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邊境的一座小山頭,卻有數萬軍隊在此絞殺,炮火遮天蓋地

中蘇邊境的一座小山頭,卻有數萬軍隊在此絞殺,炮火遮天蓋地

(電影《解放》)

經過第一天的較量,施特恩初步嚐到了機械化密集打擊的甜頭。張鼓峰的陸地面積南北相加,總共不過3公里,一彈丸之地耳,這麼多大炮、坦克和飛機投入進去,可以輕易形成遮天蓋地一般的火力優勢。

1938年8月7日,施特恩如法炮製,在飛機大炮的輪番轟炸下,日軍損失比第一天更為嚴重。

蘇軍炮火覆蓋面很廣。張鼓峰以北有一座偽滿軍哨所,偽滿士兵將生火的爐子擱在哨所附近,被蘇軍炮兵發現,以為是什麼新式武器,立即延伸射擊,直到將爐子炸飛為止。

轟炸剛剛告一段落,蘇軍即以坦克為先導,步兵隨後,向日軍守備陣地發起包圍攻擊。T-26坦克一馬當先,扮演了戰場清道夫角色:工事壓塌,暗堡擊毀,電話線碾斷,日軍陣地內被衝得人仰馬翻。

中蘇邊境的一座小山頭,卻有數萬軍隊在此絞殺,炮火遮天蓋地

(電影《登陸之日》)

日軍用以對付坦克的是速射炮和炸藥包,只是坦克太多,一時難以應付,速射炮也接連被蘇軍擊毀。所有陣地之中,最危險的仍然是52高地。

52高地與張鼓峰山頂血脈相連,一失全失。尾高急調預備隊增援,意識到使命艱鉅,行前預備隊專門舉行了簡短儀式,匆匆忙忙地表達了“必死報國”的決心,然後才急速向52高地趕去。

知道殘酷,到了現場一看,比想象中還要殘酷:守衛52高地的日軍傷亡慘重,大隊長和幾個中隊長個個非死即傷,陣地已經面目全非。

預備隊畢竟是生力軍,一番死拼,高地總算沒有易手。

中蘇邊境的一座小山頭,卻有數萬軍隊在此絞殺,炮火遮天蓋地

(電影《登陸之日》)

一天鏖戰下來,拍著胸口喊慶幸的是尾高,深感失望的則是施特恩,因為他的網裡仍然找不到大魚的影子,張鼓峰和沙草峰的山頂還在日軍掌握之中。

對施特恩來說,唯一能聊以自慰和慶幸的是,他總算撿到了一條“小蝦”:蘇軍以舟艇橫渡哈桑湖,控制住了張鼓峰東坡。

兩輪較量結束,難分勝負,儘管尾高和施特恩的各自出發點不同,但那種焦灼不安的心情卻是一模一樣。

施特恩等不得正式開場,就策劃對張鼓峰山頂的日軍進行夜襲。既然是夜襲,參與的人數就不能太多,又估計到白天日軍遭到極大消耗,防守力量薄弱,施特恩只派了一個營。

然而他錯了。山頂尚有兩個日軍大隊的編制,每個大隊的人數再嫌不足,湊起來還足以應付一個營。

中蘇邊境的一座小山頭,卻有數萬軍隊在此絞殺,炮火遮天蓋地

(電影《突破》)

施特恩的夜襲以失敗收場,他只能在天亮後再開高壓鍋。讓他料想不到的是,天亮之後,尾高變得更為堅挺。

1938年8月8日,長勇聯隊、關東軍增援的野炮高炮部隊,全都到達了戰區,日軍的防禦力量得以進一步加強。施特恩的“高壓鍋”光聽見動靜,卻無法將對手蒸熟蒸爛。

(節選自關河五十州《日本大敗局1——當關東軍遇上蘇聯紅軍》)

實體書《日本大敗局1——當關東軍遇上蘇聯紅軍》已出版上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