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鬥、貪婪、自大,目睹創業之怪現狀

儘管轟轟烈烈的全民創業大潮已經逐漸退去,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懵懂無知的年輕人,在資本的推動下,突然進入到他們從未接觸過的領域——企業管理。

如今的創業圈,特別喜歡提“鄧寧-克魯格效應”(又稱達克效應)。大意是,在一個領域裡水平低下的人,通常比較容易搞錯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專業水平。或者不那麼嚴謹地說,就是水平不怎麼樣的人特別容易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其實還“罩得住”。

恰恰也是在創業圈子裡面,有一些新人高管們一面意氣風發,一面不停地犯下拙劣的管理錯誤,無疑為我們提供了現成的“鄧寧-克魯格效應”的案例。其中的一些,荒謬到我會以為是別人胡編亂造出來的。


內鬥、貪婪、自大,目睹創業之怪現狀


▲ 中關村創業大街甚至成為了創業家們的“朝聖之地”,街道全長220米,有超過45家咖啡店、“創客空間”等創業服務機構。 © 秋水長天 / 圖蟲

▌創業之怪現狀

我之前聽說的最神奇的案例是這樣的。有一家創業公司的老闆,忽然打電話給投資人,想要借一筆過橋貸款(Bridge loan,或稱過渡性貸款,一種短期貸款,是企業為了取得更大筆或者更長期融資而作的暫時貸款)。

原來,這公司的老闆從來不關注財務數字,僅憑自己的印象隨意審批開支。直到有一天,財務告訴他,因為賬上沒錢,這個月的工資發不出來了。他才如夢初醒,跑去找投資人求救。這企業最後當然是垮了。

2019年一開年,也有一家創業公司爆發了神奇的事情。

是一家自動駕駛領域的創業企業,由三位創始人發起。三人都出自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做了多年的研發。他們分別擔任公司的CEO(首席執行官)、CTO(首席技術官)和首席科學家,都佔有公司不小的股份,也都擔任了該公司的董事。

有一天,該公司的微信公眾號突然發出一篇聲明,說首席科學家因為違反公司規章制度而被開除,同時也剝奪了他的董事職權。此時首席科學家正在國外,代表公司參加展會。不得不說,還真有點“宮廷政治“的味道。

一般公司有這麼大的變動,為了避免公司聲譽和業務受損,都會非常低調。這家公司如此高調行事,確實也是少見。

如果事情止步於幾位創始人之間的糾葛,頂多也就是一出“創業公司宮鬥劇”。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緊接著,該公司的投資人發表聯合聲明,說董事會從未知曉該公司這方面的決定。未經董事會許可而罷免董事,這就是赤裸裸的違反《公司法》了。

這個聲明一出,瞬間把這個事件從“創業公司宮鬥劇”拉低到了“小孩子在泥坑裡打架”的水準。公司管理團隊任性的法盲行為活活把公司運營搞成了“過家家”。

沒過幾天,首席科學家回國了,請了律師,發了聲明,要通過法律維權。這場大戲,才剛剛開始,但這家創業公司,大概是要落幕了。

核心團隊內鬥,而且內鬥不絕,官司纏身。這不但阻礙了技術開發,而且會嚇退潛在的投資人。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必然會經歷長期的研發投入和虧損,才可能迎來產品上市和盈利的那一天,因此離不開投資基金不斷的投資輸血。在此刻遭遇如此事件,這家公司的命運幾乎已經確定。對於那些已經投入了上億美元的投資基金,恐怕也不太好過了。

創業圈子裡雖然高手如雲,但是大多數可能仍是新手。儘管大部分新手不會搞出這樣的“大新聞”,但各式各樣的因為貪婪、無知和自大而產生的失敗和蠢行,可謂天天都有、日日常新。


內鬥、貪婪、自大,目睹創業之怪現狀


▲ 2016年,街頭招募團隊的創業者。 © 姜月春 / 圖蟲

▌被資本催熟的貪婪、無知與自大

生活在這個年代的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攢不了一千萬的存款。

當投資基金把一千萬打到你所控制的公司的賬戶上,絕大多數人會產生一種幻覺——以為自己擁有了“想怎麼來就怎麼來”的充沛資金。而一千萬人民幣,在創業投資上面,並不算很大的一筆錢。前面所說的那家公司,還沒有任何產品——甚至沒有產品雛形,就拿到了超過一億美元的投資。

面對這樣的局面,新手往往會產生兩種心理。

第一種是貪婪。很多人都會意識到,只要把公司賬戶裡的錢通過任何手段揣入自己的腰包——哪怕只是一小部分,自己就能負擔得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了。真正付諸實踐的,倒也不乏其人。我就曾見過,一個參與創業的人提議用公司拿到的投資給公司每個高管買車。有的創業團隊,很快就被貪婪毀掉,甚至有人鋃鐺入獄。

有的創業團隊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內鬥不止,最後不但企業做黃了,本來親如兄弟的幾位創始人也相互視為仇寇。

更多的人則會產生這樣一種心理——自己可以隨意開展哪怕是最宏大的商業計劃了。不管工資多高的人都可以僱傭,不管多貴的設備都可以買,不管多大的市場營銷行動都可以做。這些公司,預算做得一塌糊塗,從來都沒有詳細計劃該怎麼盈利。公司就好像是從空中掉下來的一枚雞蛋。創始人們總期盼著有下一輪融資能把公司接住,然後再拋迴天上,而不至於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摔個粉碎。

不過遺憾的是,和水泥地親密接觸的創業公司,才是絕大多數。

更糟糕的是,這些創始人、聯合創始人們,是企業管理者,位居整個企業的最頂層。如果不是刻意建立起自由批評的企業文化,企業內部難有人對他們提出反對意見。而投資人雖然願意提出批評,卻對企業瞭解不多,很難提出有價值的建議。結果就是,創業者常常被贊同和默認包圍著。周圍的人甚至會起到一個“回聲壁”的作用,強化他們的錯誤認知,使得他們格外自信、自大。

時常可以看到一些創業者頗為自得地說出一些令人尷尬的話語,那發言者的表情和語氣,顯得他似乎是覺得自己說得非常高明,乃是“道破了令人不適的事實”、“點醒了無知的庸眾”。然而在旁觀者看來,卻是十足十的不得體,乃至於無恥。

之前就有創業公司的老闆,在公司年會上公然對全體員工鼓吹,在加班工作與家庭生活產生矛盾的時候應該離婚。還有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在快過年的時候忽然給員工發郵件說,年終獎是大鍋飯,為了避免大鍋飯,所以今年年終獎不發了。如果他真的這樣做了,如果被員工告到勞動仲裁,員工恐怕會百分之百勝訴。

這些荒謬的言辭和行為,恰恰就是因為他們周圍沒有足夠多的反對意見、沒有足夠好的異見者。他們總是被一群有意或無意的“點頭娃娃”包圍著,使得自己的狂妄與日俱增、愈發牢固。每次看到這些人,就讓我想起古時候有些帝王,他們書法一塌糊塗,卻被周圍人吹捧得不知道自己的斤兩,然後到處題字。

越是被資本瘋狂追捧的那些創業方向,越是資歷淺薄的創始人,就越容易爆發這種現象。這不禁讓我感嘆,一些公司雖然創始時期是大學生們發起的,沿途磕磕絆絆,最後也能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實在可以說是天賦異稟了。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這些人真的是抵抗住了被資本催熟的無知與自大,經受住了人性的考驗。


內鬥、貪婪、自大,目睹創業之怪現狀


▲ 2018年7月,山東青島,創業者在一場“創新創業大賽”中進行項目路演。 © 圖蟲

企業經營、團隊管理,都是非常專業的工作。其中很多知識,並沒有像物理、化學那樣得到了系統化,更沒有形成經典的教科書。那常常必須經過長期的歷練、一對一的輔導、廣泛地閱讀、不斷地實踐,才能逐漸掌握。

很多新人創業者,都沒有擔任過企業高管,對於企業運營沒有第一手的認識,可謂“不但沒吃過豬肉,還沒看過豬跑”。這樣的創業者,可能連一個企業經營的高手都不認識,在團隊管理方面也只有少量的認知。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誤以為自己足夠勝任。

而過去的創業文化裡,又瀰漫著一種“一招鮮吃遍天”的幻覺。彷彿只要技術足夠厲害、想法足夠獨特,就能贏得勝利。於是大部分創業者天天盯著自己的技術、商業模式,而沒有那麼在意最基礎的經營管理工作,有不少創業企業就在無知和自大之中迅速夭折了。筆者之前的公司恰是此種案例之一。當年第一次融資成功以後的志得意滿還歷歷在目,而後的失敗,也恍如昨日。

如今的創業圈,比幾年以前冷清了一些,但也更加理性了。如今,“鄧寧-克魯格效應”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提起。企業經營、團隊管理能力對於創業企業的重要性,也在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很多人發現,只要能在自己不熟悉的專業領域找一位水平足夠高、願意投入時間的顧問或者導師,就能很大程度上解決前面說的問題。起碼保證創業者不至於犯一些低級錯誤。

儘管蠢行仍然時有發生,但我國的創業者群體與創業者文化確實也在不斷地走向成熟。願所有參與創業的人,多一分謙卑,多一分克制,少一分自得,少一分任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