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女兒養成記——揮手自茲去!

寫在前面的話

有一次,女兒跟我說:“老爸,我是你的親生女兒嗎?”

好些次,她媽媽問我:“你管過女兒嗎?你關心過她嗎?”

我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好爸爸,我承認。

下面是幾年前寫給女兒的話:

當女兒以優異的成績小學畢業時,作為父母也希望你能到一所更好的中學。

先是放棄了某所中學的邀請。

然後,你媽媽準備好各種材料去到另一所中學報名,但一直到小升初搖號前也沒有任何消息,到學校一問,說是遞交的材料不見了,再補也來不及了,無法提前預錄取。

於是等著搖號結果,所在小學超過50%進入那所中學,3%進入女兒現在的中學,你是其中之一。

得知這個結果後,女兒跟她媽媽講:“我想我的運氣再不會比這更差了!”

當然還有機會進入私立中學,但那不是我們想要的。

最後在一番“所謂的努力”後,你來到這裡,讀完初中三年。

請原諒你的父親,當時他並沒有真正想辦法讓你去一所他人眼中的好學校,他基於這四點:

一,人人希望教育公平的時候,他不應該去破壞。當然,這世界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會忘掉這一原則;

二,聽到你這句話,讓你的父親對你更信任。他從這句話中感覺到的是自信和堅強;

三,縱然有可能初中三年下來得不到一個理想的結果,但是他希望你能用三年時間來領悟人生必須要遇到不如意,只是時間早晚;

四, 他沒有能力去做規則破壞者。

令人欣慰的是,女兒憑藉自己的努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國4所“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樣板學校”之一的學校。很多人誇她聰明,也有很多人向我討教是怎麼教育的。

這是我在女兒畢業季寫給老師的信,並未寄出,算是我對教育的一點思考吧!

“聰明”女兒養成記——揮手自茲去!

老師,這個夏天,您又要揮手告別一些人。他們在您的人生旅途上,該是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跡呢?老師您又會在孩子們的生命中抒寫下怎樣的一段樂章呢?站在岸邊的我無從知曉。我相信每一個記憶的湧現,在多年以後依然鮮活如初,因為您和孩子們在埋下回憶的種子時,澆足了養料:快樂、憂愁;笑語、淚水;爭執、和解;辛苦、輕鬆;成功、失敗……

匆匆三年,就在這揮手一過的時刻,真誠地道一聲:“謝謝!”感謝您對孩子的教誨!

您的付出和辛勞,我就不一一列舉。藉此機會,我想聊聊我所認識的教育以及與此有關的東西,很多啟發來自於您和孩子們的三年時光。

首先,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雅思貝爾斯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蘇格拉底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是種教育手段。”——斯普朗格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陶行知

“教育在於造成完全人格。”——張伯苓

“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與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盧梭

“一個好的教育首先應該幫助人全面發展,達到身心的統一,讓人成為完整的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朱永新

……

這些看法和觀點,我理解為是人類對於教育的願景(vision),是每一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希望到達的終極目標。

問題是:我們需要一條什麼樣的路線圖(roadmap)才能走向這個目標呢?

每一位受教育的個體(target)都不同於另一個個體,但純粹的個性化在現階段讓學校教育無法進行,我們試著將具有相似畫像的受教育者進行分類(segmentation),劃分出各類近似人群,對其施以合適的教育。可以從社會階層(不管你認不認可,社會總是客觀的劃分出不同階層)、地域、家庭背景、天賦、個人希望達到的目標等等不同維度細分:

“聰明”女兒養成記——揮手自茲去!

(上圖只是一個簡單的表述)

每一個受教育者在其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就是需要的教育定位(positioning)。針對不同定位的受教育者施以恰當的教育,是完美的方式和策略(strategy),即孔子的“因材施教”。

但現實中,我們面臨兩方面的困境(question):一,受教育者(之父母)無法或者不願意接受當下的定位,多數人一生的努力是為了讓孩子進入上一個階層;二,現有的教育體系無法給予每個受教育者完全個性化的教育。

第一點導致的現象:焦慮的大多數。這一點的改變,需要來自於我們的內心,來自於對自我的清楚認識,但常常認識自己是最難的。

第二點是推動中國教育改革的動力之一。分層教育做得很好的美國(底層:施以生存教育,KIPP,掌握知識,學校教育為主;中層:生活教育,素質教育,學校教育加家庭教育;上層:生命教育,精英教育。注:信息來源於網絡,非本人研究所得。)仍然有著巨大的改進空間:2017年5月25日,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提到的憧憬之一便是:“個性化的教育,讓每個人都能學習。”

在國內,我們見到分層教育的雛形: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私塾以及“跑班制分層教學”等等,但離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育還有很長的路。

如果以上兩點在短期內都無法實現實質性改變的情況下,我們又想要更好的教育(為了問題簡單化,我們將範圍縮窄,以下特指中學教育),該如何做?

我的理解(countermeasure)是這樣的:

充分認識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和限制,採用合適的方式去彌補。

一個人後天行為習慣(behavior)的養成,是通過學習知識(knowledge)、培養技能(skill)並不斷強化的過程。學校教育的重心是知識教育,兼顧技能(素質)教育,並且要在兩者中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平衡要兼顧大多數受教育者的長輩(而不是受教育者本人)的感受,當一所學校分配更多精力和時間到素質教育上時,那些表面上希望學校更多素質教育(不止於學點音樂、畫畫、體育項目等,而是培養誠實、正直、熱愛生活、熱愛自然以及愛家人和他人等)的家長可能馬上要群起反對,他們真正需要(demand)的是高分基礎上的完美孩子,而不是一個完美的孩子去取得高分。

當學校教育不足以讓孩子得到高分並且家長力不從心時,我們會尋找社會資源——補課(新東方、學而思等等)。

當學校教育不足以支撐孩子需要的素質教育時,家長是最好的老師。

當學校和家庭教育不足以讓孩子得到高素質時,我們去尋找了什麼樣的社會資源給孩子補上這一課?

尋找美好教育這種精神食糧的旅程,一如我們尋找美味這種生存食糧一樣:大鍋菜的食堂——大眾化的餐館——接受私人定製的私房菜館,而最可口的是:媽媽做的家常菜。

並不是媽媽做出了天下最好的菜,而是她懂我們想要吃什麼,喜歡什麼樣的口味,“適口者珍”。

至此,我不確定思考出了什麼是好的教育。

我理解:沒有完美的教育,也不可能教育出完美的人,接受自己或許就是一個教育失敗的成品,接受殘缺的完整的自己和孩子。

其次,要有努力的人生

這世界,天才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享受到的快樂和幸福來自於他們的努力。

“你知道洛杉磯凌晨4點鐘是什麼樣子嗎?”天賦如科比,是如此努力。

當我們在應該努力的時候去享受快樂,那麼在該享受快樂的時候只會留下默默的遺憾。

“這邊的孩子肯定沒有國內的累,心理壓力沒那麼大,至少初中是這樣,高中就不太一樣了,寫作業寫到半夜是常事,因為功課重了,還要顧及課後活動。”一位在美國生活的同學跟我聊到。他們的初中是直接升高中,因此,辛苦只是時間早晚的事。

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能被徹底打擊:努力20餘年學到的微積分原理,人工智能(AI)只需要幾分鐘便可以掌握,並且幾乎不會出錯。辛辛苦苦從小學讀到大學、碩士、博士,卻發現人工智能已經遠遠把我們拋在後面,世界似乎沒有我們的用武之地了。絕望嗎?

其實,這樣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拿人和人工智能相比較,就如同水和植物來比較一樣,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具有各自生存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之一在於:當我們為著某個目標前行的時候,我們是在享受著這個過程,而努力便是我們的享受之一。

我不確定AlphaGo在成長中是否享受到了這些。

還有,要爭取拿一次第一,無論是在哪一個方面。

生活中有的人會讓你感覺到強烈的自信,帶給你向上的正能量,也有一些人總感覺缺少什麼,這跟他們的職業、職位無關。

去尋找他們性格背後的東西,發現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總會在某一個方面或者在某一個時候獲得過第一。

不需要永遠第一,但人生中一定要至少享受一次第一。

不一定是在學習上,任何一個具有競爭機會的活動都一樣,如果沒有這樣的活動,父母都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出來,讓他們享受一次。

因此,在最後,要再一次感謝尊敬的老師!孩子是如此幸運,她所去到的總是好學校,她總是遇到好老師!

僅貼出初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後老師給家長的一封信:

“聰明”女兒養成記——揮手自茲去!

“聰明”女兒養成記——揮手自茲去!

“聰明”女兒養成記——揮手自茲去!

“聰明”女兒養成記——揮手自茲去!

“聰明”女兒養成記——揮手自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