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裡」娛樂八卦氾濫的時代,有些東西東西更顯得珍貴

今天的話題,有一點沉重,與你有關,也許應該說和世間萬物都有關係。

生老病死本就是萬古不變的自然更替,我們歡天喜地地迎接生,卻對死始終閉而不談。

那麼人應該怎樣離開這個世界?

可有人教過你,該如何和生命告別?

「生命裡」娛樂八卦氾濫的時代,有些東西東西更顯得珍貴

紀錄片《生命裡》由雲集將來製作,吳海鷹執導,騰訊視頻、嗶哩嗶哩視頻網聯合呈現,從臨終關懷的角度,拍攝了6000多個小時,是關於臨終關懷的一部紀錄片,講述了上海臨汾醫院的“安寧病房”的老人們臨終的那些日子。其中不乏感人至深的鏡頭,也不乏讓人難過到淚流滿面的故事。

生命裡的這些老人用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段時間,給全社會上了一堂“告別課”。

在上海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叫做上海臨汾社區服務中心。在這個服務中心裡有一個特別的病房,叫舒緩療護區。收治的主要都是癌症晚期患者,生命所剩時間大多不超過2個月,這裡是他們人生的最後一站。

因為這個地方的特殊性,醫院對面的很多居民忌諱,就在窗前安了鏡子,要把“晦氣”擋回去。

「生命裡」娛樂八卦氾濫的時代,有些東西東西更顯得珍貴

有一位病人提前讓家屬拿來了自己年輕時的照片,她從中挑好了自己的遺像,掛在自己床頭。

在外人看來這多少有些殘酷,她卻把這一切看得很淡。

護士和一位病人談到了之前有病人自殺的情況,這位病人也坦承自己也曾考慮過自殺,但是想到自己的兩個孩子,還是捨不得。

「生命裡」娛樂八卦氾濫的時代,有些東西東西更顯得珍貴

一位魯勝蘭,68歲的老人,身患乳腺癌的她看起來卻和普通人家的老太太沒有兩樣,談起往事像是拉家常。

“年輕時候在新疆吃的瓜果實在是好吃啊,特別是哈密瓜,吃起來像是嗚嗚嗚吹口琴一樣吹過去。”

樂觀豁達的人給予了這部作品非常多鮮活、溫暖、有趣的畫面。

整個片子溫馨恬淡,解說也像是在講述一個個睡前故事,讓人深思生命的意義和人世的幸福。

吳海鷹導演介紹說,拍攝中摒棄了推拉搖移的渲染方式,基本都是固定機位的拍攝方式,“不想因為機器去幹擾他們的情緒,打擾他們的生活,或者去刻意渲染面對死亡的痛苦與難堪。”

影片的主題是臨終關懷。安寧病房醫生護士的首要職責不是救死扶傷,而是幫助沒有治癒希望的病人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他們更像是“生命擺渡人”。

「生命裡」娛樂八卦氾濫的時代,有些東西東西更顯得珍貴

阿圖·葛文根在《最好的告別》一書說,“他們最害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種種狀況——喪失聽力、記憶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臨終關懷恰恰不是解決痛苦而是療愈痛苦。

此外,《生命裡》還將鏡頭對準了青年志願者,安寧病房的志願者大部分來自上海的高校,他們之中有的出於對生命的敬畏來做志願服務,有的則是“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實習,他們的到來給安寧病房帶了青春與活力。

「生命裡」娛樂八卦氾濫的時代,有些東西東西更顯得珍貴

我們接受生,卻無法接受死。正如醫護人員所感嘆:“人們只認為‘優生’才是一個問題,從來不認為‘優死’也是一個人享受的基本權利。”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生命既然是有尊嚴的來,就應該體面的走。

人們總是習慣性地關注開始、新生,而不太關心甚至不願去思考結束、離去。

但真實的世界卻不是這樣,始與終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沒有落幕的戲劇是不完整的,沒有尾聲的人生當然也是不圓滿的。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尋夢環遊記》和《生命裡》都是教會我們認識“死亡”。

《尋夢環遊記》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死亡,當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去了,你才算真正的消失,了無痕跡。

《生命裡》告訴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該如何體面的和生命告別。

如果你問活著的意義,答案就在《生命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