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軼事:乾隆皇帝頭等御前侍衛、武狀元李國樑之死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傳聞軼事:乾隆皇帝頭等御前侍衛、武狀元李國樑之死

李國樑乃直隸省樂亭縣人。他自幼習武,稍長便遊歷各地遍訪武林高手學習武藝,刻苦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武功。在乾隆朝他一舉奪得殿試武狀元,被乾隆皇帝授於頭等御前侍衛,後擢升歷任福建提督、湖廣提督、直隸提督等軍界要職,威名天下揚。

話說乾隆朝某年夏天,中國西南方苗民聚居區發生了民眾叛亂。頭領一呼百應,隊伍迅速擴大,侵州掠縣,誅殺命官,時間不長就佔領了很大的地盤,引起了朝廷恐慌。乾隆皇帝想到了一貫能征善戰,韜略過人,時任湖廣提督的李國樑,便召他進殿,命他率兵前去討伐苗民叛眾。李國樑考慮到自己對苗民造反地區的武備民風不熟悉,心裡沒有底。於是,他向乾隆皇帝請求,為了達到出兵必勝的目的,最好先化裝去南方走一遭,探訪一下敵情。乾隆皇帝聽著有道理,馬上批准了他的請求。

李國樑經簡單準備,化裝成一個教書先生,帶了一名書童騎快馬而去。接近了造反的地方便把馬存放起來,書童挑著行李二人步行。到了苗地後,他在一些造反隊伍活動的州縣明察暗訪,掌握了一些造反頭領和反叛苗民的情況,但並沒有探尋出有武藝高強智謀多端之人。所謂的大王不過是幾個少數民族頭領,他們扇動了眾多百姓參加造反,但組織混亂,紀律渙散。於是,他準備返京後立即請旨組織人馬前來剿滅。這天,師徒二人來到一座大廟前的石板臺階上歇腳。李國樑從廟門向裡一望,院子裡有一盤大鍋灶,一個約十六、七歲的小和尚正在燒火做飯。李國樑忽然看的眼睛發直,被小和尚燒火的動作驚呆了。原來小和尚燒的是小竹竿,有手指粗細。只見他用拇指和食指一捏一捏地竹竿就碎了,而後填進灶裡。李國樑心想,我這練武之人也很難捏碎這細竹竿呀!連一個小和尚都有如此功力,可想而知那些蠻兵悍將武藝是何等高強啊!我若帶兵來剿怎能輕易取勝呢?看來,苗人不可小覷,決不能輕敵冒進。想到此,他立即起身想火速趕回京城,向乾隆皇帝申明情況,研究部署謹慎應對的征剿方案。可轉眼一想,這個小和尚兩個手指能捏碎竹竿,他的武藝究竟如何?怎樣讓他亮一亮呢?又不能毫無端由地提出和人家比武呀!李國樑犯愁了。此時他一轉眼,瞥見廟門兩旁擺著一對高大的石頭獅子,單隻足有千斤重。又見那小和尚因天熱把外邊穿的袈裟脫下來放在了門內不遠處的板凳上。看到這些,李國樑有了主意。他讓書童趁小和尚不注意時悄悄地把袈裟拿過來。只見他單手用力一搬,將石頭獅子的一角翹了起來,隨手把袈裟的衣襟壓在了石頭獅子下面,而後若無其事地坐在臺階上看書。小和尚燒完火,尋找袈裟卻不見了。他看見門口臺階上坐著兩個人,趕緊走過來,一出門就發現袈裟被壓在了石頭獅子下面,不由得大吃一驚!是誰有如此蠻力能把這麼重的石頭獅子搬起來?不用問,肯定是門口這兩個人乾的。於是,他雙手合十,口誦阿彌陀佛,隨口說:“兩位施主,請不要和我出家人開玩笑,快把我的袈裟取出來吧!”李國樑接茬說:“你有那麼大的力氣自己取吧!”小和尚說:“我哪有力氣取出來呀?硬拽出來袈裟就破碎了,我們缺衣少食的!”李國樑說:“你怎麼真人不露相呀?剛才燒火時那麼堅硬的竹竿你用兩個手指一捏就碎了,說明你力大無比啊!怎麼搬不動石頭獅子?”小和尚聽後微微一笑,恭敬地說:“施主誤會了,我們這裡人祖祖輩輩就燒這種小竹竿,人們從小就練著用手指捏竹竿,所以只練出了這手指上的力氣。”李國樑聽後心裡有了數,他又藉機向小和尚打探造反隊伍的情況。因寺院也遭受了反民的騷擾,所以小和尚以實相告。李國樑聽後,隨手搬動石頭獅子取出袈裟遞給了小和尚,又給了他一大包散碎銀子,而後匆匆往回趕。

回到京城,李國樑向乾隆皇帝稟報了探訪情況並提出了征剿建議。乾隆皇帝立即頒旨調兵遣將,令李國樑掛帥征剿苗人叛眾。李國樑領旨後便揮軍南下,路上與兵勇同甘共苦,沿途秋毫無犯。到達苗地後他迅速排兵佈陣,斬關奪隘,所向披靡,很快就剿滅了叛亂隊伍。班師回朝後,乾隆皇帝認定李國樑有勇有謀,不僅給予重賞,而且更加信任和器重,不久便調他擔任拱衛京畿的直隸提督。

乾隆皇帝是封建帝王中難得的英主,文治武功建樹非凡,把國家治理的相當強盛,一派國泰民安的景象。他精力充沛且非常勤政,每晚都召集一些大臣議事或批閱奏章到深夜才回寢宮休息。據說皇帝的寢宮前面圈有內外兩層院牆,內院牆的大門距離寢宮只有五六丈遠。晚上下朝後,御前侍衛護送皇帝到內院門口就不能往裡進了,太監關好門又趕緊到室內去伺候皇上就寢。話說有一年冬天,一個漆黑的夜晚,乾隆下朝回寢宮,進了內門剛走了幾步,忽然聽到身後有重重的腳步聲。乾隆頓時一驚,但他畢竟是曾御駕親征且身懷武功的真龍天子,遇事超常鎮定。遂靈機一動問道:“身後何人保駕?”只聽身後回答:“二弟雲長。”乾隆猛一回頭,身後連個人影兒也沒有。他即刻醒悟,這是關帝爺顯靈在身後保護他。接著他又問:“三弟在哪裡?”身後答道:“三弟鎮守直隸。”乾隆明白了,關雲長顯靈告訴他:他本人是劉備轉世,現任的直隸提督李國樑是張飛轉世,而身後無形的保駕者正是關雲長。想到此,他三步並作兩步進了寢宮,馬上傳旨兵部,火速調李國樑回京,並限定第二天申時進見。

此時,恰逢李國樑不在直隸提督府,而正在山海關外巡查防務。他在關外接到了皇帝調他緊急進京的聖旨時已經接近了規定的進見時限,不由得心裡一驚!李國樑心亂如麻犯起了尋思:皇帝急調我進京,也沒有說明事由,自古講“文怕宣,武怕調”,突然宣文官或調武將進京定是凶多吉少。以往的事例表明,十有八九是有奸臣在皇帝耳邊進了讒言,外官回京後幾乎都慘遭殺害。現在,我已無法按時趕到京城進見皇上,僅憑藐視君命這一條罪狀即可定為死罪。想到此,他回想自己征戰多年,一身清正,立功不少,覺得對得起皇上和朝廷,今若遭人誣陷,寧可就地自盡也不願回京後被推出午門看著奸佞們得意的眼神去死。此時,他反而鎮定了,向屬下簡單交代了些事情,回到臨時寓所內室即刻吞金而死。可憐武藝高強、戰功赫赫的李國樑由於對皇上的愚忠,竟成了大清朝的殉葬品,實在是可悲可嘆!

再說乾隆皇帝在京城得知李國樑自盡的緣由,仰天哀嘆,錘案自責:幸賴天神眷顧,二弟雲長顯靈,朕只想急調三弟的化身李國樑進京會面,可悲的是朕急中出錯,限定的時間太緊了,以致造成了三弟的誤解,為朕而死,實乃朕之過也!關雲長千年顯靈即將再現“桃園三結義”的場景將一去不復返了。悔哉!悲哉!痛哉!!!

(作者陰春發,樂亭縣工商局退休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