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盡家財美名傳,告誡子孫要自強

西漢宣帝時,太子太傅疏廣、其侄疏受,他們在官運亨通時,頭腦冷峻清晰,洞悉官場詭譎、宦海兇險,不戀權位,急流勇退,譜寫了千古流芳的佳話。

疏廣是太子的老師,他是東海蘭陵(今山東蘭陵)人,因為精通儒學,他和侄子疏受被稱為“寧邑二疏”。漢宣帝召他為博士郎,封為太子太傅。疏廣盡心竭力,這個老師當得很辛苦,所以有一天,他選擇告老還鄉的時候,漢宣帝劉詢感謝他們對太子的教導,賞賜黃金二十斤,太子又送給老師黃金五十斤,讓眾人羨慕不已。

散盡家財美名傳,告誡子孫要自強

回到老家,疏廣每天干的事就是請客。先是請族人親戚,後來請朋友故交,再後來請鄰里鄉親喝酒、唱歌,不亦樂乎,這樣日子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多。

眼見著疏廣包裹裡的黃金日漸稀少,族裡有個長者看不過去了,對疏廣說:“你現在天天開設宴席,家裡錢財將要用盡,為什麼不給子孫們多置辦一些田產房屋呢?”

散盡家財美名傳,告誡子孫要自強

疏廣笑著回答說:“有才德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削弱他的意志。愚蠢的人,如果錢財多,就會增多他的過失。我為什麼要給他們置辦家產呢?我並不是老糊塗了,不想著子孫們,我家中原有的田地房屋,只要子孫們在那裡勤力勞作,就能夠有飯吃,有衣穿,過著與普通人相同的生活。如果我給他們買,給他們置辦多餘的田地房屋,只能使子孫們懶惰罷了。

散盡家財美名傳,告誡子孫要自強

再說這些金錢是聖明的皇上賜予我養老的,所以我很樂意和宗族同鄉共同享受他的恩賜,這樣度過我的餘生不也是很好嗎?對此子孫們心悅誠服,最終千金散盡,盡享天年。

若干年後,陶淵明遊歷路過寧邑,聽到疏廣的事蹟,寫下了一首《詠二疏》,頌揚二疏可貴的行為和品德。

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 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

遊目漢廷中,二疏復此舉。 高嘯返舊居,長揖儲君傅。

餞送傾皇朝,華軒盈道路。 離別情所悲,餘榮何足顧!

事勝感行人,賢哉豈常譽! 厭厭閻裡歡,所營非近務。

促席延故老,揮筋道平素。 間金終寄心,清言曉未悟。

放意樂餘年,逞恤身後慮! 誰雲其人亡,久而道彌著。

散盡家財美名傳,告誡子孫要自強

清代林則徐也說過:

子孫若如我,要錢幹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其實就是同一個道理。

散盡家財美名傳,告誡子孫要自強

郭德綱也說:“只有花出去的錢才是你自己的“。這句話這話是挺有意思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的一生最受其累的就是名利,其實,時光飛逝自然流轉,沒有什麼可以長久的攥在手裡,我們應放下所有沉重的行囊,你才會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