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學者:南歐國家“向東看” 加強對華合作

北京学者:南欧国家“向东看” 加强对华合作

3月10日,人們在流經意大利帕維亞的提契諾河邊踏青。(圖片來源:新華社)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萬淑豔北京報道】2019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15週年,2020年是兩國建交50週年。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意大利研究中心主任羅紅波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意大利,將促使中意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邁上新臺階,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全方位合作結碩果

在羅紅波看來,從建交初期的經貿合作到現在的全方位合作,中意關係走過了長足的發展歷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首先,進出口貿易額成倍增長。2017年中意進出口貿易額達496.0億美元,比中國改革開放第二年1979年的6.1億美元增長了80倍。2017年意大利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五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地。2018年依然保持這一發展勢頭。中國是意大利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18年1至10月,中意雙邊貿易額451.5億美元,同比增長12.1%,全年將超過500億美元,創歷史新紀錄。

其次,投資由單向投資向雙向投資轉化。前30年,中國以市場換技術,主要是從意大利招商引資。進入21世紀後,中國企業也開始向意大利投資。截至2018年4月底,意在華投資項目共計5889個,實際使用投資71.5億美元。僅2017年一年,意大利對華新增投資項目201個,實際使用投資1.9億美元。2000-2017年,中國對意投資累計達到137億歐元,意大利成為中國在歐盟的第三大投資目的國。目前在意中資企業超過600家,營業額約180億歐元,企業員工超過3萬人,主要涉及能源、高端製造、化工、體育等領域。

羅紅波認為,中意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很大增加,合作領域和目標越來越明確,成效越來越大。

中意務實合作前景廣闊

“意大利將與中方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在此基礎上,中意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將進一步深化,加強各領域務實合作,範圍更廣,合作更深入。”羅紅波說。意大利總理孔特近日表示計劃於4月訪問中國,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2017年,時任意大利總理真蒂洛尼曾參加了首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這充分表明意大利有著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願望。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歐洲學會意大利研究會秘書長孫彥紅認為,中意深化和拓展各領域合作的空間很大,前景非常廣闊,比如綠色經濟、港口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方市場合作等。

根據兩國政府簽署的“關於加強經貿、文化和科技合作的行動計劃(2017年-2020年)” ,雙方確認優先開展以下7個領域的合作:環境與可持續能源、農業領域、可持續城鎮化、衛生領域、航空領域、空間科技及應用、基礎設施和交通。

以環保為例,羅紅波表示,意大利是最早進入中國環保領域的國家之一,投資金額較大。2000年,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意大利環境部發表了環境合作聯合聲明。2001年,雙方簽署了《中意環境保護合作項目諒解備忘錄》明確了優先合作領域,目前已開發並實施了200多個合作項目,是國際雙邊合作的重要典範。

南歐國家集體“向東看”

意大利是南歐國家之一。近年來,南歐多國經濟發展不景氣,支柱產業較弱,債務危機陰霾未散,公共赤字嚴重。

“自歐債危機以來,中國與南歐國家關係發展很快,經貿合作增長迅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孫彥紅分析,經濟不景氣是雙方合作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2016年4月,中遠海運集團以3.685億歐元收購了希臘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67%的股權;2016年10月,中遠海運入股意大利瓦多碼頭;2018年12月,葡萄牙與中國決定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

羅紅波認為,南歐國家資源相對匱乏,市場狹小,經濟發展較為薄弱,歐盟經濟出現新一輪下滑趨勢,恢復乏力,這使得南歐國家迫切希望尋求更多的外部合作,“向東看”,加強對華的出口和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