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心理類暢銷書《不要用愛控制我》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我和朋友正在咖啡館喝咖啡。

貝蒂和她七歲左右的女兒蘇茜走了進來。

她們看著玻璃櫃裡的各種冰淇淋。

“你要哪種?”貝蒂問女兒。

“我想要香草的。”蘇茜說。

“有巧克力的。”媽媽說。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麼這麼倔,真夠怪的。”貝蒂說。

故事中,貝蒂一直在否定女兒判斷,忽視她的感受。她還試圖把自己的判斷強加給孩子。

她彷彿在告訴女兒,你的感覺不重要,我才知道你喜歡什麼。

有誰比蘇茜更清楚她當時想吃的冰淇淋口味呢?

沒有,蘇茜自己最清楚。

如果這位媽媽繼續要孩子買巧克力味,即使孩子得到了冰淇淋,也不會開心的。

那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假設你正經歷下面的情境:

你正準備好好享受餐桌上的美食。

旁邊有一個人,一直盯著你吃飯,還時不時指導你,“吃快點,吃多點青菜!”

看你吃的太慢,他還會拿起勺子餵你,還拿出抹布,幫你擦嘴擦手,批評你“弄得到處都是!髒!”

當你吃飽時,他看到碗裡還剩食物,對你說“ 沒吃完,再吃一口!”

你會感覺怎樣?——估計是很反感,很抗拒吧,你會感覺很不受尊重。

但很多孩子就是這樣被父母餵養的。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美國有一個調查研究發現,出現厭食、挑食、飲食紊亂症的孩子,80%都源於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對孩子進食控制過多。

在孩子吃飯的時候,如果父母時不時來點催促、強迫、控制,食物裡全是難受的味道,孩子怎麼可能愛上吃飯呢?

跟朋友恆仔一起吃飯時,聽他講過“不吃芹菜”的故事。

小時候,他對芹菜的味道很抗拒。每次都會把飯菜裡的芹菜挑走。

“芹菜營養很好,多吃芹菜身體好”,媽媽勸說道。

但是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他還是不吃。

媽媽在多次勸說無果之後,使出殺手鐧。

“芹菜沒有吃完,不能吃別的東西。”

吃飯開始變成一件極其漫長而痛苦的事。

那段時間,媽媽還天天買芹菜,要他天天吃。

“我現在一看到芹菜就很反感!”他忿忿不平。

在他的記憶裡,芹菜的味道里夾雜著媽媽的壓迫,混合著不被尊重的痛苦。他想抗爭卻苦於力量弱小,想拒絕卻被父母冷冰冰擊回。

媽媽每一次逼著他吃芹菜,就在重複他的痛苦體驗。

這份痛苦和芹菜聯繫到一起,融入到他的潛意識。

逐漸地,條件反射形成。他一看到芹菜,就會勾起痛苦的感受。

這份痛苦,是對媽媽逼迫行為的控訴,一直延續到現在。

芹菜於你是美味,於我卻像毒藥。

父母可以把愛給予孩子,但不能強迫孩子跟父母一樣,喜歡相同的東西。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感受。

孩子是他自己。孩子是最清楚自己感受的人。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有些爸爸媽媽可能會問,有時候孩子的想法很荒唐,難道這時也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任他為之嗎?

其實,只要孩子的想法不危害生命健康,我們不妨和他一起嘗試一下。

Dr. 魏因擔任《最強大腦》科學評審被大家熟知。他分享過大女兒上幼兒園中班時的一個故事。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女兒非要穿著紗裙去上學。

大冷天穿紗裙,萬一生病了怎麼辦?

但是他很尊重孩子的感受,反而問她:“寶寶為什麼想穿紗裙呀?”

女兒說她想當公主。

“可是現在非常冷,如果穿紗裙,你會著涼的,怎麼辦?”他把自己的擔心告訴孩子。

“可以再穿一些衣服,就不冷了。”

於是,小女孩就在毛衣毛褲外面,再套上紗裙,穿成一個美麗又保暖的公主,開開心心地去上學。

就這樣,爸爸和孩子一起把“冬天穿紗裙”這個荒唐事給實現了。

Dr. 魏說,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允許他表達喜好,自己做決定。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斷獲得快樂和成就感。這種精神動力對孩子的成長非常寶貴。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還有的父母可能會擔心,如果一直尊重孩子的感受,會不會把孩子慣壞了?

星媽霍思燕在對兒子嗯哼的教育上,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霍思燕很尊重兒子的感受。她的育兒觀是:從不強迫孩子。

某次綜藝節目中,霍思燕想引導兒子把平時不常玩的玩具,捐給更需要的小朋友。可是嗯哼不願意。

她嘗試耐心開導嗯哼,結果兒子不高興了。

於是霍思燕就放棄了。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小孩子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他成長還不到這個階段的話,我就可以選擇放棄,慢慢來。他總有一天會有一個養成。”

之後,嗯哼自己來找媽媽解釋,他不想做的事不能一直逼著,他自己決定要不要去捐玩具。

當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簡直驚呆了。

這麼小的孩子,他完全懂得自己的感受很重要,並且能自信地提出自己決定玩具的去留。

最後,嗯哼把玩具帶去漂流現場,自己當起小老闆出售,並把得到的錢投入捐款箱,救助需要的人。

心理學上有一對概念:真自我、假自我。

假自我,是孩子一開始的自我就圍繞著養育者的感覺轉。

真自我,是孩子一開始的自我就圍繞著他自己的感覺轉。

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父母尊重他的感受,他就會知道自己的感覺很重要,開始圍繞自己的感覺轉,形成真自我。

嗯哼就是一個圍繞自己的感覺去行動的孩子。

擁有真自我的嗯哼,既真實又善良,更自信也更快樂。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霍思燕:身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

紀伯倫說,孩子藉助你們來到這個世界,卻並不屬於你們。父母是弓,孩子是被射出的箭。

孩子是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的。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會一次次告訴孩子,你的感覺很重要,你很好。

這份對孩子感覺的珍視,是孩子從父母這裡得到的肯定和支持,滋養了孩子心靈,讓他成長得更加自信和快樂。

這份對自己感覺的珍視,就像我們用心拉出的弓力,將帶著孩子飛得更穩,飛得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