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當老齡化的腳步越來越急切,

家庭變得越來越小,

想養個孩子,都擔心得不到配套支持;

當高科技越來越深入日常生活,

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卻越來越少;

當人們不想被物質的慾望所困,

極簡主義、輕盈和分享成為顯在的需求,

我們的家應該變成什麼樣子?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坂茂設計的碳纖維椅子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在他看來,在成熟的科學技術和審美意識的交匯處,存在著工業新的可能性。

他策劃啟動了HOUSE VISION展覽,邀請設計師和企業合作,以“家”為主題,展現面向未來社會的思考:

“不必過早地下結論,認為老齡化社會就一定是死氣沉沉的。我們冷靜分析一下,在那些經驗豐富、消費能力較高的成年人中,有著怎樣的潛在市場和文化潛能呢?”

“在不遠的未來,對‘生’的認知將愈加深刻。可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預防疾病。可以順利度過晚年,有工作能力, 積極主動地生活 ,這將是不可或缺的修養。”“幸福的來源不再是獨立的個人或家庭,我們將脫離這種利己主義, 萌生共存才會帶來富足和幸福的新意識。社區不是強制性的團體,而是人與人相互聯繫的感覺。”


“‘家’的重點,不在於滿足需求,而是在於如何啟發‘生活智慧’。需求總歸是為了滿足散漫的生活,若毫無節制地滿足對享樂和低價的需求,可能會出現大量鬆散至極的身體和反應遲鈍的大腦,這是很可怕的。”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2013年的HOUSE VISION展在東京臺場一片棒球場大的空地上搭建。基本是帳篷結構,這是為了讓觀眾聚焦於“家”的內部空間,而摒棄對外觀的關注。

原研哉說,展覽會的成果並不在於觀展人數,而是影響到社會的走向。

“只有超越單一的高速發展,直面複雜的問題,才能看到新發展的土壤。“他說。

”這個時代不僅要生產物品,還必須創造價值,‘家’將成為一個重要的領域。”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把杉木方材作為接力棒傳遞下去」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建築師隈研吾操刀設計,全部是用截面為10.5釐米的杉木搭建。

這是尺寸最為標準的方材:“它像‘米’支撐著人體一般,支撐著日本的木製建築。”通過這種模塊化處理,它可以被重複利用於其他橋樑或建築當中。

在隈研吾看來,不僅要在觀念上,試圖改變居住空間,讓起具有更多素材的感性,而且,要改善工業流程,促進材料的循環利用。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思考令人眷戀的未來之家」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伊東豐雄提出的這個方案叫“未來之家”。將整個空間的一半左右設計成半露天的土間和簷廊。這一構想的靈感來源於日本3·11大地震後重建家園的珍貴體驗。

“空氣中飄浮著雨水的氣息和花草的香味, 在這個未來之家,可以重拾簷廊和土間生活。 土間中安設了烤肉桌,晴好的日子裡, 同家人朋友歡聚一堂,一邊呼吸著室外的空氣,一邊用炭火燒烤食物。還可以一邊觀賞自然美景,一邊在高能效的舒適空間中放鬆心情,宛如生活在地窖中。”原研哉介紹道。

(請旋轉看圖)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伊東豐雄則解釋自己是在大地震後,重新審視了日常生活中樸素的幸福,將家從起居室、臥室、餐廳、廚房這些空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坦誠發問 :

“如何才能過得安心充實?”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這種取自日本傳統住宅的簷廊,通風、採光良好,令人心曠神怡。 也是一個供街坊四鄰近距離交流的地方。在災區時,伊東豐雄看到人們更喜歡雜居共枕、可以一起聊天一起吃飯的避難所,而不是條件更舒服一些的臨時安置房。他們“把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心靈的羈絆看得比隱私更加重要。”這啟發了他思考城市住宅或許可以更加貼近自然,於是就有了這一個方案。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伊東豐雄在“土間”中擺放了可供燒烤的地爐烹飪餐桌、爐灶、條凳,以及家庭菜園中使用的花盆,為了重拾那種親近大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他看來,現代建築將房間的功能、內外的空間嚴格區分,這一點他不太能接受。“總想建造出一種更加柔和的建築。”

而且,近來在城市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想擁有更開放的空間,想追求超越個人或家庭的關係,甚至有不少年輕人想要從城市搬到農村……如此一來,室外和室內、房間之間分隔清晰的現代住宅就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了。”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出行與能源之家」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的“出行與能源之家”:空間一半都是半露天的,如同帶屋頂的庭院。汽車和個人移動工具從這裡進出。其中一部分用作能源站,同時也是生活空間,因此設計了寬敞的露臺,人們可以在這裡用餐。

“建築應創造出一種封閉空間和開放空間的平衡狀態。誠然, 有些地方需要保護隱私,但全部都封閉起來的話,就豪無舒適性可言了。只有做到兩者兼備,才能稱得上是好建築。”藤本壯介說。

這個“家”還匹配了一套能源循環系統。一邊用城市天然氣或液化氣發電, 一邊供給熱水和暖氣,還可結合太陽能發電儲存電力。蓄積的電力用來為移動工具充電。

(請旋轉看圖)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不同用途的移動工具:近郊出行——街區內的“微出行”——步行範圍內的出行——室內移動——樓梯/坡道輔助。

藤本壯介說,他尤其喜歡那個步行輔助器:

“今後,若機器人技術進一步發展下去,或許有一天,類似於空氣座椅的東西將會環繞在我們身邊,招之即來,想坐就坐。而傢俱也能在家中四處移動,至於家電,也會在人們想用時飛快地來到身旁。通過人機對話,奇妙的世界將不斷蔓延,人和傢俱、人和空間的邊界將遁於無形。”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共享社區的理想形式」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早在2012年,日本一戶家庭的平均人數已經只有1.99人,以往那種“一處住宅=一家人”的模式遇到了挑戰。

“自己負責在家裡相互扶持,政府負責建設基礎設施以提供支援,這種嚴密的分工形式已經土崩瓦解了。過去描繪的福利藍圖正在因老齡化的加劇而陷入崩塌的邊緣。”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以500人為單位重構了一個“能源自給自足,儘量自己負擔福祉服務”的互助居住系統。

考慮到減輕居民的負擔,和靈活應對社會的變化,這個社區的住宅都是租賃式的,並且減少私有部分,增加共享部分。

商鋪對外開放,外側是玻璃幕牆,公寓的私密性則很強。衛生間、淋浴房、廚房等都是公用的。

另一位設計師末光弘和說,他們想在社區裡引入更多與他人“分享”的幸福感。

各種“商鋪”是社區的重要單元。

“這種店鋪也許只能賺一點零花錢,卻能帶來令人愉快的互動。通過這種‘微型經濟’,人們會愈加渴望與他人交流。”末光弘和說。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風雅之家」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杉本博司設計的“風雅之家”裡,包括了一個茶室“雨聽天”。是搬用了千利休的茶室“待庵”,在上面鋪了廉價的、生鏽的鍍鋅鐵皮作為屋頂。

“雨聽天”的名字來自杉本博司小時候在外面玩耍時,在一間鍍鋅鐵皮屋頂的小屋裡避雨的體驗:

“我們在轟鳴的雷聲中蜷縮著身子,雨越下越大,像密集的鼓點一般敲打著鐵皮屋頂。在感到害怕的同時,我的內心湧現出一種愉悅的、彷彿體會到自然奧秘的奇妙感覺,令我心潮澎湃,欣喜若狂。”

杉本博認為木材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但在現代建築中,卻幾乎銷聲匿跡了。

他成立了一個“新材料研究所”,基於“傳統材料才是最新的”這種反向思維,採用古材和古典工藝來建造現代建築。

(請旋轉看圖)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風雅之家”的長桌、吧檯和框架,採用了黃扁柏。凳子是由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半圓形、 橢圓形組合在一起,構成五輪塔的形狀。

地板選用一般不作地板材料的樟木。 觸感柔軟,清香瀰漫。

“我們的理想住宅,不是和枯燥無味的物質共同生活,而應該充盈著木材的溫暖氣息。”參與營造的住友林業的市川晃評價說。

(請旋轉看圖)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這是藝術家杉本博司的家:地板和牆壁未使用踢腳板,保留了間隙, 牆壁的影子優雅地投射到地板上。灰泥牆面。 桌子選用直木紋的扁柏。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傢俱之家」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建築家坂茂提出用收納傢俱來支撐建築

,以此節約空間和資源, 用極致合理的簡潔,來詮釋家。

它的構思來自於阪神大地震中,有些人躲在傢俱下面逃過了劫難。

不用過多的物品,不必開發新材料,只需改變現有材料的意義和功能,就能打造一個舒適安全的家。

(請旋轉看圖)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不僅是收納傢俱, 保存容器也統一為模塊化,自然而然地利用收納空間。

在金井政明看來,這是對生活的一種梳理。

他認為,“日本人有著敏銳的感受力,能看到樸素的器皿中蘊藏的美,能品嚐到無飾的蕎麥麵裡滲透的美味。”

“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和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我們意識到,擁有高檔的、取之不盡的物品,並不一定能帶來富足的生活。”

“而綜觀亞洲,中國和印度等發展迅速的國家似乎都像從前的日本一樣,人們對物質至上的生活夢寐以求。我們有必要分享此前的經驗,和他們一同思考未來。”

在原研哉看來,當下有兩種趨勢,一方面是將家電等融為一體,嵌入牆壁或天花板。

“但另一方面,人們會在最小的空間內,擺放歲月愈久、味道愈濃的厚重木桌,也會更加重視那些不被收納在牆壁裡的物品——茶碗、茶杯、筆墨紙硯的品質。”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衛生間:一個留白的“極致空間”」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地板是透明的,地板下面和內壁都種滿了植物。

建築師成瀨友梨和豬熊純設計了一個獨處空間,可以偶爾逃離日常的喧囂。孕育著細膩微妙的感受性。

設計師成瀨友梨和豬熊純解釋說:“我們想找到衛生間特有的豐富性。不是獨自悶在房間裡,也不是在起居室或廚房和家人聊天,雖然只有短短几分鐘,卻能安靜獨處。”

“或許在某種意義上,衛生間就是家庭生活中的留白。這與一個人散步的感覺有些相像。是一個讓人轉換心情,得到片刻放鬆的空間。”

他們正是基於“雖在家中,卻如同置身室外”來構思這個衛生間,讓這個透明而廣闊的空間,帶來豐富的感官體驗。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將“家”的編輯權將轉移到住戶手中:自己構想、打造屬於自己的家。其中的充足感和幸福感,等待著人們去體驗……

這種想法,在於把家看作日新月異的。尋找、發現、購買、居住,住進去之後也不斷找尋需要改變的地方,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改變。不斷更新、變化,永不止步。

基於這種想法,製造商提供“不動產工具箱”,分享供人們自由改變裝修的創意和效果圖。

換言之,不斷地豐富協助這種編輯行為的機制和觸發想象的媒介,這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住戶不再被動地接受,而是自發地參與其中,由此產生對家的依戀。

創辦蔦屋書店的增田宗昭說: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工作成了人生的軸心,家成了供人睡覺的地方,人們更重視它與公司之間的距離,而不是為了享受人生。泡沫經濟崩潰以後,人們發覺公司並不是幸福的來源,幸福需要自己把握,就這樣,生活重心發生了改變。”

他提到,人在滿足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的需求之後,還需要經過“思考自我生存方式的自我實現的需求”,才能找到幸福。

“所謂自我實現的需求,就是通過編輯來確立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人生中最為高尚的需求。 我認為,日本人面向全球最應該做的不是生產或流通產品,而是規劃。”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新型土壤和牆面綠化」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花藝家東信的一個切花作品。

“我手中的切花,為了給人們帶去感動而終結了生命。因此,我總是小心翼翼地拿著它們,時常思考顧客裝飾或贈予花卉的初衷。”

他給“家”設計了牆面綠化方案,他說,“應該將植物種在我們能察覺到的咫尺之間,讓人和植物共存共榮。特別是在土地資源有限的城市,牆面綠化可以拉近人和植物之間的距離,產生更大的可能性。”

“放慢增長速度,緩緩發展,

相比遙遠未來的“潛在可能”,

更加珍視近在身邊的“點滴聯繫”,

這樣一個彼此寬容的社會。

比如大學學習用8年左右的時間慢慢完成,

學的也不是比別人更會賺錢、

更具競爭力的技術,

而是掌握如何讓世界均衡、

自然和諧的方法,

擁有寬容的智慧,

能夠悠悠然持續工作到75歲。

‘新中古主義’論者指出:

可選擇付出幾代人的努力,

去實現這樣的社會。

我不知道要經過怎樣的過程

才能實現這樣的社會,

但無論自然還是生命,

都是在經歷生長和衰退的反覆後循序向前的。”

——原研哉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HOUSE VISION 2 」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策劃第二屆HOUSE VISION的時候,原研哉看到日本社會中獨自生活的越來越多,無論家庭和社區,都越來越零散:

“通信技術的進步,看似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實際上我們卻感到:人們彼此不再寬容,他人的存在彷彿變成自己的一種壓力。”

他想要思考如何讓被分割的零散個體重新建立聯繫並再次聚合。

建築師隈研吾繼續參與了這個項目。他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主場館的設計師,但他說:

“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未來的家居和職場。”

“人們對奧運會的過分關注,也許就是產生於主觀意識、讓自己從面臨災害和恐慌等無比真實的恐懼中解脫出來的精神嗎啡。”

他認為,在災難少、經濟自然增長的時代,人們會產生“買房置業”這種“虛幻”的意識,但災難會迫使人們去思考如果明天不復存在,今天應該做些什麼才能讓生活更舒適。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才是今天‘住宅問題’的核心……我們必須要思考:該如何活,如何死。”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從室外就能把冰箱打開的家 」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柴田文江設計了這個從室外就能把冰箱打開的家(圖為室外和室內的效果),想讓居民和送貨人,像鄰居一樣聯繫在一起。

“‘另一扇門’不僅可以方便在家中無人時收取快遞、生鮮品、洗衣店送來的衣服、藥品或是高爾夫球裝備,生活中的各類物品也可以通過“另一扇門”的介入開始流通。只要放入需要送出的物品,即使家中無人,物流公司也可上門收貨, 無論是快遞還是送洗衣物,即使是上班時間,利用起來也毫無顧慮。”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 9 之家 」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永山祐子的這個作品叫“9之家”。

在這個設計中,家被形狀像“9”的曲面牆包圍,牆的形狀很自然地將人從室外引到室內。曲面牆是一段長長的白板,既可以成為屏幕也可以成為音箱,是一個彙集了多種技術的地方。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9之家”中心的四方部分,將空間自然分割。

屋頂最高處安裝有外形像貓的傳感器,可以敏銳地獲悉天氣狀況,並隨時告知室內的居民。 廚房是獨立的中央島形式, 浴室和衛生間都集中在房間的中央位置, 它們的上方是臥室。

“9之家”是一個既敏捷又敏感的家。

永山祐子說:“通過“9之家”,人們不僅與外界產生了聯繫,家人之間也能形成新的溝通方式。它結構簡單,質量輕盈,非常便於拆裝和攜帶。”

“由於物聯網的普及,未來的家一定會從充滿物品的空間變為充滿故事的空間。到了那個時候,家裡的東西自然會越來越少,讓我們更加輕鬆。能夠應對這種變化的輕盈之家,才是未來之家吧。”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 租賃空間塔」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藤本壯介設計了這個租賃空間塔。

“住宅租賃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租借方式。除此之外,還有投幣存儲櫃這種小空間的短時間出租,愛彼迎所運營的按時間切割空間來共享,優步將移動時間進行共享的方式。將住宅或其他空間以時間為單位出租的各類生意,在現代社會將會越來越多。” 藤本壯介說。

“伴隨著租借行為,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溝通吧。借用空間也許可以和打理空間(出租行為與時間)並行,建築可以得到很好的維護。通過租借一個場所讓無數人共享,此處必定伴隨著人的行為,有人來訪,有人在此交流。之後難道不會出現一種新的城市形態嗎?”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由於共享經濟和極簡主義的出現,在社會和生活方式發生鉅變的背景下,我們認為創造出‘只有租賃才能做到的生活方式’,不斷提供新的居住價值,會越來越重要。”建築方的小林克滿說。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租賃住宅……哦不對,應該說新的租賃住宅打開了新的時代。我們希望把‘租賃空間塔’商業化,應用到社會中。”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 市松水邊 」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這棟建築不叫作“家”,而是叫作“水邊”。由木材和方木條直接組裝而成。

植物標本採集人西畠清順與建築師隈研吾一起,以“自然素材組成可移動的綠洲”為主題構成了它:扁柏集成材製成的立方體組成了方形地面,在這個可移動的箱子里加入水和樹木,一個不必擔憂建築佔地面積大小的臨時庭院就完成了。

“這種格子是日本古墳時代的織物花紋,京都東福寺的方丈庭院裡就用了這種式樣。而且格子高低錯落,高的格子可以坐,低的格子則是個涼水池,正好可以沒入腳踝。和同格子的人一邊泡腳,一邊聊天,很快就能建立一種分享的親密感,人與自然的界限也在消失。”原研哉評論說。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 木紋之家 」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人工木材具有低成本、高精度、高穩定的優點,但缺少木紋的韻味。原研哉在瞭解到印刷裝飾板的技術進步到可以再現木材質感後,策劃了這個“木紋之家”。

製作方的山中紀夫說:“我們有著一種強烈的願望,即‘賦予人類新的生活,創造一種新的生活空間’。未來,住在‘家’中的人們,心靈與身體悄然合一,而生活環境本就應該適應人類的心靈和身體情況。 比如只需坐下,椅子就能讀取此人的身體情況,並以聲音告知,不經意地提示人們的生活狀態。”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 “內與外之間,傢俱與房間之間” 」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這個建築是窗戶,是房間,也是傢俱,由建築師五十嵐淳和傢俱設計師藤森泰司合作完成。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窗戶變成一個有進深的開口,在內外之間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空間,再配上同時創造出功能與空間的傢俱。最終的房屋整體是一個扇形空間,連著5間呈放射狀分佈的房間,無論休息、沐浴、聚會還是吃飯,都有各自獨立的空間。該怎麼稱呼這個空間呢?它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建築詞彙。”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窗戶的剖面直接變成了傢俱……好像一種身體感覺的擴張,我們儘可能把空間設計到最大,可以稱之為‘窗傢俱’。”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五十嵐淳認為,這一圍繞窗戶的全新概念,或許可以成為一種病毒式的創意,傳染給已經紮根全世界的傳統“窗戶”概念。如果它能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也許可以改變整個世界的狀態。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 帶信號屋頂的家 」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家”字的“寶蓋頭”, 原指物理意義上的“屋頂”,一家人同在一個屋簷下。如果分開在各自的屋頂下生活,“家人”的意識就會變得淡薄。但如果將“寶蓋頭”換成“信號屋頂”的話, 同在一個“信號屋頂”下的人們也許能共享“家人”這種意識。

“‘信號屋頂’之下應該有哪些成員,全憑使用者自己決定。在福岡一個人生活的奶奶和在東京生活的三口之家,可以通過這種聯繫加強大家是一家人的意識。在遠離的人與人之間,‘信號屋頂’帶給人們新的人際關係。”原研哉說,他的原設計研究所為此做了一個展示屋,用小品的形式來表現‘信號屋頂’下一家子的喜怒哀樂。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通過服務或用戶界面, 可以讓遠離家人的人們共享“家人”的意識。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以人為核心的用戶界面。家人甚至可以知道爺爺的手機快沒電了。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今天的日本,據說嬰兒潮時代出生的那代人持有這個國家 68%的資產。然而他們的下一代,即正在工作的一代,手中的存款卻非常少。”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智慧手機TONE“是意識到今天人們所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強化’,也就是‘關係性消費’才開發出來的產品。” 增田宗昭介紹說:

“住在福岡的奶奶和住在東京的孫子,可以快樂地聊天,就好像同在一個餐桌上交談。全家人都使用,每月費用才1000日元(合人民幣60元左右),成本非常低。毫無疑問,們現在都希望恢復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特別是家人之間的關係。‘信號屋頂’讓人們重新回家。”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 清涼咖啡店:煎 」


(請旋轉看圖)

想保持聯繫,又不想有壓力……未來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



長谷川豪用連續的懸簾打造出這個柔和而陰涼的空間。

這是一處可以品嚐冰咖啡的休息場所。麻布屋頂是從裝咖啡豆的麻袋聯想到的。

建築的基礎為長椅,以吉野扁柏又粗又圓的樹幹作為椅背,就像一個大傢俱。坐在扁柏長椅上,布簾剛好到達視線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