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濤:“玻璃隕石”真的不是隕石

郭濤:“玻璃隕石”真的不是隕石

天使投資人郭濤

“瘋狂的石頭”正在悄悄上演。目前,國內一股隕石收藏和交易熱潮正在興起,市場上魚目混珠的隕石各類假隕石,最常見的是拿普通黑岩石來忽悠,還有些甚至用礦渣、鍊鐵爐的殘品等,有些機構和個人還炮製“玻璃隕石”、“黃金隕石”等各類奇葩的稱謂。

我們就拿“捷克隕石”、“雷共墨”等所謂的"玻璃隕石"來說,其根本就不是隕石。我們所謂的"玻璃隕石"在國外稱作Tektite(似曜巖)或Meteorite Impact Glass(隕石衝擊玻璃) ,全世界沒有人稱呼他為玻璃隕石(Glass Meteorite)只有在我國稱他為玻璃隕石,所以所謂的'"玻璃隕石"就是Tektite(似曜巖)或Meteorite Impact Glass(隕石衝擊玻璃),他純為地球產物不是隕石。

“玻璃隕石”的成因

對玻璃隕石成因的爭論一直貫穿於玻璃隕石的整個研究歷史中。古代關於玻璃隕石成因的認識,有的充滿了神奇的想像和神秘的宗教色彩,有的反映了素樸的自然觀,如玻璃隕石的希臘原文的原意為“熔融”,我國瓊州半島地區的居民稱之為“雷公墨”,這些名稱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反映了對玻璃隕石成因的認識。

當人們認識到玻璃隕石不是人工玻璃後,作為天然產物,地球火山成因說顯然是其第一選擇。但研究發現,玻璃隕石與火山玻璃(如黑曜岩)在化學成分和結構特徵上有很大的差別,因此玻璃隕石的地球火山成因說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與此同時,對玻璃隕石成因還提出過其它一些觀點,比如:認為是石隕石消融產物(Hardcastle,1926);閃電時地表土壤熔融而形成的閃電熔岩;是由隕石與地球衛星碰撞而形成的硅質凝膠在腐殖酸的作用下乾燥而成的;是彗尾在空氣中氧化形成的(Goldschmidt,1924);圓球隕石衝擊飛濺起的物質和火山噴發物都脫離月球引力落到地球上來。這些觀點都因缺乏基本的科學證據,且與玻璃隕石的基本特徵不符而被擯棄。

當前,隕石衝擊熔融說得到學術界較為普遍的認可,其假設如下:在數十萬或數百萬年前曾巨大的隕落體衝擊了地球表面,當時表面為頁岩或玄武岩,由於隕落體自身的重量和產生的千萬巴以上衝擊力,使地表岩石傾刻間得到超過自身熔點的溫度,從而引起地表岩石熔融或選擇性熔融,並且迅速濺起,形成數以萬顆計的硅酸鹽熔融液滴,然後驟冷、固結、漂浮在大氣層上,最終因自身的重力降落到地球表面,形成“玻璃隕石”。

近半個世紀以來,研究機構對“玻璃隕石”進行了廣泛而詳細研究,包括地理分佈、化學成分、同位素、宇宙射線暴露歷史、包裹體等所有的特徵和證據,都不支持月球成因說。因此,現今被廣泛接受的學說是撞擊地球成因說,即玻璃隕石是地外物體撞擊地球時地表物質熔融的產物。支持這一學說的關鍵證據有:

化學成分:玻璃隕石的主要元素含量與月球樣品截然不同,而與地球岩石,尤其是砂岩類岩石相似;

同位素組成:玻璃隕石的δD、δ18O、207Pb/204Pb、Rb-Sr、Sm-Nd同位素特徵與地球岩石,甚至某些撞擊坑岩石一致,說明其母源物質是地球岩石。

宇宙射線暴露歷史:玻璃隕石的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56Mn)含量極低,證明它們沒有經歷過地外空間的宇宙射線照射,它們應是地球撞擊熔融的產物。

包裹體成分:玻璃隕石中氣體包裹體成分的測定表明氣泡主要由O2、N2和CO2組成,且具有大氣成分的比值,說明它們是在地球大氣環境中形成的。

知名互聯網專家、隕石收藏家郭濤表示,從“玻璃隕石”的年齡、分佈、成分、同位素組成和空氣動力學特徵等來看,彗星撞擊是玻璃隕石形成的最有可能的方式

“玻璃隕石”的特徵

玻璃隕石為半透明的玻璃質體,一般呈塊狀、不規則狀、啞鈴狀、液滴狀和紐扣狀,比重為2.32-2.5g/mm3,折射率為1.48-1.52,且折射率值與SiO2含量呈負相關關係。有微弱磁性,顏色為墨綠色、綠色,淡綠色,棕色,褐色,深褐色,還有少見的硃砂色。玻璃隕石是在高空、高溫、高壓和高速下形成的,所以它有明顯的形成特證:內部高純度無雜質,通體佈滿緻密的小氣泡,外部有融殼,融殼上有流紋,大多數玻璃隕石發育流動構造,有異離體,焦石英和氣孔,凹坑及各種刻蝕痕跡。

“玻璃隕石”表現出濺起和降落的特徵。凹坑構造是玻璃體急劇冷縮形成的弧形裂開脫落後留下的痕跡。而紋層構造則是玻璃體在完全固結前呈塑性狀態時經過扭曲,拉撕和柔皺形成的絲狀物聚集而成。

天使投資人、隕石收藏家郭濤提醒收藏愛好者說,隨著“玻璃隕石”價格的飆升,大量製假產品流入市面,只要是普通玻璃,星友需要特別警惕。現在製假者通常會偽造外觀氣動燒蝕流紋特徵,最好進行儀器檢測,如平均化學元素組成檢測、放射性檢測、紅外光譜儀檢測等,以免上當受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