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是如何養老的?

在古代中國人是“以孝治天下”尊老敬老一直是我大中華的傳統美德。當歷史的齒輪轉到唐代,中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孝文化已積澱許久,而與養老相關的風氣、政策、法律等各個方面也都逐漸成熟和穩定。

唐代人是如何養老的?

唐朝時期的養老制度已經更加的完善,凡七十歲以上老人,賜予王杖,老人手持王杖,觸犯刑法,只要不是首犯,免於起訴。太宗皇帝“即位赦文”中明確提到“凡八十歲以上老人賜米二石,綿帛五段。百歲以上米四石,棉帛十段。”為了防止老人無人照看供養,法律規定,父母老人健在子孫不能遠走他鄉,否則依罪論處。在精神上也不能對父母不敬,和父母說話一定要和顏悅色。唐朝還推廣了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養老院“孤獨園”為老人養老提供了相當好的保障。

唐代人是如何養老的?

唐代主張以孝治天下,尊重和贍養老人是基本的孝行。在唐朝時有明文規定,凡是超過80歲的老人朝廷會派一個人前來照顧,超90歲派兩人,超100歲派5個人。在責任承擔方面,家庭承擔養老的主要責任。國家則在宏觀上進行嚮導,為家庭養老提供支持。國家也會監督地方官做好養老工作。禮儀方面,唐代延續了有悠久歷史的養老禮和鄉飲酒禮。前者是皇帝在仲秋吉辰親自設宴,對年長者表示敬意和祝福。後者則是在地方上舉行敬老、賓賢的禮儀活動。

唐代人是如何養老的?

總之,唐代人在養老上的舉措是社會性的,較前代更為全面。而尊老養老的風氣和舉措也有利於唐代社會和諧地發展。當今社會,提到養老時,常說“養老問題”。人口的老齡化似乎難以避免。如果養老成為了社會問題,那麼應該格外重視、妥善解決,萬不能將老人視為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