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被愛,先學會依賴

01

先談邊界感

聊這個話題有風險,一不小心會變成“控制”和“索取”。

而它們之間唯一區別就在於“邊界”,邊界感是心理學十分隱晦的一個詞,甚至不能找到合適詞語來定義它,即使“邊界感”被大量、廣泛使用。

邊界感之所以難以形容,是因為它來自感覺而不是思維,它不但極具個性化,而且是一個變量,隨時會變。

舉個例子,戀人之間,男孩對目前相處模式感到舒適,近一步則“肥”,退一步則“瘦”,“肥”代表“太近了”、“融合感”、“吞噬感”,“瘦”則代表“太遠了”、“疏離感”、“拋棄感”。

而女孩對不肥不瘦的感受並不認同,她覺得太遠,需進一步交往,我們知道,熱戀總有個階段是沒有“你和我”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那麼,這個地方對男孩的邊界剛剛好,對女孩就是界限太遠,需要達自己的意願,而這就需要突破對方邊界,人們往往把這個過程叫做“磨合”。

這就是邊界的個性化,一方不同感受突破之後會讓另一方不適,這就是依賴與控制中間的度。

在這裡,男孩認為依賴是恰當的,女孩認為是不恰當的,需進一步依賴才會舒適,而進一步,對男孩來說很容易變成“控制”,到此,雙方認為的愛也是不一致的。

想要被愛,先學會依賴

而我不得不說的原因是每個人都有依賴他人的特質,這是本能,只要是社會性動物,就離不開需求,有需求,就有依賴。

只是很多人的依賴,走偏了。

02

不恰當的依賴有哪些。

人格之所以健康、獨立,是因為嬰兒期有個足夠好的母親,她只是做到了穩定在場,並持續關注。

嬰兒渴了、餓了、哭了、尿了、冷了、受驚嚇了,母親總會在,並消除這些生理需求帶來的焦慮,讓嬰兒感覺到,焦慮總有依賴之處。

這樣的依賴是可靠的,孩子大了自然發展出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叫“安全感”。

他不認為自己的焦慮、憂傷、恐懼會淹沒自己,他曾有過這種經驗,所以很容易從媽媽懷抱中分離並獨立存在,同時也有能力依賴他人,也能讓他人依賴。

而當嬰兒出現了上述焦慮,媽媽是不穩定的,不穩定主要表現在兩個極端:

  • 一是過度照料,孩子只是餓了,吃飽就行,不需要吃撐,而媽媽總以為孩子吃不飽,選擇強行“餵奶”。
  • 另一種是依賴不能,孩子餓暈了媽媽還不出現,或出現了,用一種施捨的態度“餵奶”,像孩子欠她多少錢一樣。

這個簡單的例子只是餵奶,而在任何事情上,嬰兒的感受是指望不上或者被捆綁。

如此,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的依賴,以後歲月中,這種無法得到的依賴,就會補償,表現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兩種不合理的模式是:

依賴的方向錯了、依賴的方式錯了。

03

首先,依賴的方向錯了。

我見到的最多的有三種:

一種是成年人對母親的依賴。

早年沒得到的依賴如鯁在喉,過度保護像是麻醉劑,它們都會讓自己與母親糾纏,即使結了婚,也離不開,媽寶男是這樣的典型,而本該投注依賴的伴侶,成了自己和母親間的“障礙”,關係變得紊亂。

另一種是對準自己的孩子。

對孩子過度關注,各種撕扯不清,老公在這種不平衡關係中,“逃離”了家庭,無論順序誰先誰後,都是“合謀”。

第三是對準了自己。

看似好像不需要他人,高冷、堅強、獨立,不讓別人靠近,事實上,這樣的人往往有指望不上的早年關係,讓他們感覺到不被信任,內心深處是很渴望親密的。

04

其次,是依賴的方式錯了。

也有三種錯誤方式:

一種是過度,在客體關係裡面有個術語“投射認同”,其中有個大的類別叫做“依賴性投射認同”。

它的表現就是“沒有你我活不了”,傳遞出很多元信息只是為了讓對方保護他,一點小的疏遠都會給他造成大的傷害。

曾有位來訪,別人不在第一時間給她回覆信息,就受不了,堅持認為對方不在乎她,漠視她,甚至拉黑對方。

想要被愛,先學會依賴

對老公更是如此,像是老公身上的監控,無論去哪兒都要詳盡彙報,否則就極度沒安全感,認為被拋棄,曾因為老公沒及時回信息自殺過。

當然,她這種依賴一定會帶到和我的諮詢關係,直到我感到窒息,最後,除了沉默我不能有任何應對方式,生怕任何方式都被她理解為傷害。

很顯然,這種依賴只不過是控制的變形。

還有種情況十分常見,會用一種討好方式對他人依賴。

很乖很懂事,什麼事都替別人著想,開始對方會感到被理解,慢慢就會感到不自由,對他不好會於心不忍,忽略他會心生不安,他是那麼的“好”,不回報簡直就是“欠他的”。

同樣的,這種依賴方式只不過是變相的搶奪。

第三種錯誤方式是理想化和貶低。

每人心中都有個“英雄”意象,除榮格的原型理論,除個人先天特質,這個意象的起源是家庭內部某成員。

比如你認同了母親的善良、勤勞、堅強,就會強化這種品質,之後交往中,有類似特質的女性特別吸引你,這種吸引常常被誇大,就是心理學說的理想化對方。

如此才可以去安全的依賴,同時自動屏蔽掉對方的不好,一旦交往中發現對方有瑕疵,比如自私,就會變得懊惱、暴怒、無法忍受,從而認為依賴是錯誤的,開始貶低對方,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同樣,若“反向認同”了父親的苛責、嚴厲、暴躁,心中的英雄形象就是父親的反面,比如溫和、包容、儒雅。

這類特質的男性會特別吸引你,作為當年沒得到的補償,這種理想化具有同樣的片面,也容易發現對方身上“父親式”的缺點,偶爾一次爭吵會如臨大敵,認為一直看錯了人,他是個暴君,溫文爾雅只不過是其包裝,最終在極度貶低中導致關係破裂。

這都是不恰當依賴關係,並不能看到對方全部,只是通過心中模型來塑造。

本質上,這不是依戀關係,更像是自戀,你愛上的只不過是內心幻想的自己。

05

正確的依賴姿勢

當你識別了錯誤的依賴方向、依賴方式之後,真正的依賴才開始。

真正依賴是基於兩個獨立個體之間的相互滋養,而非消耗。

依賴是相互的,否則就是單戀,相互滿足須識別自己真正需求,而同時也知曉,這種需要不能完全自給自足。

這需要一些磨合和測試,不要刻意為之,潛意識是不會騙人的,它會替你測試,你只需隨心而動,感受層面會告訴你,和這個人在一起是心安的、不做作、不偽裝的,只覺得舒適。

離開後也不會失落和神經質,而是想念與力量,就像他一直在,很多時候,你需要的並不是外在力量,而是像鏡子一樣的他人,你的內心被看見,不再孤獨。

與此同時,也願意被對方依賴,並不認為自己在付出,一切都那麼順其自然,“付出”是心甘情願的,過程充滿了快樂體驗,而不是有條件的、不得不的,後者是被控制的表現。

還有一點要清楚,相互依賴是會變化的,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情感,不能因為現在的變化而否認曾經的真實,意識層面這是一種辯證世界觀,潛意識層面是整合必然的步驟。

依賴經常落空會導致習慣性迴避,這並不是不需要依賴,而是方向和方式錯了,需要剖析自我內心,尋得失敗根源,而不是形單影隻,孤獨終老。

所以,在你脆弱時,在你遭遇苦難之際,依賴是勇敢,他人的袖手旁觀那是他的問題,你要學會依賴,這是高姿態,而並非自卑。

就像來訪找諮詢師,是有力量的表現,它如此真實,而不是披著虛偽的外衣艱難地躲在現實世界。

你更不必認為無力、脆弱被他人看見會無地自容,那只是你太過自戀,你的依賴傷害不了任何人,沒有誰會因為你的依賴死去,他們只會試圖懂你,承接你的依賴。

能夠接住你依賴的關係,叫愛,不會撒手讓其摔碎,也不會利用依賴對你捆綁,同時,他也會對你依賴。

能接納多少人的依賴,胸懷就有多大,會依賴他人,也樂於被他人依賴,才叫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