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鞏義曲藝名家,國家非遺河洛大鼓表演藝術家——牛會玲

牛會玲,1963年生,河南省鞏義市人,河洛大鼓表演藝術家,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曲藝家協會會員,鞏義市戲劇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河南省鞏義曲藝名家,國家非遺河洛大鼓表演藝術家——牛會玲

牛會玲師從河洛大鼓第三代傳人崔坤,是第四代河洛大鼓表演藝術家。主攻河洛大鼓的演唱和伴奏。牛會玲演唱的河洛大鼓奔波豪放,恢宏大氣,其唱腔氣勢磅礴,鏗鏘有力。

河南省鞏義曲藝名家,國家非遺河洛大鼓表演藝術家——牛會玲

牛會玲代表作有《一文錢》《雙打擂》、《回龍傳》、《金錢記》、《小紅袍》、《迴文屏》、《井臺會》、《沁園春·雪》《趕花驕》、《徐郞上壽》等二十多部作品。其中代表作《一文錢》榮獲河南省第三屆曲藝大賽牡丹獎;2014年《沁園春·雪》榮獲全軍抗美援越五十週年紀念才藝展示金嗓子獎;2017年榮獲“美麗鄉村大舞臺全民才藝秀”一等獎。牛會玲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香港電視臺等媒體做的專題節目。

河南省鞏義曲藝名家,國家非遺河洛大鼓表演藝術家——牛會玲

背景知識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起源於清末民初,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洛陽琴書舊稱“琴音”,早期的伴唱樂器是我國傳統的七絃古琴。“琴音”原僅在官宦商紳和文人之間傳唱,詞曲典雅,流入民間後,改稱“琴書”,其琴也改為揚琴。洛陽琴書早期演唱方式多為閉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細膩,字少腔多,節奏緩慢拖沓,其演唱書目也多為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中、短篇。

二十世紀初,河洛大鼓由洛陽琴書和“單大鼓”結合,並吸收了“河南墜子”的一些曲調而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方曲種。其早期被人們稱為“大鼓書”、“鼓碰弦”、“鋼板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正式定名為河洛大鼓。

脫胎於洛陽琴書的河洛大鼓,唱腔質樸流暢,清新明快,便於敘事和抒情,勝過琴書的冗繁拖沓;演唱者改坐唱為站立表演,通過形體動作形象地刻畫人物;演員在道白中加入大量方言,使觀眾感到親切自然;其唱腔屬“板腔體”,板式豐富,方便演說各類書目。在演唱書目方面,河洛大鼓脫胎伊始便大量演唱公案書、武俠書和袍帶書等長篇書目。如《劉公案》、《雙打擂》、《大紅袍》、《大八義》、《小八義》等,這些描述風雲際會、1,讚頌拔刀英雄,梗直義士的書目,更符合廣大群眾的欣賞口味,很快便取代了洛陽琴書的地位和作用,迅速在伊、洛河兩岸流傳發展開來。

在河洛大鼓傳承過程中,先後出現過許多知名的藝人。第二代傳人,有“說書狀元”之稱的張天倍,在洛陽幾乎家喻戶曉;第三代傳人程文和,享譽豫西,並曾代表河南參加全國首屆曲代會,一曲《趙雲截江》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讚賞;第四代傳人段介平,以及原河南省曲藝團團長王小嶽等,都曾獨樹一幟,聞名遐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