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多寶塔感應碑》記


劉長卣/文

在書法史上顏真卿是一座繞不開的豐碑。在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中又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位,甚至還超越了他的前輩們——初唐四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薛稷)在書壇的地位。

顏真卿(七〇九-七八四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山東臨沂)。曾任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又稱“顏魯公”。興元元年(七八四年)被害,追贈司徒,諡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楷書端正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人稱“顏體”。與柳公權合稱“顏筋柳骨”。從現有史料來看“顏體”的形成是一個不斷自我突破和蛻變的過程,也正是因此變化才顯其偉大。宋代大儒蘇軾有言:“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畫至吳道子,書至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我們先排列一下顏真卿楷書書寫的年代順序:

1. 七四一年,三十四歲書《王琳墓誌》;

2. 七四九年,四十一歲書《郭虛己墓誌》;

3. 七五二年,四十四歲書《多寶塔碑》;

4. 七五四年,四十六歲書《東方朔畫展贊》;

5. 七五八年,五十歲書《謁金天王神祠題記》;

6. 七六二年,五十四歲書《鮮于氏離堆記》;

7. 七六四年,五十六歲書《郭氏家廟碑》;

8. 七六八年,六十歲書《馬伏波語》;

9. 七七〇年,六十二歲書《逍遙樓刻石》;

10. 七七一年,六十三歲書《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

11. 七七二年,六十四歲書《八關齋會報德記》、《宋璟碑》、《臧懷恪碑》、《元次山碑》;

12. 七七四年,六十六歲書《幹祿字書》、《乞御書天下放生池碑》、《竹山書堂連句》;

13. 七七七年,六十九歲書《李玄靖碑》、《錢塘縣丞殷府君夫人顏君神道碣銘》;

14. 七七九年,七十一歲書《顏勤禮碑》;

15. 七八〇年,七十二歲書《顏家廟碑》、《自書告身帖》等。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唐天寶十一載(七五二年)四月立於西京(今陝西西安)千福寺。岑勳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隸書題額,史華刻石。碑高二百八十五釐米,寬一百零二釐米;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字徑約二點五釐米。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第二室。

《多寶塔碑》是“顏體”楷書風格形成的成熟時期,也是形成“顏體”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比早期的《王琳墓誌》、《郭虛己墓誌》更加腴潤,比後期的《麻姑仙壇記》、《顏家廟碑》更嚴謹工整。此碑與同時期的書家有相互影響的痕跡,用筆上與唐人寫經體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多寶塔碑》上承初唐四家之風,下啟楷書之新貌。對於初學楷書者來說此碑是入門的最佳範本,一是可以沿著顏真卿的書法道路繼續前行,體悟顏真卿的“篆籀”筆法,上溯古文的源頭。二是通過《多寶塔碑》去尋找“初唐書風”的神采和豐韻。


讀《多寶塔感應碑》記


左一圖,徐浩,754 書《李峴妻獨孤峻墓誌》“年”

左二圖,顏真卿,752年書《多寶塔碑》“年”

右二圖,顏真卿,752年書《多寶塔碑》“書”

右一圖,韓擇木,752 書《南川縣主墓誌》“書”

歷代對此碑評價甚高,明代學者孫鑛《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寸掾史家鼻祖。”清人王虛舟雲:“公書以骨力健古為工,獨此碑腴不剩肉、健不剩骨,以渾勁吐風神,以姿媚含變化,正其年少鮮華時,意到書也。”錢大昕謂:“公書模楷百代,獨此碑後人尤嗜之,幾於家有一本矣。”現代書法家歐陽中石說:“它是顏碑中最講用筆,法度最為細密嚴謹的一部。”

《多寶塔碑》除去本身的書法藝術價值以外,碑文也為那段歷史的史料多一些佐證和補充。如碑文的撰寫者“岑勳”與詩仙李白詩句中的“岑夫子”為同一人。又如“許王,瓘”何許人也?還有“金楚禪師”生辰年齡等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此處不作贅述,如有興趣請查閱何檑《〈多寶塔碑〉考》一文)。同時也見證了在中國文字發展中的演變和簡化過程,《多寶塔碑》文共計二千〇二十五個字,其中有俗體字如“號”、“眀”、“赱”等字,古體字如“猒”、“朙”、等字,碑別字如“景”上面寫成了“口”等字。亦有不常用的字,第二十行“如來之法印”之“印”, 《說文》: ”執政所持信也。從爪從卪。”今文作“卩”。徐浩《陳尚仙墓誌》“印”字,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印”字,與此碑用字一樣。


讀《多寶塔感應碑》記


左圖:顏真卿《多寶塔碑》“印”

中圖:徐浩《陳尚仙墓誌》“印”

右圖: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印”

現今《多寶塔碑》影印發行基本以宋拓本為最多,筆者通過拓片與原石的對比發現有些字是石碑本身的受損而不清晰,如第五、六行的末字“化”、“期”等字。也有些是字是原拓片受損的原因而不清晰,如第一行“大唐西京”之“大”,第十九行“金銅香鑪”之“香鑪”等字。還有誤刻的現象存在,第二行“撿挍尚書”之“撿”的右半部,“人”字下面是“一”,而原石上刻成了“十”字。《說文》:“撿,拱也。從手,僉聲。”東漢《張景碑》“檢”字, 北魏《孟敬訓墓誌》“撿”字,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撿”字,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撿”字等皆是 “人”下為“一”字。《偏類碑別字•木部•檢字》引之“撿”字,“人”下亦不作“十”字。


讀《多寶塔感應碑》記


今通過電腦技術給每個字加上米字格放大來觀賞,讓我們驚喜的發現了顏真卿書寫的《多寶塔碑》字勢,他把很多豎畫寫成了由左向右傾斜的一個走勢。這樣的一個“豎畫”走勢與其書寫“長橫”收筆的“大頓點”相得益彰,從視覺上把偏斜的筆畫變成了“倚斜歸正”使字的結體更加靈動而不滯呆。這樣書寫的目的到底是顏真卿故意而為,還是因為他的書寫習慣及坐姿所造成的?這一切的推論有待更深入的對顏真卿進行研究。


附:劉長卣《多寶塔墨跡本》

讀《多寶塔感應碑》記

劉長卣《多寶塔墨跡本》

讀《多寶塔感應碑》記

劉長卣《多寶塔墨跡本》

本書特點:

⒈ 墨跡完整本,拾遺補缺;

2 單頁式裝訂,臨摹方便;

3 部分文字加以註解,更懂古今文字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