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在風沙之中的樓蘭

進入歷史時期,西域幾乎不是被北方遊牧民族統治,便是受內地王朝的統治(很少受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勢力控制)。因此,作為西域最負盛名的樓蘭國之發展自然與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密切相關。

作為西出敦煌玉門關的首站,絲路南北線交叉點,曾盛極一時,絲綢、茶葉,西域的馬、葡萄、珠寶,最早都是通過樓蘭進行交易的。

沉睡在風沙之中的樓蘭

  其遠古歷史我們不得而知,只是通過考古工作挖掘的樓蘭美女乾屍可以確定公元3000年前左右有歐羅巴人種在此居住,並具有相當高的文明水準。公元174年,匈奴冒頓單于致書漢文帝:“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烏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北州以定。”樓蘭才正式為中原王朝所知。

沉睡在風沙之中的樓蘭

據《漢書》所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今新疆若羌),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

”這裡記述的改名鄯善後的樓蘭國的盛況,至東漢明帝永平年間,鄯善國兼併絲路南道上的精絕、且末、小宛、戎廬等小國,其疆域橫跨半個塔克拉瑪干沙漠,西以精絕為界,與于闐國接壤,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接敦煌。

這樣的局面一直維持至西晉年間,東晉時期,于闐國東略,鄯善國領土略微收縮。隆安四年(400),東晉高僧法顯把他過往樓蘭的感觀寫在了《佛國記》中:“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這樣的描述使羅布大地以及途徑樓蘭的絲綢之路在後人心目中憑添幾分神秘和恐懼。也證實了樓蘭古城那時已經消失,其遺址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今已乾枯)道南岸的7公里處。

南北朝宋魏時期,鄯善郡北魏西戎校尉府統轄,後吐谷渾西略,盡得塔克拉瑪干沙漠東端,鄯善歸吐谷渾旗下。至隋煬帝大業五年在西域設置鄯善郡,唐太宗貞觀年間將之更名為典合城,我們就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樓蘭人的歷史似乎至此斷章。千百年來樓蘭的突然消失仍然是一個沒有真正解開的謎。

歷史在無意間留下樓蘭人生活的痕跡,卻又歲月的更代中將這樣的痕跡無情地抽離,默默地向後人展示遙遠年代的某些信息。傅介子威震樓蘭張騫在出使西域回來之後,首先就向漢朝皇帝報告了他在西域的見聞,其中就包括他發現的這塊新大陸——樓蘭。

沉睡在風沙之中的樓蘭

張騫是這樣說的:樓蘭人有深深的眼窩,大眼睛,低顴骨,高鼻樑,相貌與漢人大不一樣。他們說著如同鳥兒鳴叫一般古怪難懂的語言,用蘆葦杆、胡楊紅柳作為寫字用的筆,寫出的文字就像蝌蚪一樣,無法識別。

張騫還強調,樓蘭國作為西域要塞,漢朝無論是與西域通商,還是進攻匈奴這裡都是第一站。對於這樣一個位置顯赫的國家,漢朝怎麼可能不和她建立關係呢?於是經過張騫在此出使西域,使樓蘭國與漢朝建立了外交關係。為了表示對漢朝的忠誠,樓蘭還把一個王子送到漢朝當質子。

同我們前面介紹的龜茲國一樣,在西漢帝國與匈奴帝國雙重威逼之下,樓蘭國也有翻雲覆雨的一手,兩邊討好,將令一個王子送到匈奴為質。對於漢朝和匈奴來說,誰控制了樓蘭,就等於控制住了兩國家的緩衝地帶,這對出兵遠征是相當有利的,所以,漢朝和匈奴雙方都對樓蘭實施懷柔政策,盡最大的努力拉攏樓蘭。微妙的局面終於被打破,樓蘭王去世了。

兩位可以繼位為樓蘭王的王子一個在漢朝當人質,另一個在匈奴當人質,由哪個兒子來繼承王位直到樓蘭王去世都沒有定論。這個擅長於玩大國均衡的小國從此陷入了困境。鑑於當時局勢的判斷,樓蘭人認為漢朝的實力已超過匈奴,因此,樓蘭派遣使者到漢朝請求將在漢朝做人質的王子送回去繼承王位。

但是,漢朝拒絕了,理由讓我們啼笑皆非,那位王子在長安犯事被處以宮刑。在遭到漢朝的拒絕過後,樓蘭人另外選擇了一個王子繼承王位,並且又選了兩個王子分別到漢朝和匈奴做人質,送到匈奴去的王子名叫安歸。可是,新即位的樓蘭王沒過多久就去世了,趁著這個機會,機靈的匈奴人主動把安歸送了回去,並且把他扶上了王位。安歸繼承王位之後,就在先王遺孀——一位來自匈奴的女人的挑撥下,新樓蘭王安歸與漢朝漸行漸遠,轉而親附匈奴。

在樓蘭疏遠漢朝之後,漢朝並沒有因此斷絕和西域的聯繫,漢朝仍然派出大量使者取道玉門關外的樓蘭前往西域各國。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樓蘭人竟然把國境內的漢朝漢使全都殺死了。

樓蘭王安歸準備瞞天過海,與他政見不和的弟弟尉屠耆 “叛逃”至漢朝,並且把安歸殺害漢朝使者的事如實上奏。得知使者被安歸殺害的消息後,漢朝上下群情激憤,不少文官武將都誓言要滅掉樓蘭。

但漢朝當時的輔政大臣霍光卻提出了另一種主張:樓蘭當然不是我們大漢的對手,可我們一旦向樓蘭發兵,勢必會引起匈奴人的抵抗,為了區區一個樓蘭小國,我們犯不著和匈奴大動干戈,依我看,皇帝只需要派出一個使團,帶上大量金銀財寶到樓蘭走一趟即可。

漢昭帝同意了霍光的建議,並命令傅介子帶領著100多名將士,攜帶大批的金帛,珠寶等貴重物品,浩浩蕩蕩向樓蘭進發。對於傅介子其人,我用班超的一句話概括:“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投筆從戎的典故,一半來自這位牛人的激勵,哈哈。

據《漢書》所載:傅介子到了樓蘭之後,已經徹底與漢朝決裂的樓蘭王安歸卻不願意接見傅介子。傅介子也不介意,帶著隨從大搖大擺地離開樓蘭國都,到了樓蘭的西部邊界,然後讓樓蘭國負責接待的官吏捎話給樓蘭王:“大漢攜今批銀,賞賜諸國,汝既不受,吾自當去也。”

傅介子說著,有意將帶著的金帛珠寶等拿出來給樓蘭炫耀。同前面介紹的大宛國一樣,樓蘭王安歸也抵制不了這種無尚誘惑,立刻設宴款待傅介子,並坐在一起飲酒。企圖灌醉傅介子,趁機謀財害命。傅介子何其聰明,所以只顧著把安歸灌醉,自己則並沒有真喝醉。

酒過三巡,傅介子於是對幾近不省人世的安歸說:“臣接天子節杖,受命而來,與大王有要事相商,還請帳內敘話。”醉醺醺的安歸此刻只有滿腦子的珠寶,哪裡還想得到之後的腥風血雨?便糊里糊塗地就跟著傅介子走到帳子裡面。

說時遲那時快,傅介子事先安排好的兩名藏在帳中的壯士持刀衝了出來,手起刀落,樓蘭王安歸人頭落地。頓時,樓蘭王宮內頓時亂作一團,官吏們都嚇得四散逃命。

傅介子展示了一名偉大外交家的果決和勇敢,馬上吩咐部下攔住樓蘭的官吏,對他們說:“安歸殺我漢使,已犯滔天之罪,此天子之命,安歸既死,尉屠耆當為樓蘭王,若違此命,漢軍屯兵玉門,不日將至,樓蘭城克之日,便爾等喪身之時。”牛,實在是牛,也實在會吹牛,傅介子以區區上百人,竟敢在樓蘭國談笑間行刺了樓蘭國王安歸,殺人之後竟然還要緊不慢,沒有半點要逃點的意思。

這就是小國的宿命,國王的死太突然了,造成兩大影響:

第一,人心渙散,無心戀戰;

第二,傅介子以強大的漢軍為後盾,震懾了整個樓蘭國。於是,整個樓蘭國就成了受傅介子任意擺佈的羔羊,傅介子讓他們立尉屠耆為國王,他們當然就只有立尉屠耆為國王了。

尉屠耆在當上國王之後,又做了兩件事:

第一,按照漢朝的要求將樓蘭改名為鄯善;

第二,請求漢朝軍隊入駐樓蘭,震懾匈奴。從此以後,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樓蘭也真正感受到了親附漢朝的巨大好處,商業日漸繁榮,人民的生活日漸富足,中原的商品和工藝也藉著絲綢之路越來越多地傳到樓蘭,給樓蘭帶來了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當時的樓立,儼然成為了西域的樂土,沙漠裡的天堂。而傅介子的威名,也同張騫一樣,響徹西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