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問我“你幸福嗎”,去學“幸福的方法”就對了

请别问我“你幸福吗”,去学“幸福的方法”就对了

请别问我“你幸福吗”,去学“幸福的方法”就对了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問題特別奇妙,一千個人會給一千個答案。

這個問題就是:什麼是幸福?

请别问我“你幸福吗”,去学“幸福的方法”就对了

孔子認為入者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種狀態就是社會的一種理想狀態;

佛陀則認為,諸行無常,諸漏皆苦,只有覺悟,超越輪迴,才能夠達到內心的寧靜;

聖奧古斯丁說,世俗的幸福都是徒勞的,只有天堂的幸福才是永恆的;

伏爾泰認為幸福是生命的權利;

尼采說,幸福與痛苦是一對雙胞胎,痛苦才是我們真正的老師。

所以你看,幸福沒有標準答案。

有一位哈佛大學的教授說,與其討論“你幸福嗎”,不如換成“怎樣才能更幸福”。因為一談論這樣的話題,人們的回應就開始聚焦,會總結出一些方法論來。

到底是什麼樣的方法呢?我想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幸福的方法》。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我剛剛說到的哈佛大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博士。

请别问我“你幸福吗”,去学“幸福的方法”就对了

2018年,聯合國發佈了全球幸福度報告,中國排在第86位,但是我們的GDP世界排名第二。

為什麼我們的經濟在飛速增長,幸福感卻只處於中游?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生存、安全、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

我們覺得不夠幸福,其實正說明了我們進入了更高層次的人生需求。

请别问我“你幸福吗”,去学“幸福的方法”就对了

第二點就是,在對幸福的感受當中,存在著一個經濟學的定理——邊際效益遞減。很多心理學家發現,在美國,年收入7.5萬是一個坎兒,在這個坎兒之前,你每多收入一塊錢,就會增加一份幸福感。但是達到了這個平衡點之後,掙更多的錢卻不意味著幸福感同比例增加。

還有一點經常讓我們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就是攀比。急劇變化的社會產生了所謂的勝利者和失敗者,生怕落後的壓力折磨著我們的心靈。

為什麼我們考上了好大學,有了不錯的工作,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卻還會經常感覺到不幸福呢?

首先,我們常常只關注自己沒有的。這種不知足的狀態會讓我們忽視已經擁有的幸福。

第二個誤解是,總覺得別人的才是最好的。我們可能羨慕別人家的老公溫柔體貼、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秀……

最後的一種誤解就是認為幸福在未來。前段時間熱播的《如懿傳》中,四阿哥的生母嘉貴妃出身高貴,兒女雙全,卻總是叨唸著一句話:兒子,等你成為太子了,我們的好日子就來了。結果自己的兒子太子沒有作成,還跟著母親一起陷入了無休止的宮鬥當中,毫無幸福感可言。

请别问我“你幸福吗”,去学“幸福的方法”就对了

沙哈爾教授畫出了4個關於幸福的模型,分別是:

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和感悟幸福型。

忙碌奔波型的人認為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將來的享受。回憶一下,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朋友,他們在談論幸福時,總是帶著一臉憧憬,似乎他們的幸福永遠都在下一站。

第二類是享樂主義型,這種人為了逃避痛苦,不管未來會怎樣。甚至有些人不惜向酒精和毒品去要刺激,但是刺激過後,反而讓自己陷入到更大的空虛之中。

第三個類型是虛無主義型,他們認為,不管現在還是未來,生命中只有痛苦。如《甄嬛傳》裡的沈眉莊,一個優雅端莊的大家閨秀,卻在一次誤會之後,再也不去觸碰眼前的感情,孤獨地度過一生。

沙哈爾認為這三種模型,都是對幸福的一種誤解:

“忙碌奔波型”是未來的奴隸,“享樂主義型”是現在的奴隸,而“虛無主義型”則是過去的奴隸。

而第四種模型——感悟幸福,才是對幸福的正確理解。

在這種模型中,我們既享受當下的辛苦,也憧憬未來的幸福。

最近我發現,大家都很喜歡《延禧攻略》的魏瓔珞,因為她的內心非常強大,她有著主動找到快樂的能力。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我們50%的幸福感由基因決定,10%的幸福感由生活環境決定,剩下40%的幸福感,則由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決定。

根據這樣的研究,我們可以推導出一個幸福的公式:

幸福=基因+環境+選擇。

请别问我“你幸福吗”,去学“幸福的方法”就对了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賽利格曼提出了幸福的5個支柱:

愉快的情緒、興趣愛好、成就感、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價值感。

首先是愉快的情緒。比如我們吃了一頓香噴噴的年夜飯,這就是一種愉悅的情緒,只不過這樣的情緒不會持續很久,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就又開始懷念媽媽的手藝了。

第二個要素是興趣和愛好,這種愛好,可以讓我們感覺到純粹的高品質的幸福感。

第三個要素是成就感。當你為了一個目標去不斷努力的時候,獲得成功的那種自我價值的認同感和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

第四個要素是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能夠擁有一起暢談、分享喜怒哀樂的朋友和親人,可以讓我們相互支撐、相互成就,這也是我們獲得幸福的保障。

最後一個要素是自我實現。當我們對周圍的人,對這個社會,對自己所信仰的一些信念做出貢獻的時候,幸福感隨之提升,而且這種幸福感會一直持續很久。

请别问我“你幸福吗”,去学“幸福的方法”就对了

基於這幾個要素,有哪些具體的操作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呢?

首先,要學會自我接納。

要想為幸福而奮鬥,首先要正視並擁抱真實的自己,這種接納,能讓我們在經歷困難的時候,依然能夠體會到幸福感。

試想一下,一位運動員在體育生涯的最後一場比賽中,如果沒有勝利,會不會是一件很不幸福的事情?

乒乓球國手王楠,就在自己的退役之戰中拿到了銀牌,當大家都在為她惋惜的時候,她卻告訴我,那次比賽其實是她運動生涯中最享受的一場。放下球拍的那一瞬間她幸福地笑了,不再為輸贏而糾結,反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輕鬆和快樂。

第二種辦法是投資自己的健康。

沙哈爾教授說,現代人的很多痛苦往往在於身體缺少活力和運動。

我們在運動的時候,頭腦中會分泌內啡肽,這是一種快樂激素。所以運動本身就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的快樂。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靜坐、靜觀,也被稱為是冥想,或者是正念。這種方法能讓我們的身心真正的安靜下來,放空自己。比如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她每天會靜坐兩次,每次20分鐘。她覺得靜坐完之後整個人變得更完整,充滿了希望、滿足和深深的歡樂。

三種方法是,學會感恩和讚美別人。

這個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在每天入睡前,寫下今天讓你感到幸福的3件事。這些事情,不一定要驚天動地,就是一些很小的細節,但是它們都值得記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如果你堅持這樣做,三個月以後你整體的心態都會發生正向的改變。

同時,不要吝嗇你的讚美。

我採訪過美國時尚雜誌《COSMO》的主編海倫·布朗,那時候老太太已經80多歲了,每天都穿戴的整整齊齊,塗著鮮豔的口紅上班。當她遇到一位風度翩翩的人,她就會停下來對對方說:“我不認識你,也許以後也不會再見到你,但是我一定要告訴你一句話,你今天實在是太帥了,或者是太美了。”對方聽了會開心,海倫·布朗因為能夠給予別人讚美,自己也很開心。

第四個方法是成立你自己的幸福董事會。

我們之前談到過,幸福的一個重要的支柱就是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成立你自己的幸福董事會吧,這也是幫助我們獲得更多幸福的一種方法,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幸福找到強有力的支持系統。

也許你的微信通訊錄中,有成百上千的人,但是董事會的人員不用太多。真正跟你的幸福感相關的,二十個人足矣。

请别问我“你幸福吗”,去学“幸福的方法”就对了

第五個方法是對自己做好的心理暗示。

幸福並不是完全沒有痛苦,而是學會和痛苦相處。當我們感到難過的時候,也可以嘗試著對鏡子中的自己微笑,也可以花上幾分鐘,想一些高興的事情,這種積極的暗示,會為我們的生活注入力量,而這種力量,甚至可以治療疾病。

最後一個方法是,為別人做點什麼或者想點什麼。

當我們只關注自己的幸福的時候,往往會鑽牛角尖。佛教中有一句話,叫做:“自利利他”。中國古人說:達人者達己。擁有仁愛之心的人,終會獲得持久的幸福。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幸福的話題,我們就是自己的幸福投資人。王爾德曾經說過:“起初是我們造就了習慣,後來是習慣造就我們。”

當我們學會認知自我、關照自我、接納自我、投資自我、關心他人的時候,我們就更容易在生活中發現美好,發現幸福,同時也成為幸福的創造者和傳遞者。

请别问我“你幸福吗”,去学“幸福的方法”就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