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航天徐鳴:“自我”這個產品決定一切

導語:

中國精英處事,非常在意“勢”。即當下做什麼不是核心,更重要的是,當下的動作會導致什麼樣的趨勢?目標是什麼才是致命的關鍵。淺薄的棋手,會在意一時的得失,而高手,甚至會故意做出階段性的隱忍,退讓,為最後的目標蓄勢。

勢能和創業者不可分割,擁有勢能的團隊,將會更加容易吸引優秀的資源、資本和人才的加入,隨即會越來越正確。沒有勢能的創業者,被人拒絕則是家常便飯。可能你被拒絕的時候,會懷疑市場的判斷能力,畢竟馬雲、馬化騰也曾被拒絕過。失敗是相似的,可二馬後來的好事並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需要從自己身上尋找答案:為什麼你沒有讓投資人看到——你有成的可能性?

那麼如何打造自己的勢能呢?在過去十年,當一家企業出奇制勝,成功營銷,被媒體報道之後,就會產生一股強大的勢能,而被市場所青睞。三年做成一家上市公司,不是奇蹟,而是時常發生的事兒。到了新的週期,關於勢能的締造,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觀察角度。

舵舟本期訪談的銀河航天創始人徐鳴,是舵舟將會長期跟蹤觀察的創業家之一,2017年曾經跟還是獵豹總裁的徐鳴進行過一次訪談。2007年,徐鳴和傅盛一起創辦了可牛,後合併金山,進而發展成上市公司獵豹。2018年,徐鳴辭去獵豹總裁職務,投身民用航天,將致力於打造由千百顆5G通信衛星組成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星座“銀河Galaxy”,建立一個覆蓋全球的天地融合通信網絡。不到一年時間,融資三輪,估值達35億,團隊規模達130人。

本次訪談,我們的關鍵詞是“勢能累積”,為什麼徐鳴說蓄勢,值得我們認真看看。

第一,成功過的背景。他的成功並不是20出頭,偶然創了大運,糊糊塗塗的成功。而是30歲出發,一路跌跌撞撞才有的成果,即便這裡面依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所以他懂得資本的規律和要求,他也知道創業的真相。

第二,態度的借鑑。我們欽佩成功過,依然還願意受“二茬罪”的人,因為無論是第幾次創業,該走的坑,一個都少不了。所以必然是某種信念,讓他願意踏入一條河流兩次。和我們不同的是,當面對同樣的困難,他的心態不一樣了,有經驗了。這時他的總結,對於我們有很大的思考借鑑價值,以激盪我們的思路。

第三、細節的探索。徐鳴經歷全程的“機變”時代後,又再和我們一起進入到新週期。而他又很關注“勢能”,他知道在創業的過程中,什麼動作能讓我們蓄勢,什麼動作會讓我們勢能削弱。知道更多,並不能讓我們減少犯錯,但可以讓我們在犯錯之後,有更立體的思考和總結。

本文分三個模塊,第一、市場是理性的,如何做到勢能累積?第二、如何通過找準定位來發揮勢能?第三、避免勢能削弱——如何應對成長中的負反饋?以下為對話實錄,全文10754字。

銀河航天徐鳴:“自我”這個產品決定一切 | 舵舟

徐鳴

身份:銀河航天創始人兼CEO

融資輪次及估值:A輪3次融資,估值35億元人民幣

行業:商業航天

1

市場是理性的,如何做到勢能的累積?

舵舟:您是成功創業者二次創業,優勢非常明顯,我一直有關注銀河,知道你們融資節奏很快。

徐鳴:我是從18年3月份開始組建銀河團隊的,4月25號有了自己正式的辦公室,到現在10個多月的時間。因為原來經歷過從創業到上市的階段,現在我二次創業,也算有一定的經驗了,畢竟還算是有一點點餘威吧,也有人來追逐你。但把時間拉長來看,市場是理性的,你很難就只靠著餘威或某個關係去推進事業。人和事兒,更重要的是事兒,人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如果事兒不成,即便有東風好借,你也有難度。

當然,朋友之間是能互相幫助的,大家通過你過去的經驗,會有基本的判斷和認知。一般來講大家做的都是新事兒,在一開始,故事難免有漏洞,講法本身就不一定正確,包括之後事情的演化過程,和你原來的講法也會不太一樣。這個過程是需要打磨的,如果你沒有很好的個人關係,對方也不見得願意花時間和耐心去聽你講,所以人和事兒是相輔相成的。

銀河也是這兩部分構成的,第一是銀河團隊,不只我一個人,我們這麼快的速度組建了近130人的團隊;第二個是事兒,怎麼把銀河航天做好?怎麼跟互聯網基礎建設,接下來的5G發展更好的關聯?這是一個遙遠的事情,大部分人都無法想象出來的一個東西,但我們能把這個故事講明白講清楚,還能夠踏踏實實往下去做。

正確事兒,加上一群還算靠譜的人,不斷的往前滾動,讓越來越多優秀的人參與進來,事情也越來越正確,形成螺旋上升的態勢。雖然未來很遙遠,但當下腳踏實地,中間還能看到不斷在成長,這就是勢能。

勢能的累積,是非常關鍵的。有時候我們喜歡“機變”,所謂機變,就是你見到不同的人,說出來的話可能不見得一樣。我們以為自己很聰明,但實際上你可能因此失去了一些積累的機會。而一家早期還在摸索模式的公司,形成勢能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

你也算新晉創業者,這一年有什麼體會,融資還順利嗎?

舵舟:舵舟在融資這件事兒上,一直沒有突破,因為我想找懂我的錢,投資人其實是你的聯創,應該跟你有很好的互補才行。可現實是,表達了投資意向的,我很難決策,我要追逐的資本,又不理我。所以我就乾脆自己努力賺錢算了,最近也在考慮接觸融資。

徐鳴:你的觀點我不見得認同,因為創業的本質,還是在於你自己。這個事情不應該有人懂你,為什麼你要追求有人懂你?你天生就應該是孤獨的,如果你不認可這種孤獨,還不如不幹。你不能期待著這個人懂你,然後這個人還投你,這個人還幫你,我們不應該有那麼多的前提假設。給自己設定這麼多條條框框的本質是什麼?是我們自己依然沒想清楚,我們自己並沒有決定一定要幹這件事情。

當你自己決定要幹這件事情了,就不應該有太多的前提。有人鼓勵你懂你,我們歡欣鼓舞,沒人懂你,你很孤獨你還走不走?你還做不做?

在不知道該不該下這個決定的時候,有一種方式可以解決,你就去幻想,當前的兩種選擇,分別最好的情況是什麼?你願意追尋哪一個?然後再幻想最差的情況。從概率上說,最壞情況出現的概率更大,因為理論上,我們都是非常樂觀的,我們認為自己的運氣不會差到最壞。但實際上,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往往高估,我們總認為我們會直直的上去,但實際上,我們走的往往是最曲折最艱難的一條路。

如果最壞的你能承受,你就去做吧,因為最壞的大概就是你正常要走的路。而你幻想出來的好情況,則是你信念和勇氣的來源。所以決策的依據,是想清楚最好和最壞,和相信孤獨,而不是期待被理解。不要指望這個世界上一定有某個人,他特別懂你,因為沒人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你的孤獨寂寞,只有你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排解,解決不了,那是你自己的問題。

路上最終是靠你自己,沒有人在路上陪你,更沒有人有義務給你鼓掌鮮花,給你加油,然後抱抱你,給你溫暖,沒有,不要有這樣的期待。也許有,有那是我們的幸運,但不能期待我們一直幸運,不能期待每天都打順風牌。

既然走上了創業這條路,你應該要明白——你可能每天都在走下坡路,過程中你身邊的人會越來越少,你對自己的判斷也會越來越差。出發前,你要想清楚你能夠堅持走多長時間的下坡路?順風路太容易了,走下坡路是艱難的,不能期待著天天都是正反饋。什麼叫堅持?就是經歷大量的負反饋,每天都讓你痛苦,讓你鬱悶,但你說,你還是要幹,你就成熟了。

所以,剛剛我問你融資情況,本質是問你的成長認知。你得首先把自己撥到一個勢能點上去,如果你到不了那個高度,你就散發不出力量感,光芒和自信,你就感染不到別人。你怨恨人家不理你,本質是你自己勢能不夠。你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你對整個世界的描述,以及你對人的理解,都沒到那個點上。渴望被別人溫暖的創業者,不僅沒有光芒,反而是一個黑洞,你在吸收別人的能量。

創業這事兒,本質是要用你的能量去帶動別人。人和人之間信任的建立,通過共事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其中這種勢能的互相激盪,能量散發,可能又是更重要的一環。你能把自己撥到一個能量點上,讓對方感受到,你是一個可以給對方輸出能量的人,而不是等著你來幫我,是我往前走帶上你,你跟著我走,你就會有機會贏。

創業的過程中,團隊,資本方,合作伙伴們,大家一起會走下去,但CEO是方向的領頭人,必須是堅定地走在最前面的那個人。也許路上有人幫忙,甚好,但是你不幫我,我也得走,我內心依然愉悅。創業就是要面對拒絕,不可能那麼順利,都是要不斷去講一些重複的觀點,非常枯燥。但你既然堅定的走上了這條路,你就一定要做路上的永動機。你就指著那個方向說,這個方向不錯,我要往那裡走,你們願不願意跟我走下去?

想達成目標,人和事兒是不可分的,但從勢能的角度來講,起點還是人本身。

2

如何通過找準定位來發揮勢能?

舵舟:聽到這些話,特別受教,我需要消化一下。

徐鳴:聽別人講太多,不一定是好事,核心還是要把一些東西固化下來,成為自己的東西。你的方向到底是什麼?——在當前的格局下,你怎麼做才有機會讓你的事兒變得不一樣。我問你一個問題,你怎麼看互聯網的整個大舞臺?

舵舟: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大題,我很難回答出來。

徐鳴:我們都講基因,任何公司都有他的一個站位,你在這個大舞臺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角兒?互聯網的架構是分層的,每一層有很多個角色,涵蓋了我們所有的衣食住行的各種服務。微信是鏈接人,淘寶是電商,滴滴打車,美團是吃,互聯網就這麼一點點的把我們生活所需要的服務數據化了。比如說舵舟在我來看,其實是把某一些特定的人進行數據化,然後變成信息服務提供出來。

互聯網裡的創新就像切豆腐一樣,要麼我就切出一塊鮮豆腐來,開拓一塊荒地,誕生一個新領域,以此來定位自己的角色。比如說原來沒人把車進行數據化,滴滴就誕生了,原來沒有人把餐飲進行數據化,美團誕生了;要麼就是強化或優化原來的豆腐快,比如頭條,基於原有的新聞資訊,用技術去改變內容和推送。對於用戶來講,它更加便捷,更加千人千面,比我自己更懂我,這也是角色定位的方式。

舵舟是什麼?也是其中小的一塊,相當於改變了原來的內容創作方式,原來的記者利用公關事件去傳播,你們是做更加深度的方法論文章。所以在互聯網的平臺上,既會不斷的誕生新的豆腐快,過去的豆腐快,還可以用技術的方式重新做。舞臺如此,那麼我們自己是誰?比如舵舟,你對標的是誰?你也可以說你要替代誰?你是上一代的誰?給自己一個很清晰的定位。

剛剛說的,都是互聯網的最上面一層,也是我們感知最多的一層,

往下一層,是存儲和計算雲,我們的服務都是構建在存儲和計算雲上的。底層是設備雲,它是一個接入層,我們通過這些設備,接入互聯網。比如說小米,為什麼做了手機,又做了那麼多硬件設備?除了生態鏈的解釋外,在我看來,小米是在構建設備雲。從這個視角來剖析,他一定還會做pc、電視,手錶等智能設備。因為這都是互聯網終端設備,都是用戶獲得信息的橋樑,所以小米要佔據這個位置,這是它的定位決定的。

銀河航天徐鳴:“自我”這個產品決定一切 | 舵舟

過去的互聯網,在我看來就是這標準的三層。銀河做的是什麼?是在這中間又找到了新的一層。過去,我們的設備要鏈接到網絡,需要通過運營商,銀河要做的事,是用衛星的方式,形成新的通信鏈路,這個叫做通信雲。具體怎麼解釋?天上跑的衛星,其實就是一個個通信計算機,銀河做的就是把這些通訊計算機加在一起,變成一個通信雲。這就是銀河的基本設想。

把行業圖譜畫出來,把自己的角色定義清晰特別關鍵。表面看起來,這個事你還沒幹,但因為你已經明確了自己的定位和路線,你就是一個具體的事情了。這就是一個勢能,就算你還沒做完,你已經在加分了。

舵舟:這段對話對我的價值很大。

徐鳴:如果你只把自己定位到——我做點事掙點錢,一會兒做這個一會兒做那個,你換位思考一下,投資人為什麼要相信你的掙錢主意?他需要知道你的大邏輯,大格局,你所建立起來的整個圖譜到底是什麼?你把自己放在什麼樣位置?你認為自己是誰?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你的基因,這個基因決定了你整個公司長期的成長。你最終能走多遠?在你公司誕生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大差不差地決定了。所以你要想讓天使投資人投你,你描繪不出一個大場景,你自身散發不出那樣的能量,別人也沒辦法信你。

人和事兒是完全揉在一起的,對的人講對的事兒,才有力量,才有人信,因為這樣的人才能成。所以銀河一年融三次,我們真的沒有靠所謂的關係,當然關係很重要,大家信我,他覺得根據以往的經驗判斷,我是個靠譜的人,這是極其重要的前提。

你在前面想不清楚,後面執行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問題。比如你給自己的角色規劃是,我要採訪一百個成功的CEO,搞一個連載,搞了三期,第四期就約不到人了,就只好採點別的來湊數,湊著湊著,發現這條路走不下去。你又換一條路,說我要採訪一百個CTO,你這麼變來變去,實際上是因為你出發的時候沒想清楚。

問題不在於你執行過程中的困難,而在你出發時就沒想清楚,必然會導致你在過程中,不斷的調方向,這個過程一定會導致勢能的損失。就像你剛剛說你融資的事兒,遇到困難了,我就不融了,我賺錢。我發現我能賺到一些,但賺得也不多,我要去融資,又遇到困難了,大家又不理我,我又去賺錢,我又融資,這個問題不是出在過程中,而是出在起點上。

對於打算做的事情,我們往往都覺得自己已經ready了,其實遠遠沒有ready。

銀河航天這事兒,我真的是構想了很長時間。幾年前都是YY,到了2017年12月份,我就已經下定決心了,到2018年3月份開始幹,人很少,大概十來個人,那個時候,我完全不知道人在哪裡,所有創業者的窘境都是一樣的。

當我開始往前走,我就知道哪裡有我需要的人了。出發的時候,我大概預估了一下我們團隊年內能夠發展到90-100人的樣子。很多人就質疑說,你到哪裡搞這麼多人?到現在,我們團隊到了近130人,結果證明就是能搞得到啊。為什麼搞得到?因為出發時已經想清楚了。創業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準備,如果你不去準備,就靠撞大運,今天招個CTO,明天招個COO,後天招個CMO,這屬於童話故事吧。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創業不易,非常難。

舵舟:怎麼個難法?按理說,什麼都想清楚了,任何事情的發生應該都在承受範圍內。

徐鳴:本質上,人是沒辦法跟人性對抗的,人都有貪嗔痴,你想清楚了,不代表你就不貪嗔痴了。過程中,你對自己的思考,你對一些東西的要求,一樣會變形。只是我意識到變形的時候,我的應對策略會比之前要好,因為這是我二次創業了,所以當我現在遇到問題以後,痛苦的東西不會讓我沉迷。

應對日常的變形,內心的力量是你創業的源泉,所以一定要找到內心的力量,以及你用什麼辦法去增加內心的力量。創業的力量來自於哪裡?來自於你越來越清晰的認知自己。我在啟動創業的時候,有人送了我四個字——叫突破自己。

舵舟:這四個字還需要送啊。

徐鳴:因為我問了他這個問題,我說這件事情好難,怎麼辦?他說突破自己。好吧,這四個字我肯定知道,但拿到這四個字,我還真的想了很長時間。到底是“突破”難?還是“自己”難?其實關鍵詞是自己,不是突破。認知到自己,遠比突破難。因為我們只要有一個方式,能夠認知到自己的問題,就可以做突破了。認知自己是尋找方法的過程,突破是執行的過程。

但讓自己承認自己的問題,看清楚自己,認知到自己的當下,知道自己在哪裡且往哪裡去,這件事情是非常難的。即便你出發的時候,有一個目標了,但你還需要不斷的剖析——你到底想幹嘛?這就是認清自己的過程。

外物都是你自己內心的反射面,所有圍繞著我們的這些事情,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用佛家的話說,你所有的當下,都是你自作自受,都是你自己應當的。融到了錢,是你該得的,融不到錢,也是你該當的。被別人噴,是你該得的,事情做得成,也是你應該得到的結果。當下如果很好,你就享受,不好,說明你只配這樣。

最後你會發現,每個人的一輩子,其實就是不斷找準自己,雕刻自己的過程。原來的自己可能就像一幅水墨畫,看上去模模糊糊的不太清楚,通過不斷的挖掘和修飾,從平面變成三維立體。又發現某些地方不清晰,再一點點把自己的輪廓給鑿出來,這是一個逐漸顯影的過程。

當然,這不是所有人的力量源泉,有一撥人願意去看清自己,希望能夠做成一件事,希望能夠為行業帶來變化?無論是改變世界也好,做一個小一點的公司也好。但一定有人不這麼想,這沒有對錯,也沒有優劣,不是說追求成長就是對的,追求享受就是錯的。因為人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你要從人性的角度去認可和理解這種區別,並且接受他。創業者需要做的,是在每個階段,找到你的同行人,當你找到了對的人,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隨著創業的推進,我認為到後面,我對自己的理解會越來越清晰。

3

避免勢能削弱

——如何應對成長中的負反饋?

【坦誠內心】你的喜好,就是你的弱點

舵舟:現在對於自己是什麼樣的理解?

徐鳴:現在應該還是在過程當中。

舵舟:跟一開始發生變化了嗎?

徐鳴:有變化,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自己某些地方的不足。其實你的喜好,實際上就是你的弱點,人的喜好越多,弱點越多。也許非常stable的喜好能夠帶來一些價值,但過多的喜好,必然會讓我們難以走到更高的道路上。

有一些喜好,比如說包裝自己,包裝著包裝著自己就信了,那麼人就更難真的get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作為一個老闆來講,他對公司氛圍,公司文化,對公司開會的一些認知是否是真實的?比如自己在臺上講得舌燦蓮花,但其實下面人聽得想睡覺,這其實都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

《思考的快與慢》裡說過,這就是一種錯覺。我們會有很多誤判和錯覺,這會讓我們失去對自己內心判斷的機會。在公司裡也一樣,創始人是需要挖掘自己內心的,真誠的反映自己的內心,但因為自己的一些喜好和興趣,會帶來一些矇蔽,它會阻礙你自己跟自己對話的建立。

舵舟:這一段,我特別有畫面感。

徐鳴:2018年初,我跟雷總有一次聊天,我說我想建銀河的文化,請教他如何做一家好公司,把公司當產品。他問我,你知道小米的文化是什麼嗎?我把自己瞭解到的講了一些,他說那都不是。他認為小米的文化,最重要的東西叫真善美。這三個字是有因果的,對自己的真,以及發自內心的善,這兩個東西是根。美是對別人,真和善是因,美是果。雷軍的總結比我更接近本質,所以我說人是分層的。

舵舟:同樣的信息,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理解,給到不同的反饋。

徐鳴:雷軍構建公司的方式,跟我構建公司的方式,其實能力也是分層的。大家都在說如何去做好公司這個產品,但是他的解法、做法跟我也是會不一樣的。當然啦,小米畢竟已經成長到了今天這個階段,我這麼說,好像是為自己找藉口,這句話就是一個解釋,為自己辯解。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哪句話是藉口,哪句話是真實的理由。

真和善這兩個內心的力量,就是自我成長的根,然後我們衝著目標“美”去。2017年初和2019年初相比,我覺得我自己的內心更真誠,我反饋的東西肯定比當時更真實。

舵舟:現在的您,跟2017年上半年相比,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看問題和思考的角度。

徐鳴:2017年我已經在反思了,反思差不多是從2016年開始的。2015年是我的人生巔峰,14年獵豹上市,然後我開始接海外商業化,找到了一塊肥沃的土壤,收入搞上去了,我自己也很嗨。所以15年獵豹市值嘩地就漲上去了,到了50多億美金,爽得一塌糊塗。但16年就一直在反思,2017年是反思的一年,18年就知行合一了。

2017年你採訪我的時候,我應該是希望你能寫我好的一面,更高大上一點。現在我會更加坦誠,不想討好任何東西,我就如實的告訴你我的想法就好了,贊同我就贊同,不贊同就是不贊同。我把內心放在這裡,反而弱點在變少。這個概念我可能今天沒有辦法講得很清楚,但其實很重要。

創業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跟自己對話的過程。你在雕刻自己,但你又不得不受制於當前的很多東西,要去不斷的妥協。妥協不一定就是退步,有時候反而是一種進步,因為要認清當下。

【打造隊伍】除了老闆,其他人都可以零成本退出

舵舟:現在會有不太適應的地方嗎?

徐鳴:原來在一家上市公司,再重新回到一家創業公司,實際上是不見得很舒適的,哪怕你做好了一切準備。練內心的過程,也許有另外的路徑,但在我看來,它應該是一個變深變高,而非變廣變寬的過程。如果說有修煉之法,我應該是在這樣一條道路上在走。

銀河有一個“週日爬香山”的活動,我們從2018年4月份啟動,到年底一共33周時間,我一共參與了28次,因為出差,錯過了幾次。爬山讓你認知到什麼?原來我一直在想,比如說“堅持”這個詞,大家都覺得蠻容易的,愛迪生做燈絲,也做了1萬次實驗,既然別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無非就是堅持住,直達目的,挺容易的。好,那我就帶著大家去爬山。

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什麼我會帶著大家爬山?我第一次爬香山的成績大概是小50分鐘,最近一次的成績是32分鐘,我們當中成績最好的已經到24分鐘了,這是相當好的成績。爬山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痛苦在哪裡呢?首先,我們設置了很高的門檻,早上6點半在香山北門集合,爬完山在山頂上拍完照,做幾十個俯臥撐就下山,連飯都不管,各回各家。且我們每週六上班,每週日爬山。

我不給人任何壓力,我說想來就來,不想來可以不來,不用請假,不用說明,不用找藉口,不用給理由。我們的登山群現在大概有小40個人,多的時候30個人一起爬,少的時候三五個人,最慘的一次,是隻有一個人去了。

舵舟:您?

徐鳴:我那天不在北京,出差去了,是我另一個同事。那天早上下大雨,因為他住得遠,他從家走的時候,還沒下雨,等他到了山腳下雨就下起來了。他就給大家留言說別來了,他一個人上去了,下來的時候,還摔了幾跤。

這件事門檻很高,我又不要求大家,就靠大家自覺,那目的到底是什麼呢?是為了讓你增加體驗和感受,瞭解真相很重要。堅持這件事,過程中必須要經歷負反饋,還有一點,你以為你已經到達耐受的極點了,但其實不是。

爬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一開始往上,會感覺心慌,腿無力,好累,心裡會有“歇一會兒吧”的聲音,但是聲量不大。而我們爬得又很急,當一步要跨兩個臺階的時候,我們心裡會發生新的化學反應——心臟有點點難受,到最後全身都不行了。“歇一會兒吧”的聲音會放大,直到你腦海裡全部充斥著這個聲音。

不要小看香山,不要小看這30分鐘,這30分鐘是非常煎熬的。零下12度去爬山,一邊呼吸著冷空氣刺激肺,一邊大汗淋漓,其實很不舒服。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選擇停一下,因為零成本,只要你停下來,你的所有痛苦都解決了,零成本的動作,你就可以獲得無比的快樂,不要你付出。

你往前走一步是負反饋,停下來是零成本,這個跟什麼是一模一樣的?跟創業是一模一樣的。在創業過程中,除了老闆以外,其他人可以零成本隨時退出。

我一直在想,隊伍應該如何建,怎麼去建真正有決心打硬仗的團隊?我想了很長時間,銀河的月會,主題基本上都是這個。公司本身就是一個產品,公司是所有產品的母產品,比如你們公司是做水的,你想做出好水,首先是好公司,才有機會做出好的水。

那怎麼樣做出一家好公司呢?其實走到今天我都沒有準確答案,但我按照自己的節奏往前走。所以我有什麼樣的變化,2018年在我看來,是一個知和行越來越結合的過程,銀河給了我機會,讓我重新回到起點,重新練兵。回到練兵場很難,回到自己喜歡的練兵場就更難了。

【正面客戶意見】避免當初豪言壯語,中途轉頭放棄

徐鳴: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你最佩服哪個企業家?

舵舟:一時間很難回答。

徐鳴:馬雲?

舵舟:不敢說,因為不瞭解他。

徐鳴:任正非?

舵舟:有一點,因為他說的一句話:屁股對著老闆,臉點對著客戶,務實。

徐鳴:任老闆非常厲害,他做了一個很好的產品,讓公司有用不完的人才,用不完的收入。創業的過程,最難的是如何保持鬥志和信心,孤獨和寂寞,都是小問題,決定性因素是你的信念能否堅持。認知因為什麼而分層的,可能分層依據就是那個信念。

胡雪巖說你的胸懷有多大,財路就有多寬,你的視野只能看到一個省,那你就只能做一個省的生意,你眼裡只有你們村,你就只能做個小賣部,你看到了天下就是天下。但是視野跟信念兼具,是很難的,大量的人是被中間的過程給壓垮了,讓過程磨掉了自己當初的豪言壯語。

其實自己也是一款產品,別人給你照鏡子,是想給你產品反饋,不好的意見就是你的磨刀石。那你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別人的意見呢?你是選擇由信念支撐著你,讓自己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價值?還是選擇被整個洪流把你磨得跟眾人差不多?

注重從別人那裡獲得有價值信息的人做產品,跟不注重反饋的人做產品,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人的層級源自於什麼?源自於做產品的信念和方法。

你的行動決策依據是什麼?你是以自己為主導,還是以客戶為主導?你是屁股對著自己的內心,臉迎著提意見的人,還是反過來的?客戶導向的人,是能夠把“自己”這款產品磨出來的,否則,他是反過來的,屁股對著別人的意見,那麼他的信念就會一點點被磨走,最後說放棄就放棄。

舵舟:這個答案好棒。

徐鳴:“自我”這個產品決定了一切東西,而且萬物皆產品,正確的產品觀可以應用到所有的產品裡去。比如說好的價值觀,方法論,文化等等,我們在互聯網行業裡總結出來的那套東西,都可以套用在個人,團隊,公司,應用在你創業的全過程裡來。

但又不可以照搬,剛剛講的這些東西,都需要小心,因為我們特別容易照搬,比如說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簡單主義。照搬是有風險的,我們對於自己沒幹過的事兒,首先要有信念,其次要有敬畏,再結合一些思考方式,是可以作出一些事情來的,你對公司、人生的思考,會變得不一樣。

【正視成長】產品做不好,核心是做產品的人不靠譜

舵舟:負反饋,在你們公司是一個高頻詞。

徐鳴:你18年幾月份創業的?

舵舟:我是17年12月份。

徐鳴:全年招進來幾個人,走了幾個人?

舵舟:全職的有六個人,兼職的兩個人,走了一半人。

徐鳴:走的一半人,對你來說,這是否屬於負反饋?

舵舟:肯定是的。

徐鳴:你怎麼看呢?

舵舟:是一個很好的感受吧,他們來的時候,都對公司產生了很大的助力,離開讓我知道了自己的缺陷。

徐鳴:應對負反饋,有兩個方法,第一、瞭解成長的曲線。成長的本質,創業的過程一定不是一路高歌。我們從很多外物都可以理解到這一點,有日升有日落,有白天有黑夜,有晴天有下雨,有春夏秋冬。但我們成長的曲線並不一定會否極泰來,很規律的波動,現實往往是,你栽了一個跟頭,好不容易爬上來一點,看到有上升趨勢,你以為要變好了,結果掉得更深。這就是創業的常態,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正態分佈,也不是一個均勻的波狀曲線,它需要你有巨大的耐心。

第二,你一定要理解能量這個詞。能量是什麼?你只有進入熵減的狀態,你才叫真真正正的成長。不要以為你做公司有什麼方法論,大多數人都是在胡搞,你可能不服,但實際上我在很多事情上,也是在胡搞。不要認為我有多麼有條不紊,那是你的感覺。

銀河航天徐鳴:“自我”這個產品決定一切 | 舵舟

但我的公司不這麼感覺,產品也不這麼反映。人才來了,你給人家指一條道,人家堅定的往前走,真的把產品做出來了,這叫做正反饋。另外一種情況是,你招一個人來,幹了三天跟你說拜拜走了,負反饋,說明你肯定錯了,你還不認,你還覺得我有條不紊?就是你做的產品錯了,產品為什麼不對,因為做產品的人不靠譜。

那做產品的人為什麼不靠譜?因為他的思路是混亂的。“熵”這個詞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舵舟:可以簡單解釋一下。

徐鳴:比如你把房間收拾好了,然後把孩子放進去一會兒就給你搞亂了,這就是熵增,然後你回家又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條,這就是熵減,因為有序了。越無序的東西熵越大,從無序到有序是熵減,從有序到無序,就是熵增。熵就是無效能量的度量。

當你陷入到了熵增,如果你想做到能量守恆,你要怎麼辦?記得一句話——走老路,永遠到不了新地方。當你要走新路了,你要付出更巨大的代價,換個說法,你腳紮了個釘子,流了血,你得吃更多的營養,才能把那個肉給它補回來。那麼人犯一個錯,你要用更多的能量才能把它修復,這才叫走新路。

走新路,不是一上來你就能做到熵減,因為你一開始對形勢搞不明白,你以為你越來越有序,其實越來越差。所以怎麼去做公司這個產品,本質是要想明白,你的能量要用對地方,你的動作要帶來熵減,你才能夠真正做出好公司。

面對很多的不確定性,創始人需要讓自己的弱點減少。成長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成長不是線性的,突破才叫成長,你必須得上一個臺階。比如說原子裡是原子核,有很多電子圍繞原子核轉,有的電子轉小圈,有的轉大圈,你在自己原來的圈子裡速度加快,那隻能叫做優化,成長一定是突破自己原來的層級,你跑到大圈裡去轉才是成長。這些都是我自己總結,有可能都是錯的,即便是對的,也不是標準的共識,沒有辦法套用。

結尾

舵舟:感覺您在獵豹和現在的思考方式有所不同了。

徐鳴:變化不是突然的,這些東西不是一天蹦出來的。

舵舟:這個可能就是創業的快樂。

徐鳴:創業很讓人上癮,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我原來沒有認知到這件事,但最近確實我越來越覺得會上癮,這是一件很不一樣的,很極客範兒的事兒。以前我認為創業就是創富,去實現自我。現在,我發現創業不是人生的一部分,創業就是人生,人生是創業,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對自己的認知、思考、體驗,它就是創業。

當然這個肯定是針對某些人來說的,我應該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只有這樣理解,才能符合我們這些人的心態和想法。

舵舟:不然就很難理解,為什麼還要吃二次苦,搞這麼一件難度很大的事呢?

徐鳴:對,反正應該是不會停了。

舵舟:您應該不會得抑鬱症。

徐鳴:我走過了一些階段了,但還是有風險。假如說我現在在讀二年級,如果我遇到了四年級或五年級的困難,我可能就會得抑鬱症。

對於困難的預期,不能存在僥倖心理,很多事情都是客觀存在的。做公司的人應該都有感受,你最擔心的問題往往都會發生,比如你感覺到一個人的情緒不太對,但你心存僥倖,就偷懶不聊,結果就崩了。這是我第一次創業,經常容易出的問題。所以我說你計劃的最壞的情況,往往是你現實中最好的情況,我有做好準備接下來的困難量級,會比現在還難很多。

舵舟:很想知道您2018年到底經歷了什麼具體的難事。

徐鳴:你一個互聯網人,憑什麼能夠搞航天?每天都會面對實操的困難。你憑什麼一年融那麼多次資?這都是困難。既然定了目標和定位,那麼分析完之後怎麼去突破呢?要配什麼樣的人呢?人在執行中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銀河的打法跟傳統的不一樣,我們把互聯網進行了分層,我們是中間的那一層,必然要採用不一樣的打法。小米當年作為一個新的玩家,打法也是跟以外完全不一樣的,對於我來講,就更需敬畏了,所以一定是有難度的。當然我做好了一切準備,在打過程當中,聽市場的反饋,不斷的去調整,到底做哪個市場?到底用什麼技術方案?跟競爭對手相比用什麼策略?你的技術怎麼去託底?商業、技術、競爭這三個要素是要想得很清楚的,這樣就能形成一個解決方案。

5G來臨,是一個變革的機會,銀河佔據了一些優勢,但具體的困難,你還是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