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熱”,幾家歡喜幾家愁

“擇校熱”,幾家歡喜幾家愁

"擇校"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古代有錢人家會請當時有名望的學者來教自己的孩子讀書,希望通過這些儒者,能使自己的子女在將來的科舉考試中高中,不但能出人投地,還能光宗耀祖,也可擺脫自己土財主的名號。而一般百姓,相對有條件的,也把孩子送到私塾去,私塾大多都是窮人家的孩子,當然先生也和有錢人家請的先生有差距,實際這也是擇校的一種形式,只是那個時候沒有這一說法。而新中國發展到了今天,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人們手中可支配的錢也寬裕起來,受到分數至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影響,激烈的高考競爭和就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更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比較好的學校,名校區學習,就出現了現在的義務教育階段嚴重的"擇校熱",也就產生了學區房這一特殊的高房價產物,教育部長陳寶生坦言:“擇校熱,學區房老百姓不滿意,原因是優質資源分佈不均衡。”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強烈的"擇校熱"?

“擇校熱”,幾家歡喜幾家愁

一是無名的國家發展到了今天,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收入增加,手中可支配的錢也寬裕起來,父母自己就通過讀書而改變了命運的,就希望孩子也好好讀書,能夠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更比一輩強,父母每天讀過多少書的,吃夠了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苦,不希望自己的女子像自己一樣受苦受累,就想讓孩子好好讀書,讓知識改變命運。就有了擇校。

“擇校熱”,幾家歡喜幾家愁

二是受到分數至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影響。激烈的高考競爭和就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更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比較好的學校,名校去學習,將來能讀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以後有份好高中,從幼兒園開始就出現了嚴重的“擇校熱”。

三是我國經濟雖然發展了,但教育發展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還很缺乏,大家都希望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就使有條件的都往優質學校去擠,造成了“擇校”。

“擇校熱”,幾家歡喜幾家愁

有條件的城市農村家庭想方設法,進行了擇校,導致學校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農村地區、邊遠山區的優秀教師大量的被招考或者調入了優質學校,學校的實力得到加強,大多數學生也享受到了好的教育,能到優質學校就讀的孩子,因此每一步都能享受到了“優質”,大學畢業能在條件較好的、自己喜歡的地區找一份好工作,走上工作崗位,也擁有了一個體面的、收入很高的職業,風光的生活。而沒有實力,沒有資源的家庭,孩子就只能就近入學,可能學校的軟硬件設施都不足,孩子就享受不到優質的教育,特別是農村和邊遠山區,條件艱苦,政府投入不足,年輕教師不願到這裡工作,孩子享受不到好的教育,初中畢業只有極少數學生考上高一級學校,大部分孩子可能初中畢業就走上社會,要麼在農田裡耕作一輩子,要麼跟隨自己的父母外出務工,有走上了父母缺知識缺技術的艱辛之路。沒有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即便考上了高一級學校,以後的路也是不能和享受到優質資源的孩子相提並論。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說“我覺得’擇校’這件事情,是政府沒有能力讓教育資源均衡化,實際上是加大了教育的不公平。”

“擇校熱”,幾家歡喜幾家愁

“擇校熱”,幾家歡喜幾家愁

如何破解“擇校熱”難題,請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