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包袱,是卸下,還是?

完美的包袱,是卸下,還是?

導讀:今天是第三期家庭治療的研討的第一天,經過觀看瑪利亞大師的家庭重塑的治療視頻《與自我相遇》,才開始了20分鐘,淚點就開始接踵而至。接受療愈的過程,大家彷彿看到了自己,令人感慨。

這次家庭重塑的竟然是一位心理學博士、家庭治療專家、某基金的負責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算是一名成功人士了。

今天的研討視頻裡,他是主角。

八九十歲的家庭治療大師瑪利亞,帶領他做家庭雕塑,走到讓他和家庭成員一一對話:

跟高高在上的父親;

精明能幹卻慣於指責的母親他說出了自己的委屈和尊重;

跟待自己象待乞丐一樣,後媽般嚴厲和不公平的長姐;

關係密切或感情疏遠的其他哥哥姐姐表達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當他走到最後一位家庭成員面前時,這位七尺男兒、壯年男子、成功人士終於忍不住淚如雨下,希望從現場逃開。

家庭治療大師瑪利亞卻平靜地問他:“這是為何而哭?為誰而哭?”

作為主角的他,泣不成聲,聲音含混的說“我無法面對,我討厭他那個樣子……”

他無法面對的這位家庭成員不是別人,正是他小時候的自己。

看到這裡,老師摁下了暫停鍵,希望大家談談自己的感受。整個會場如同空氣凝固了一般,氣氛沉重得覺得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

我想,每一個人都從主角的掙扎裡看到了脆弱的自己。

我們從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天起就在為活下來不停地努力。對家裡有11個孩子,又是排行最末端的主角來說,生存是件尤其不容易的事。

父親的不苟言笑,母親對父親的隱忍和對孩子們的憤怒,性格各異的哥哥姐姐,只有一位哥哥是親近的,在這樣的環境下,主角感受到的更多是被忽視,生存不易,他告訴自己:只有強大了才能得到重視。成年後他努力的為大家考慮,照顧到每一個人,但是卻發現沒有人理解,希望獲得親密,卻收穫了距離,他被深深的無力感和孤獨感包圍。

當看到小時候的自己:那麼孤單,那麼無力,那麼渺小,他哭著說:“不,那不是我。我討厭他那個樣子,他怎麼可以那麼渺小?”他甚至無法與之對視,也許在他看來,我不接受,那就不會是我。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從主角的掙扎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至少,我是看到了的。我看到曾經的自己,為了得到父母家人的關注,努力討好每一個人,妄圖做一個好女兒、好妹妹、好妻子、好媳婦、好母親……母親說工作幹得不錯,我開心;兒子說同學都羨慕我有個好脾氣媽媽,我開心;婆婆抱怨孩子不洗手就拿東西吃,都是當媽的沒教好孩子,我難過;老公說家裡亂成這樣也不曉得收拾,真是懶到家了,我便傷心,我的心情在家人的評價中沉沉浮浮。我很委屈:為什麼我付出這麼多,還是不能讓大家滿意?為什麼?

所幸,我找到了答案。答案很簡單:接納自己。答案也很簡單,難就難在接納二字上。就像瑪利亞所說:“接納----是你能接受自己即使不為別人付出那麼多,仍然是有價值的。”也就是,不管別人如何,你是無條件的愛自己的。你允許自己不那麼漂亮、不那麼智慧、不那麼勤勞、不那麼擅長照顧別人……你允許自己是不完美的。

對主角來說,他可以是渺小的,可以是無助的,可以是不強大的,可以不必照顧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我們無須要求自己是個例外。當卸下“完美”這個包袱時,我們就不必做我們做不到或者不願做的,只要好好的做真實的自己;我們也不需要討好任何人,渴望用討好換回關注,用滿足他人換回被他人關愛,因為我們的存在本身便是值得被愛的----至少是值得自己無條件的愛的。

卸下完美這個包袱,輕鬆面對自己,人生將變得豐盈而真實。

(安之若素,持續心理學成長和家庭治療的成長者,謝謝她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