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創新王曉芳:企業家要敢於破壞自己,就像市場破壞企業一樣

最近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被搬上了大銀幕,熱度空間,但是編者對他的另外一部小說——《三體》也很感興趣,其中一句話令我印象尤為深刻:

三體人說:“太陽都快落下去了,你們的孩子還不害怕?”

羅輯說:“當然不害怕,他們知道明天太陽還會升起來的。”

這裡有一個隱含的假設:鑑於過去的經驗,人們總是認為將來會和過去一樣。未來,真的不會變化嗎?太陽真的會照常升起嗎?

 極限必將到來

對於浩翰的宇宙來說,變化是非常緩慢的,但對於日新月異的經濟形勢來說,對於企業來說,新趨勢眼花繚亂、新技術層出不窮,昨天你還是人人趨之若鶩的寵兒,今天便堆積在庫房當中無人問津,過去的成功模式在今天變得完全失效,一切依賴固有的路徑都是死路。

我們稱之為企業的至暗時刻,有多少企業在這段時間覆滅呢?

壹創新王曉芳:企業家要敢於破壞自己,就像市場破壞企業一樣

我們來看這樣的一組數據吧,《福布斯》雜誌早在1917年,就評出了福布斯百強企業,那些企業後來怎麼樣了?到了1987年,那100家企業裡的61家已經死掉了;另外的39家裡邊,只有18家還在百強裡,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柯達、杜邦、通用電氣、福特、寶潔等等。再到今天,柯達也已經破產,寶潔也已經在逐漸衰退,福特利潤跌去了一半,這些在當時被我們看作是基業長青的企業,不知不覺走到了窮途陌路。

無獨有偶,上市公司的壽命也在縮短。1950年上市公司的平均壽命大概是50年,到了最近,這個數字縮減到了18年。《規模》裡邊有這樣一個數據,上市30年以後還存活的公司,不到5%。企業的持續增長,是縈繞在每個成長型企業家心中的痛苦。

所以,從本質上來講,沒有任何企業能夠基業常青,企業增長的極限必將來臨。時代是激烈而殘酷的,可能從明天醒來的時候,太陽就不再升起。

 破壞自己是持續增長的唯一解

壹創新王曉芳:企業家要敢於破壞自己,就像市場破壞企業一樣

基於以上的現象,福斯特在《創造性破壞》提供了他的解答,他說:企業有兩種思維方式,一種叫企業思維,一種叫市場思維。企業的基礎假設是連續性,致力於持續增長,所以焦點在於運營和管理;而市場的基礎假設是不連續性,重點在於創造和破壞。也就是說對於企業來說,要塑造一種持續的、有效的文化,而對於市場來說,企業需要不斷改變和創新,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和發展。

換言之,市場的秘密在於用創新企業去破壞老舊企業,有效的資本市場會毫不留情地將老舊過時的一切淘汰出局。

所以,壹創新創始人王曉芳認為:企業增長的本質在於破壞,就像市場破壞企業一樣,破壞自己。

但是有人會說啊,去改變原有的模式,去破壞自己的產品,是一件非常逆人性逆理性的行為,你願意把你的主營業務砍掉,重新尋找新的增長極嗎?

壹創新王曉芳:企業家要敢於破壞自己,就像市場破壞企業一樣

其實,破壞自己,並不在於非要去刻意改變你的業務生態,也並非需要一開始就發明一個高深的產品,正如馬化騰所說的: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幾種現象:有些人一上來就把攤子鋪得很大、恨不得面面俱到地布好局;有些人習慣於追求完美,總要把產品反覆打磨到自認為盡善盡美才推出來;有些人心裡很清楚創新的重要性,但又擔心失敗,或者造成資源的浪費。這些做法在實踐中經常沒有太好的結果,因為市場從來不是一個耐心的等待者。在市場競爭中,一個好的產品往往是從不完美開始的。同時,千萬不要以為,先進入市場就可以安枕無憂。我相信,在互聯網時代,誰也不比誰傻5秒鐘。你的對手會很快醒過來,很快趕上來。他們甚至會比你做得更好,你的安全邊界隨時有可能被他們突破。我的建議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許每一次產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堅持每天發現、修正一兩個小問題,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來了,自己也就很有產品感覺了。所以,這裡講‘創新的灰度’,首先就是要為了實現單點突破允許不完美,但要快速向完美逼近。”

企業家要敢於不斷的破壞自己,不斷的升級迭代,才能持續的佔領市場,保持持續的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