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伊利已不僅僅是乳企,也不和友商比

一隻小蝴蝶揮動翅膀,有可能在太平洋扇起一場狂野的颶風。

這個混沌學的經典理論,正好可以形象描述在中國的新消費時代,由新現象引發的一連串深遠劇變。只是,在蝴蝶開始扇動翅膀的時候,幾乎無人注意到這個小東西----等看明白了,可能已經晚了。

在觀察A股風向標之一的伊利股份最新年報時,我腦海裡一直想著這個理論。濃縮成一句話就是:伊利變了!我甚至可以簡單粗暴地給出三點結論:其實伊利已經不單單是乳業巨頭,其已經是一家非常有競爭力的大健康企業;伊利沒必要把國內友商當成同一層級的對手,他規劃了更遠大的戰略目標;面對消費大升級的超級紅利,伊利的目標是“中國雀巢”。

深層次原因到底是什麼?本號比較受讀者歡迎的《上市公司財報評述》系列,這期就來簡單“八”一下。

抱歉!伊利已不僅僅是乳企,也不和友商比

【有數據有真相,伊利比蒙牛多出了一個飛鶴?】

某種程度上,拜發達的互聯網和新媒體所賜,現在中國商業界的風氣是,不少企業都在猛做公關。公關誰不會啊,最後還是“不看廣告看療效”。對於投資者而言,看一個上市公司,就是看營收、看利潤、看增長,其它都是搗糨糊。

2018年,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近800億元,同期增長16.89%;營收較上年實現百億級增長(增長高達115億元),創歷年來最大增幅;淨利潤64.52億元,扣非淨利潤同期增長10.32%,再創亞洲乳業新高,其中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24.33%,持續穩居全球乳業第一。在經濟增速放緩的當下,伊利營收、淨利潤雙雙創歷史新高,為2018年交上了一份強勁的答卷。

抱歉!伊利已不僅僅是乳企,也不和友商比

再來看看廣告做的“特別好”的飛鶴乳業的年報。據新京報報道,飛鶴乳業2018年完成百億營收目標,2019年營收目標為150億元。截止今日,蒙牛乳業的業績尚未公佈,一些財經媒體根據增速預測,“蒙牛2018年的營業總收入大概在690億左右”。如果按照這個測算(以最後公佈為準),伊利和蒙牛的收入差距就從30億到2017年的80億,再到2018年的100億。

簡單說,伊利比同行多出了一個“飛鶴乳業”。而且從數據看,收入還在拉大。西方商業理論中有一句著名的諺語:Numbers never lie.意思是數據不會撒謊。枯燥的數據裡面往往簡單直白地展示了趨勢,勝於一切辯論。

在全球和中國的大部分商業領域,都有一個大家熟悉的現象,那便是:“大者恆大、彎道無法超車”的定律。這麼多年來,大家都高喊著要彎道超車,請告訴我,到底都有誰最後超車了?百事可樂超過可口可樂了?還是阿迪達斯超過耐克了?再以風光的中國互聯網為例,新聞上有誰超過新浪了嗎?電商上有誰超過淘寶了嗎?搜索上有誰超過百度了嗎?社交上有誰超過騰訊了嗎?

聽聽就算了。這是因為,市場有“大者恆大”的馬太效應。只要你領先一點兒並且不犯致命錯誤,別人跑同一條道就很難超過你!至於王老吉之於飲料、安德瑪之於運動品、甚至拼多多之於電商、今日頭條之於資訊,我認為本質上是重新定義了品類,並非同道競爭。

因此,對於伊利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和友商比拼,而是志存高遠,把目標放在未來的關鍵“變量”上。

【抱歉,伊利已經不單單是乳業巨頭!而是大健康企業】

這裡,還需要糾正一個傳統的認知,“伊利就是乳業”。

儘管伊利從乳業起家,成長為中國乳業的領導者,甚至某種程度上成了乳業的代名詞。但現在,伊利其實已經是一個大健康企業了。

面對廣闊的大健康藍海市場,伊利提出了“創新孵化未來,智慧鏈接全球”的發展理念,以健康為核不斷挖掘新的消費需求,多元化佈局,創造新的增長極。根據年報,報告期內伊利不斷進行品類拓展,擴充業務範圍,推出植物蛋白飲料“植選”系列豆乳、能量飲料“煥醒源”、妙芝手撕新鮮奶酪等多款口碑爆品,並新建長白山天然礦泉水飲品項目,進軍礦泉水行業。公司新品銷售收入佔比14.8%,較上年同期提高了5.6個百分點,大健康食品產業佈局初具規模。

抱歉!伊利已不僅僅是乳企,也不和友商比

在公告中,伊利表示正在加速拓展大健康領域,新增健康飲品事業部和奶酪事業部,劍指五強千億。“未來的伊利將是橫跨大健康領域內多品類的佈局者;將是帶動健康食品行業發展的引領者;將是消費者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這為未來的發展構建了清晰藍圖。

我在分析一個公司的商業模式時,喜歡用一個簡單的模型:存量、增量、變量。所謂存量,就是在現有的市場上爭搶,這是典型的零和效應,你多一口我就少一口。增量,就是大盤子還在增長,看誰戰略清晰執行到位,誰就搶得多。變量,則是完全不同於以往賽道的變化,譬如品類擴張。現在,伊利就是。

伊利認為,“2018年,伊利藉助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實現了自身的快速增長。2019年,伊利將依託品牌優勢、渠道優勢和行業影響力等,積極推進新的業務體系,建立新的渠道模式,滲透到更多的消費場景,在做好中國乳業市場這個主場的同時,把更多的業務領域變成我們的主場。”

這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老大就應該志存高遠,帶領整個行業果斷“升維”!我大膽預測,更多乳業同行也會跟進進軍大健康市場。一起把市場做大,讓消費者得到更多福利,豈不是更好?

【“中國雀巢”?只有心夠決!】

有人會問,新市場就那麼好做嗎?伊利憑什麼?

現在,中國正在發生一場舉世矚目的消費大升級。已經富起來的中國人民不再只需要低質低價的商品,而是蛻變為高質高價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中大健康當然是一個重要環節。不信你看看,每年中國人的大健康市場是萬億級的,而且一直在增長!

實際上,注重健康、輕奢盛行、互聯網品牌崛起、出境旅遊、海外血拼,都是中國消費大升級的深刻映射。再看看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都經歷過類似的過程,這不是以人的意志來轉移的。

坦率講,雖然中國人民已經富起來了,但我們的許多基礎服務和食品安全相比發達國家都還做的遠遠不夠。這就是伊利的機會。那麼問題來了,伊利憑什麼?

第一,全球資源保障:夯實基礎提升品質。多年來,伊利始終堅持“匯聚全球能量、堅持不斷創新,用全球優質資源更好地服務消費者”的發展理念,立足國內乳業市場,充分利用全球資源推動全產業鏈創新。報告期內,公司與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原輔材料、產品包裝、智能設備等多個行業的百餘家供應商保持合作關係,共同攜手提升產品品質。伊利業績快速增長,市場佔有率穩步提升。

第二,戰略協同:服務全球共進共贏。伊利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產能佈局頻頻落子,並結出豐碩成果。報告期內,公司大洋洲生產基地生產的“金典”新西蘭進口牛奶、“柏菲蘭”牛奶,在國內相繼上市;公司旗下“Joy Day”冰淇淋進入印尼市場;2018年11月,公司收購泰國本土最大冰淇淋企業THE CHOMTHANA COMPANY LIMITED。在整合全球資源、服務全球市場的過程中,公司全球產業鏈佈局下的戰略協同優勢愈加顯現。

第三,品牌優勢:價值共鳴深入人心。伊利結合品牌建設規劃,通過品牌升級和精準營銷,不斷增強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使伊利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公司已擁有“伊利”母品牌及20餘個子品牌,其中,有3個品牌年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有11個品牌年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據2018年“BrandZ™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榜單顯示,“伊利”再度蟬聯最具價值中國品牌榜食品和乳品行業第一。

第四,渠道滲透:精耕細作遙遙領先。多年來,伊利通過渠道下沉和縱深拓展,奠定了“縱貫南北、輻射東西”的渠道優勢,成為伊利市佔率遙遙領先的護城河。報告期內,公司產品在國內市場的渠道滲透能力繼續增強,推動市佔份額穩步提升。凱度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公司常溫液態類乳品的市場滲透率為82.3%,較上年同期提升了2.2個百分點。報告期內,公司直控村級網點近60.8萬家,較上年提升了14.7%。

這場消費大升級,甚至被世界認為是下一個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現在,主流風險投資、許多先知先覺的人都在看這裡的機會。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大升級中,誕生一批百億市值甚至更高級別的公司毫無壓力。而對於傳統巨頭來說,如果跨界成功,則帶來長期的“增長極”。

伊利手裡有那麼多牌,憑啥不能打好?早在4年前,我就寫過1000萬+的刷屏文章《互聯網紅利在消退,下一個風口是傳統行業》。伊利憑什麼不能成為“中國雀巢”?而且,它已經狂奔在這條路上了。

抱歉!伊利已不僅僅是乳企,也不和友商比

【結束語】

風起於青萍之末,終於草莽之間。

中國人口世界第一,經濟增速世界第一。這兩大優勢疊加,簡直就是任何本土企業的天然優勢,而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對健康食品的需求還遠遠未被滿足。這,就是包括伊利在內的所有相關企業的劃時代級機會!也是一次超級紅利。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作為行業領軍者,伊利明確表示將繼續堅守“伊利即品質”的企業信條,在將夯實傳統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元化成長路徑,持續強化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洋流效應”,加速駛向大健康藍海。

在有實力的基礎上敢於夢想,開始就成功了一半。只是大家被星辰大海征途中的驚濤駭浪嚇怕了。夢想推開門,才感覺是現實,不是夢。

只要心夠決!

王冠雄,著名觀察家,中國十大自媒體(見各大權威榜單)。主持和參與4次IPO,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教練。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發佈於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門戶、科技博客等近30個主流平臺,覆蓋400萬中國核心商業、科技人群。為金融時報、福布斯等世界級媒體撰稿人,觀點被媒體廣泛轉載引用,影響力極大,詳情可百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