一杯星巴克則可以賣到25~40元。

同時,我們發現在13~25元間有一個明顯的價格空檔,這個區間的用戶需求是“生理+情感”,市場上幾乎沒有對應這類需求的產品。

以上是國內咖啡市場現狀。如果你是瑞幸,作為一名咖啡市場的新入者,會選擇如何進入?

下面看看瑞幸的做法:

1、全線咖啡產品定價21~27元,先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價格夠高);

2、通過咖啡錢包將實際售價降至空檔價格區間(單杯10.5~13.5元,考慮外送16.5~19.5元);

3、放棄第三層次社交需求,專注 “生理+情感”需求,取消堂食轉為外賣店,最大限度優化成本。

如果用一句話描述,應該是“滿足辦公場景下年輕白領對13~25元價格區間內現磨咖啡的生理和情感需求”。

如此,瑞幸避開了與星巴克等傳統咖啡品牌的正面競爭,轉而培育一個新的咖啡消費分級市場(13~25元,外賣,現磨)。甚至有一種可能,瑞幸根本沒打算把咖啡賣到21~27元一杯(瑞幸最便宜的美式咖啡折後只要10.5元)。

瑞幸咖啡的對手不是星巴克,與阿里有關嗎?

從這個角度看來,星巴克和阿里合作推出外賣業務,瑞幸根本無壓力。因為雖然都是現磨咖啡品類,但雙方價格根本不在同一競爭維度上。換句話說,願意消費13元和30元買咖啡的人,完全是兩個用戶群。

瑞幸的對手不是星巴克,甚至,哪怕星巴克、Costa、太平洋全都推出外送服務,瑞幸也不用擔心(除非他們也願意打對摺,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

瑞幸咖啡的對手不是星巴克,與阿里有關嗎?

那麼,瑞幸的對手究竟是誰?

瑞幸咖啡的對手不是星巴克,與阿里有關嗎?

事實上,瑞幸的對手是國內咖啡市場和用戶的固有消費習慣。

從需求和供給的角度來看,外賣咖啡本質上是一個新興市場,新興市場的需求(利用外賣點咖啡)是不確定的。瑞幸作為供給端,最關心的應該是“如何在目標群體的咖啡習慣養成之前,保證自己手裡的錢還沒被燒完”。

瑞幸的用戶增長能否趕得上燒錢速度?距離盈利還有多遠?接下來,我們通過構建簡化的成本模型嘗試尋找答案。

首先,給出瑞幸咖啡的單店盈虧平衡點(break even point,BEP)計算公式:

盈利=銷售額收入-成本=銷量X單價-成本=單價X銷量-單件可變成本X銷量-固定成本

上述公式中涉及四個參數:單價、銷量、單件可變成本和固定成本。(當然,這裡的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會計分類,同時只考慮主營業務成本,不含廣告費用、會計財務費用等等。結果僅供大家借鑑參考。)

瑞幸咖啡的對手不是星巴克,與阿里有關嗎?

通過上述表格,可以大致估算出瑞幸咖啡的單店運營數據如下:固定成本約1774元/天,每銷售一杯咖啡飲料的單件可變成本約5元。我們取單杯咖啡售價為12元,畫出成本和收入曲線。

瑞幸咖啡的對手不是星巴克,與阿里有關嗎?

上圖可以看出,單店的盈虧平衡點為每日銷售253.4杯。

接下來,我們只需將瑞幸的實際單店銷量數據與253.4杯作比較,就可以大致瞭解瑞幸的經營情況了。那麼,如何獲得這個數據呢?

業務數據對企業從來都是非常敏感的東西。瑞幸就像一個黑盒子,從未在公開場合公佈相關的單店經營數據。不過我們仍有方法進行估算:一是蹲店數杯,二是通過App數據(瑞幸畢竟是互聯網打法,所有交易都在luckin coffee App上完成)。

我們先來看App數據。下圖是極光大數據提供的瑞幸App的DAU值,7月底的DAU=67520。

瑞幸咖啡的對手不是星巴克,與阿里有關嗎?

DAU代表活躍用戶數量,考慮打開應用的用戶(即活躍用戶)有很大概率會產生消費,我們通過DAU值來推測單店日銷量數據,公式如下:

單店日均銷量=DAU*活躍用戶下單比例*單筆訂單杯數/門店數

瑞幸咖啡的對手不是星巴克,與阿里有關嗎?

由上述表格得出,瑞幸單店日均銷量為125~270杯。

再從蹲店數杯來看,北京某家快取店單日的銷量為240杯,基本與上述估算結果接近。當然,所有數據都是根據現有信息推算的估計值,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瑞幸現在確實在虧損。正如他們多次在公開場合所說,公司正在燒錢補貼用戶。

瑞幸咖啡的對手不是星巴克,與阿里有關嗎?

好消息是:從5月到7月,瑞幸App的DAU增速感人,基本上翻了一倍。而在此期間的門店數增長只有20%,這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瑞幸咖啡的單店銷量在明顯上漲。而且,這個數字目前仍未觸頂。

瑞幸咖啡的對手不是星巴克,與阿里有關嗎?

早期投資從來都是賭未來。如果瑞幸的單店銷量繼續增長,幾個月後,即便按目前售價,理論上仍是可以實現盈利的。

在可預見的未來,當單店日銷量達到或逼近 break even point 時,瑞幸很可能再次調整價格(畢竟13~25元價格帶還有一定上浮空間)。

而且,產品價格一旦上浮,哪怕只是很小幅度,都會帶來break even point 的大幅下降,使得瑞幸迅速由虧轉盈。

當然,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