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年俗大PK體現“和而不同”:湯圓VS餃子 花街VS廟會

中國網2月6日訊(記者 彭瑤 吳佳潼)“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燉年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段有關春節年俗的順口溜傳唱至今,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這些年俗的準備都必不可少。

然而,年俗也會因地域差異有所不同,比如南方的團年不可或缺的湯圓,在北方則變成了餃子;春節南方人要逛花街,北方人則是逛廟會;東北的冰燈更是獨具特色,為節日增色不少。春節期間,中國網記者走訪了南北不同的兩個家庭,為你窺探春節年俗的“和而不同”。

南北年俗大PK体现“和而不同”:汤圆VS饺子 花街VS庙会

左圖為湖南汩羅蔡香玲奶奶家的湯圓,右圖為遼寧鞍山張欣彤家自制手工大蒸餃。

都有團年飯

南方吃湯圓 北方吃餃子

過年吃團年飯,南方和北方都必不可少。不過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都象徵著要團團圓圓。

“吃到這枚硬幣的人,來年會走好運。”家住遼寧鞍山的張欣彤和家人邊看春晚邊包著餃子,並將一枚硬幣包入餡中。2019年春節,張欣彤家一如往年,全家人一起圍坐在餐桌前吃著餃子過大年。

在湖南汨羅,蔡香玲奶奶用糯米制成附近一帶的特色小吃,有的直接煮熟,有的油炸,最後撒上白糖,軟糯清甜。南方過年的飯桌上少不了糯米,常見的有湯圓和餈粑,象徵著團圓、喜慶和豐收。

都為“年”而忙

北方從小年臘月二十三開始 南方從臘月二十四開始

春節的準備工作從小年便開始了。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則是臘月二十四。民間有“小年這天灶王爺要上天向玉帝言事”的說法,各家都為灶神供奉瓜果、酒菜和糖果,讓灶神多說好話,皆求一個風調雨順。

春節前夕,兩家人都“全家總動員”打掃屋子,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大年三十這天,兩家也在大門上貼上寓意吉祥如意的春聯,為春節添上喜慶的味道。春節貼“福”字,由來已久,“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心情,人們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到”、“福氣到”。

南北年俗大PK体现“和而不同”:汤圆VS饺子 花街VS庙会

左圖為湖南汩羅蔡香玲奶奶家的年夜飯,右圖為遼寧鞍山張欣彤家的年夜飯。

都吃年夜飯

南方的臘肉VS北方的魚

最能體現“團圓”的莫過於一頓年夜飯。北方飯桌上的魚,象徵著年年有餘,南方飯桌上的臘肉,則是自古流傳下來的佳餚。

如今,不少家庭不再守到半夜吃年夜飯,張欣彤家的年夜飯傍晚時吃,菜的數量必須是雙數,寓意“好事成雙”。飯桌上要有魚,年年有餘,更加富足。

蔡奶奶因為孫子晚上要去外婆家,便將團年飯定在了中午,滿滿一桌子的菜,臘肉是必不可少的佳餚之一。在冰箱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醃製可使肉類長期保存。如今雖沒了儲存這份困擾,可若沒了那份臘味,便少了不少年味兒。

大年初一,張欣彤和家人一起去親戚家拜年,而蔡奶奶家裡客人不斷,見到親戚家的孩子們,都得備上一些紅包,收穫一聲“春節快樂”。

南北年俗大PK体现“和而不同”:汤圆VS饺子 花街VS庙会

左圖為南方春節時的花街,右圖為北方春節廟會。

都有傳統“節目”

南方的花街VS北方的廟會

春節都講究熱鬧,北方有廟會,南方有花街。帶著小朋友去逛廟會,是不少北方家庭過年期間的“保留節目”,而去花街挑一盆漂亮的“年花”,是許多南方人“無花不成年”傳統。

北方的廟會,是老百姓沿襲多年的習俗。廟會上,除了花樣繁多的小吃,還有高蹺、戲曲等演出,熱鬧非凡。

“年三十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朵朵紅花鮮,朵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曬……”這是廣州童謠《行花街》描述花市的盛況。金桔寓意吉利,桃花意味好運,水仙花象徵富貴,是不少人家逛花市愛買的“年花”。從廣州回來的孫女特地給蔡奶奶送來一盆水仙,祝願花開富貴,吉祥如意。

南北年俗大PK体现“和而不同”:汤圆VS饺子 花街VS庙会

過年期間,東北點起各式各樣的冰燈,增添喜慶氛圍。

東北獨具特色的冰燈

東北的天氣嚴寒,張欣彤一家過年期間還多了一項娛樂活動——賞冰燈。據說很早以前,黑龍江流域的人冬季夜晚捕魚,紙質燈罩在野外一吹就破了,很容易被滅掉,在沒有玻璃和燈泡的時代,人們就地取材,發明了冰燈。

從大年初四開始,張欣彤家的公園裡就點亮了各種冰燈,有小動物,有城堡,有飛機……在五顏六色的彩燈的裝飾下,格外漂亮。哈著冷氣,穿著厚厚的棉衣棉褲,一家人在冰燈前面合影,為春節留下不一樣的紀念。

年俗雖有異,祝願卻相同。“只要外出的孩子們都回來了,我就特別開心。”蔡香玲奶奶說,“無論春節怎麼過,最重要的是全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每年回家次數有限,節日不重要,團聚才是最開心的。”張欣彤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